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探索性著作——读余三定《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

2013-04-06 07:23周戊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术腐败学术史学者

周戊香,唐 定

(1.湖南理工学院 图书馆,湖南 岳阳 414006;2.湖南理工学院 新闻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余三定勤于笔耕,著作等身。在2012 年继《当代学术史研究八年论坛》问鼎学界后,《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8月第1 版)是其又一力作。该书是一部在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探索性的著作。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编“宏观扫描”,主要对中国新时期关于学术规范、学术评价、学术大师、反对学术腐败等主要学术热点、学术争鸣进行系统而有深度的分析、梳理,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作用。下编“个案论析”,对胡绳、许诺、叶朗、郑欣森、陈平原等在新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进行了论析、总结,以学人来论述学问,具体、形象,更具说服力。

从余三定的“代序”里,我们知道了当代学术史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余三定有着敏锐的学术触角,他始终能站在学术前沿,紧跟时代脉搏。该学科已成为他近些年来着力研究的领域。他致力于当代学术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现象研究,认为中国当代学术有特定的对象和内容、特定的研究方法,当可独立成“史”[1]192。

对当代学术史的研究要把握两个要素,一个是“学术史”,一个是“当代”。关于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余三定在“代序”里说,第一,注意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有问题才有研究动因,才能形成研究课题。第二,重视学者个案研究,研究学者的生平经历与治学历程,作者的人生态度、思想理念和人生境界。态度决定高度,先进的理念决定学术的科学性。人生的至高境界决定他研究的深度。研究学者的治学成就,才能客观地评析、总结学者的学术态度、学术观点。第三,研究学者的治学特点和治学经验。从他对该书内容的精心编排可见,以治学为己任的著者,已将其理论的目光,投射到了当代学术和学者自身,自觉进入了关于学术和学者的研究领域[2]155。

余三定是一位具有忧患意识和参与精神的“湘”味极浓的学者[3]。他放眼中国新时期的学界文坛,把握学术新动态,系统地展开研究,铸就了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

一 回眸中国新时期学术发展

余三定在书中首先对中国新时期学术发展做了一个总体回顾。在上编第1 章“回眸中国新时期学术发展”中,他把中国自1978 年至今的30 余年的学术发展,划分为3 个时段:接续断裂,全面复苏;空前繁荣,硕果累累;追求深化,反对浮华。1978 年是中国新时期30 余年学术发展的起点,也是第1 时段的起点。这一年,思想界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使学术回归自身,学者回归自我。被文革断裂了的中国学术开始被接续起来[4]6。纯学术机构、组织不断建立,学科结构大力扩展、调整,许多新学科得以建立和发展,学术全面复苏。同时海外学术思潮和研究方法的大量被引进,给学术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1980 年代中期到1990 年代后期,是中国新时期30 余年学术发展的第2 时段。这一时段,在前一时段的学术积累基础上蓄势待发,而社会的改革开放也不断给学术界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各学术机构很重视人才的培养[4]7,学术更加面向现实和未来,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现实精神。

1990 年代后期至今,则是中国新时期30 余年学术发展的第3 时段。这一时段的学术研究突出特点是追求深化、反对浮华,学术由量的追求转至向深度和厚重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施,对当代学术发展自身的反思和研究,对反对学术浮华、惩治学术腐败的强烈呼吁,是第3 时段追求学术深度和厚重的表现[4]9。

余三定虽把中国新时期30 余年学术发展划分3 个时段,但他认为,3 个时段并无绝对的时间界限,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这是对新时期学术发展进行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与回顾。

二 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

分析、总结关于新时期学术规范的讨论,是余三定书中的又一重要内容。1980 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少数先觉学者,率先倡导学术规范。陈平原是最早倡导建立学术规范的学者。1988 年陈平原在《关于“学术语法”》一文中说:“做买卖得讲‘商业道德’,做游戏得讲‘游戏规则’,做学问当然也得讲‘学术语法’。”陈平原说的“学术语法”,就是指学术规范[4]16。从1990 年代中期到新旧世纪之交,反对学术腐败、学术不端行为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余三定认为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批评与对学术规范的倡导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反对浮躁学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批评学术腐败,呼吁用学术规范去抵制学术腐败。2004 年是学术规范讨论、学术规范建设进入初步总结定型的重要时期。2004 年4 月杨玉圣、张宝生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出版。2004 年6 月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为学术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学术规范知易行难。今后的任务更艰巨,路更长。

