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建峰,马超
(1.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2008年开始至今,全国已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余万人,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1]要确保大学生村官真正“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2]不仅需要中央政策层面的宏观设计和制度保障,更需要地方政府、社会、高校、农村基层组织等多种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发挥作用。其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培养者和输出者,作为村官最亲密的 “娘家”,[3]应当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力所能及的后续服务,帮助他们扎根农村、健康成长和有所作为。尤其是农科院校,其自身的学科优势更加契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历史使命,更应当从信息资源、实用技术、科研成果、农村政策、农业发展等方面支援和指导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
近年来,一些农科院校在对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如中国农业大学将“红色1+1科技行动”与村官服务工作结合起来;[4]北京林业大学开展了 “红绿相映1+1”活动;[5]河南农业大学在 “村官专业”基础上设立“村官学院”,并建立了学生乡村工作站;[6]山西农业大学开办了村官论坛,建立了 “大学生村官之家”网站,开展了 “百队师生结对百名大学生村官”活动[7]等等。在这些卓有成效活动的基础上,探索一种适合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后续服务模式,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基于对山西省大学生村官的抽样调查,以立足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和发挥农科院校独特优势为两大前提,以促进大学生村官 “干得好”为首要目标,就农科院校对大学生村官的后续服务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课题组在山西省范围内,以大学生村官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希望农科院校提供服务的具体范围、方式和内容等为调研重点,采取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调研对象为随机选取的在岗大学生村官,调查范围分布山西省11市119个县。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 (设计45题,封闭性问题占91.1%)2000份,有效回收1924份,回收率为96.2%。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与村官及基层干部群众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调查问卷的不足,使调研结果更加客观、真实。
调研过程中,大学生村官能够结合自身实际,针对农科院校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后续服务的范围、方式和内容等提出了自己的期望。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可知,当前大学生村官希望农科院校提供的后续服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研结果显示,对农业生产技术问题,82.6%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不能独立解决。许多村官表示,希望能够建立起与农业专家直接进行沟通交流的途径和平台 (详见图1),可以借助手机、网络等媒介,将各种技术问题及时反馈给农科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帮助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果,赢得基层干部群众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信赖。
“为了促进村官发挥作用,目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排在首位的是 “加强培训”(占34.6%,详见表1)。大学生村官们希望能根据不同岗位、不同村情、不同任职时间、不同专业背景的实际情况接受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最好是能有自主选学的机会。就培训内容而言,受访大学生村官中有40.6%选择了 “农业实用技术”,33.4%选择了 “农村政策和工作方法”,21%选择了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
调研中,许多有激情、有想法、有干劲的村官表示,希望能够结合地域特点及本村优势从农科院校引进科研项目或新型产业,在有关专家的技术支持下,实现规模化经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那些愿意在农村自主创业的村官,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农村创业项目,但也有一部分村官对项目的选择感到困惑 (详见图2)。
许多在岗时间较长的村官 (任职时间在两年及以上,占总人数的60.8%)以及那些今后愿意继续留村任职的村官 (占总人数的12.1%),从自身的长远规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出发,希望农科院校能够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村官通过继续教育、研究生同等学力教育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调研中大学生村官的实际需求,结合农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学科、科技创新、信息资源上的独特优势,笔者认为,农科院校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后续服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服务内容和途径可以概括为: “一个平台,三大支撑,五项措施”。
“一个平台”,是指农科院校可以建立一个以“服务大学生村官,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宗旨的组织机构,以此为平台,收集大学生村官诉求,传递科技项目信息,组织专家教授服务,实现大学生村官、专家教授甚至在校大学生之间的多向沟通互动,成为大学生村官和农科院校的链接点和枢纽站,让农科院校的科技、信息、专家等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中,促进他们有所作为。
各农科院校可结合自身实际,专门建设这样的 “平台”,或者将这个 “平台”与已经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三农”服务中心等机构共同建设。在这个服务平台中,可以通过设立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等相关部门实现 “线下服务”,也可以通过手机、电视、网络等媒介,利用门户网、飞信、QQ、微博、论坛等新兴媒体,实现“线上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四大功能之一。对农科院校来讲,“一个平台”的搭建直接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 “村官”,而以他们为中介,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以这个服务平台为基础,农科院校可以逐步拓展与农村基层组织、乡镇、县域的交流合作,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三大支撑”即农科院校依托自身优势服务大学生村官的三项主要内容,是确保 “一个平台”长期有效运行的背后支撑,是整个服务模式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1.以实用技术为支撑,帮助大学生村官“起步”
