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发展的逻辑思路

2013-04-06 18:59李义丰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李义丰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

十八大报告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能否行之有效,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能引领大学生发展。本文从理论性和现实性两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逻辑思路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何以能引领大学生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全球化背景下应对西方思潮却显得力不从心,很多年轻人更崇尚西方的价值观;从国内实际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社会的凝聚力和政府的整合力不断弱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生活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没有科学正确的价值引导必然会迷失方向。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规定开设的四门必修课,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而开设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做到“三个倡导”,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同和践行十分关键。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理解、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更加重大,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发展意义重大,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发展的理论逻辑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然而,在开放的时代,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的实现,靠的不是强权或号召,而主要是靠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强大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科学性、包容性和超越性于一体的理论,它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强大的理论魅力,因而引领大学生发展是其应有之意。此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发展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至为关键。其实,这个问题已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半多世纪的历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正如法国思想家德里达指出的:“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在大学生发展中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为当代大学生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所有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代表未来、创造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为大学生指引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科学,是当代大学生行为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坚实的实践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科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理论只要为大学生掌握,就能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当代大学生行为的行动纲领。当前,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扑面而来,对大学生影响无时无处不在,部分大学生深受影响,进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形势迫人,提高学生免疫力的需要,又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说到底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健康成长为“四有”新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发展的实践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发展的“应有之意”,只表明应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发展,但这并不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上一定能引领大学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大学生心中的信仰,才能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引领大学生的发展。信仰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可信与确信的统一。“可信是信仰中的理性因素。确信就是相信在情感上的强化。科学信仰坚持在可信基础上的确信”[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反映现实生活,体现人们的需求,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才是“可信”的,才能达之非理性的情感上的升华——“确信”。

首先,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大学生的需求是大学生当下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的反映,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将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社会的要求统一起来,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大学生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成才的需求当中,精神性发展需求,即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是学生诸多内在需求中最为根本性和最高层次的需求。学生的精神性发展需求包括理想信念的确定、品德和人格的自我完善、高尚情操的培育以及健康心理的培育。精神性需求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德、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引领。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其年龄阶段,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发育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无论是从认知、情感、信念、意识,还是从行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动态性。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不足。他们精力充沛,富有青春活力,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毛泽东同志说过:“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4]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提供了心理基础。

其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其思想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信息发达、文化激荡的时代。全球化和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国外许多价值理念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这些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现代化和全球化也使得许多西方落后的、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一并涌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5]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6]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可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国际方面,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科技现代化,互联网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各国之间的交往频繁,竞争更显激烈,西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以各种渠道或明或暗的方式侵入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影响最为深远。尤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国留学、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交换生等项目的推广使大学生国际交流异常频繁,大学生接触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显得更加便捷,受其影响程度可想而知。国内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已是趋势。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多。这些现象背后,隐含的就是社会传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受到质疑,而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社会处于价值观迷失时期。这也是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适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因此,在这样的国内外复杂的背景下,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引导当代大学生,引领他们认清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明辨是非,不致迷失方向。

高等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当前中国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各阶层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特点,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和悲观主义有所抬头,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核心价值观存在着严重的偏差。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给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求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发展,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中,认清主流,明辨是非,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清醒地确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精神追求,夯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抵制不良的思想倾向侵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法]雅克·德里达.何一译.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新汉.论信仰中的理性、非理性及其相互转化[J].哲学研究,1996,(7).

[4]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