三 关于反对学术腐败的讨论

余三定对“学术腐败”的界定做了详细的比较研究,进而得出了比较科学的界定。经他考证,较早对学术腐败作出界定的学者是陈平原,他2003年3 月在《有感于“学术腐败”》一文中,如是说:“将某些学者著书立说时的有意造假、变相抄袭、仗势欺人、废话连篇,以及为谋求发表、出版、获奖而采取种种卑劣手段,作为‘学术腐败’来描述,…不觉得是什么‘危言耸听’。”[4]29他还把某些读书人的“学风败坏”与鸡鸣狗盗之徒的“假冒伪劣”相提并论,是因为两者有着同样的缘由,那就是利益驱动。在广泛考证的基础上,余三定认为学术腐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他把学界中一些集体或个人为了谋求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违反学术道德、违背学术良知的行为定义为广义的学术腐败。把在学术活动领域中,拥有学术权力的人为谋取个人私利或集团利益滥用权力而违反学术道德、违背学术良知的行为定义为狭义的学术腐败[4]31。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学术腐败的动机只有一个,就是为谋取个人或者集体利益[4]31。

学术腐败是严重的社会现实,到1990 年代愈演愈烈。不仅危害着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也造成了伤害。进入21 世纪,反对和整治学术腐败的舆论,与反对经济腐败、官员腐败的舆论旗鼓相当。

余三定关于反对学术腐败的系统分析和思考,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颇具学术意义。当前学术腐败是客观存在的,但真正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一现象的寥寥无几,余三定倾向于从学术的角度对其严格界定[1]191。他认为“学术腐败”应该包含学术行为的腐败、学术权力的腐败、学术原则的腐败三个层面。如果说陈平原对学术腐败的界定还停留在描述性阶段,余三定认为近几年学界对学术腐败的界定更理性、更接近本质。

学术腐败形形色色。《光明日报》2001 年12月25 日专栏发表张保生、杨玉圣、邓晓芒等著名学者的《维护学术尊严,反对学术腐败》讨论。学者们罗列了学术腐败的主要表现:剽窃、拼凑、制造学术泡沫等不诚实的学术行为;各种学术评奖、科研基金项目评审中请托活动,给评委送礼、请领导说情,评委之间相互关照等学术评审中的腐败行为;高校教材教参编写低水平重复与抄袭;用权力捞取学术职称,高等教育和学位注水等等[4]35。

余三定从“集体名义下的学术腐败”、“期刊腐败的问题”、“隐性学术腐败的问题”等方面做出了补充和总结。他指出,评项目、评奖、评职称、评学位,一些领导号召发挥集体智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托关系,走门子。这是集体名义下的学术腐败[4]35。肆意多发增刊,不在封面著明增刊字样,一刊多号,将获得批准出版的一次性一期刊物拆成两期或者多期以发更多文章,收取更多版面费。这是期刊腐败。余三定书中还分析了“隐性学术腐败”。“现在的科技奖,有很多是大领导领衔,小领导加塞,真正干活的在中间。后面是一大堆搭车沾光的人”,这是一种比剽窃更隐蔽更恶劣的学术腐败[4]36。

余三定广泛搜集材料,对学术腐败的种种现象进行举例阐述,对学术腐败的严重程度也进行了递进佐证。他引用杨圣玉、罗家融及新加坡《联合早报》张从兴等人的文章,得出中国的学术腐败,2002 年严重存在,到2004 年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2008 年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的地步,是个顽疾。

余三定对学术腐败分别从宏观概括的层面、具体微观的层面及学者个人素质等多角度追根溯源。出现学术腐败,从宏观上看,主要是体制问题,学术不民主,给不道德的人以可乘之机;制度规范与道德约束的双重缺失,给学术腐败提供了社会土壤。从具体微观的层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巨大的利益诱惑,有了学术成果,会有相对应的待遇与社会地位;②对以往学术界腐败现象的姑息,助长了腐败歪风;③当前学术体制的弊端,要求必须发文章,促使一些人不择手段出“成果”;④人文社科比自然科学更容易腐败;⑤学术界的功利心太强;⑥国家科研经费缺乏,未作实验论证出结果;⑦科研监管机制缺位[4]42-43。紧接着,他从学者的个人素质方面寻找原因,认为个人素质差、学术水平低也是当前学术腐败的主因之一。