大学生村官上岗以后,工作环境和内容决定了他们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各种技术性问题。农科院校是农业实用技术和科技专家的集中地,有效调配这种技术和人才资源,及时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农业技术问题给予科学指导和帮扶解决,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村官尽快找到工作抓手,赢得群众肯定,打开工作局面。
2.以产业项目为支撑,帮助大学生村官“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否 “干得好”,衡量标准是能否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制度设计的战略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央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所在。大学生村官在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 “发展”,找到 “用武之地”。农科院校主动将产业项目、科研基地、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 “村官”的诉求相结合,[8]协助他们做好本村产业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将有力促进大学生村官 “有所作为”,也为有意 “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项目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同时,农科院校在产业服务的过程中,也可以促进产、学、研良好互动,形成共赢局面。
3.以继续教育为支撑,帮助大学生村官“深造”
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特别指出,高等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和工作需要,开展继续教育和研究生同等学力教育,为大学生村官攻读研究生学位创造条件。对于有志于扎根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农科院校为他们开辟接受农科类硕士教育的途径,既符合大学生村官的意愿,符合他们的职业背景和发展方向,又能发挥出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助推村官的进一步成长成才。
“五项措施”是农科院校服务大学生村官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具体措施,是 “一个平台”、“三大支撑”的落脚点。
1.技术指导
农科院校可以组织知名专家、教授成立 “专家服务团”,通过 “服务平台”及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具体途径有:一是通过 “服务平台”所建网络、论坛等实现村官与专家的线上咨询;二是公布专家联系方式,帮助村官与专家及时沟通或直接面对面交流指导;三是根据村官的不同学科专业背景、所在乡村的产业特色和技术需求,举办大学生村官集中培训班,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让村官 “重返校园”,接受订单式短期培训,[9]提高大学生村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
2.结对帮扶
教育部曾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毕业生服务地 ‘结对子’,提供教育、科技、信息等全方位的支持,大力促进服务地新农村建设。”[10]农科院校可以号召和组织专家学者主动“走出去”,积极开展与大学生村官的结对帮扶活动,带技术下乡,帮助大学生村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山西农业大学曾在驻地太谷县开展了 “百队师生结对百名村官”活动(一名教师带领五名学生与一名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3.项目合作
一是共建科研基地,组织专家团队结合村官任职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农业、品种研发等相关科研活动,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探索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引进适宜产业,依托各级别、各层次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协助村官开辟发展农村经济的产业化道路;三是扶持村官创业,在信息提供、项目选择、技能培训、市场推广等方面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科学创业,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示范引领
农科院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形成和积累了大批长期稳定的技术推广、社会服务基地和相对成熟的产业基地,比如山西农业大学引领打造的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良种工程基地”、左云 “马铃薯产业示范基地”、泽州“农业综合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等等。这些基地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大学生村官起到良好的榜样和激励作用,他们可以通过参观、学习、模仿,找到自身与农科院校的全新结合点,实现当地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5.学位教育
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特点,农科院校要满足他们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有效途径是推出“专业学位硕士”的优惠政策。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制度具有入学考试相对简单、可以在职学习、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比较适合于大学生村官的职业需求。农科院校应该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设置门类丰富、符合村官需求的专业硕士学科;二是在入学方式和教学方式上采取更加灵活、实用的优惠政策,设计特定的 “绿色通道”;三是对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适当放宽报考条件和毕业要求。
[1]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建设农村 服务农民 成长成才——关于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N].光明日报,2012-07-31(15).
[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 [N].大学生村官报,2012-08-17(A02).
[3]瞿振元.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 “村官”安心扎根农村 [N].中国教育报,2008-04-14(2).
[4]瞿振元.“红色1+1科技行动”的启示 [J].求是,2008 (18):52-53.
[5]铁铮.北林大开展红绿 “1+1”工程 [N].光明日报,2006-12-07(2).
[6]陈强.河南农大 “村官”培养路越走越宽 [N].中国教育报,2009-12-21(1).
[7]田建平.紧扣学生特点 创新活动形式 [N].山西日报,2009-08-05(A1).
[8]赵光年.农业高校培养 “村官”的思考 [J].当代教育论坛 (上半月刊),2009(1):36-37.
[9]谢辛.大学生 “村官”长效机制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8(6):41-47.
[10]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 《关于做好大学生 “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EB/OL].(2010-06-04)[2012-12-2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65/201007/xxgk_9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