景弯弯
摘要:本文基于雁阵模型论述大国雁阵模型是否可应用于研究我国国内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研究发现,大国雁阵模型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应用较少,可做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大国雁阵 资本密集型 产业转移
雁阵模型最初由赤松要提出,后经小岛清、大来等完善,从动态比较优势角度刻画了后进国家通过承接先进国家的边际产业,再利用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将产品反出口到先进国家的过程。雁阵模型的实质是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一样的先天优势的区域之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因为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形成的倒V字形的雁行路径(张红,2011)。
赤松将雁阵模型应用于日本与发达国家间的产业转移,小岛等发现可将雁阵模型应用于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雁阵模型可用于解释纺织品行业在“亚洲四小龙”之间的转移。大国雁阵模型是对雁阵模型的进一步扩展,将产业转移的范围限定为在一国区域之间,但主体是大国,而不是小国。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在比较优势的变化上有不一样的特点。因为地域的限制,小国经济具有创新同质性,产业聚集的辐射产生的影响较大,所以如果比较优势发生改变,小国经济将作为
个整体发生质的改变,而非按区域进行循序渐进的升级;而大国区域之间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差异较大,创新具有异质性,因此大国内部就可以完成产业的转移和升级。雁阵模型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间的转移,也可以是个体内部的转移。大国雁阵模型的实质是打破现有的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使之与资源分布更相配,中间雁与尾雁按照领头雁的模式进行运作,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为“追赶式”发展。
从整体而言,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经济总量大,为一个大国;从局部而言,我国各区域呈现一些与小国相似的特征,某些省的面积、人口和经济与一些小国相当。因此,我国具备大国雁阵模型的基本条件。纪玉俊和张鹏(2014)通过研究我国中西部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制造业集聚和扩散角度提出了大国雁阵模式的两点假设:假设一,制造业集聚在总体上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假设二,比较优势的差异影响制造业的聚拢与分散,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产业发展。
根据大国雁阵模型,我国东部为雁阵的“领头雁”,中部为“中间雁”,西部为“尾雁”(侯燕飞,2011)。雁阵式的产业转移一般按照“雁头—雁身—雁尾”这样的顺序进行转移。因为土地、人力价格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逐渐失去竞争力而难以存活,成为东部的边际产业,所以东部作为“领头雁”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比较优势较大的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漂流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作为配套和服务型产业,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漂流而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生产机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效率,减少人力资本,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提供资金,维持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运作,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但是客观上要求,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需要两者发展同步并且地理位置致。所以,在东部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中西部时,资本密集型产业也会随之转移,东部将有更大的空间进行产业升级(周勇,2007)。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的边际产业,有利于学习东部先进的技术,发挥潜在的人力、土地等资源优势。但是大国雁阵模型“追赶式”发展阻碍了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活动。东部对中西部进行垂直投資,依据的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静态优势,可能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期依赖东部,难以实现自主创新。但另一方面,中西部通过接收东部先进的管理技术及生产技术,可以实现技术的提高,大大加快产业提升的速度。
雁阵模型主要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后期出现的工业能力以及因为这些能力出现引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变化。以往雁阵模型多用于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国雁阵模型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应用仍然留有很大一块空白。所以用大国雁阵模型分析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是对雁阵模型的进一步拓展,有利于雁阵模型理论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