学术腐败是顽疾,但有病就得医治。关于整治学术腐败的对策,学术界、管理界等纷纷出点子。余三定对学术界、管理界关于整治学术腐败的对策进行了系统关注与研究。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整治学术腐败的资料,资料的准备工作前后做了几年。写作时又集中阅读梳理。他认为学术界的对策主要有三类观点:标本兼治的观点;体制改革治本与科学道德建设治标并行的观点;综合治理,道德体制兼治,尤重体制治理的观点。标本兼治的观点,是在《劳动报》2001 年10 月16 日《整治学术腐败刻不容缓》一文中提出的,治本就是对许多问题重新考虑。诸如国内权威刊物标准应该怎样重新划分,晋升正、副教授的论文该发表在哪些刊物才作数等等,即从源头来遏制腐败。治标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学术腐败进行查处。《新华日报》2002 年3 月7 日《整治学术腐败重塑学界圣洁》谈到的则是体制改革治本,与科学道德建设治标并行。而综合治理,道德体制兼治,尤重体制治理的观点则是葛剑雄在《学术腐败看似道德问题,实际是体制问题》一文中提出的。

越来越严重的学术腐败,管理界也在积极应对,出台了不少对策。余三定认为比较有影响力的对策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体制改革,按照公正、透明、竞争的原则,改革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评审制度……要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4]49不难看出,上述《意见》是针对学术腐败而发。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管理部门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也纷纷就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规范科学技术活动、加强监督管理出台了相关的遏制学术腐败的规定和措施。

四 个案论析

如前所述,余三定重视学者个案研究。将个体学者置于宏观的学术史背景下来进行研究,这是余三定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自1980 年代末开始,分别对胡绳、叶朗、李元洛等数十位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及其学术专著设计了专题研究。用学术史的眼光来分析、研究、评论个体学者,对其学术成就、学术贡献、治学特点、人生追求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其价值及其在学术史上的贡献[2]156。

“论胡绳的治学精神”一文就是这种研究方式的成果。胡绳关注现实,与时俱进。胡绳早期的研究就十分注意与社会和时代的紧密联系。余三定认为,胡绳在《评冯友兰著〈新世训〉》中,指出冯友兰所倡导的“人的生活方式”是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的一种抽象空洞的生活方式。“实际上生活在此岸,却在心理上跳跃到彼岸;实际上是社会的人,却想用自然的眼睛来看人世;实际上是自觉的人,却以无我的态度来应付人事。”余三定认为胡绳在这里的批评是尖锐的、中肯的。胡绳关注现实、参与现实变革、与时俱进,这种精神已经渗入到其血脉之中,成为了他的方法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4]162。

重视学者的自述。这是余三定重视学者个案研究的又一特点。他对陈寅恪、季羡林、冯友兰、陈平原等知名学者的自述均作了细密研究。学者自述,不仅重点叙说其求学治学经历,还会自我总结治学特点和经验。学者叙写的丰富人生经历,表达了学者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更能体现学者的人格。从他们的自述中,可以了解学者的学术时代,了解他们对时代的感受与思考。对后来者认清学术门径大有裨益,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个案研究的对象,往往是高影响力的知名学者。而他们代表着某一学科的最高学术水平。这些自然会成为后人研究的重点。虽说个案研究只是当代学术史的“点”的研究,但随着对“点”的研究的深入,可以形成当代学术史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1]193。近些年来,余三定又陆续撰写了有关郑欣淼等著名学者个案研究的论文,成果颇丰。

[1]蔡觉敏.余三定先生的学术追求[J].学术界,2012(6):189-195,288.

[2]朱平珍.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探索性著作:评《新时期学术发展的回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55-157.

[3]涂昊.笔蘸湘水写文坛:评《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文学评论方阵·余三定卷》[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113-114,106.

[4]余三定.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学术史学者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预防和治理:高校学术腐败问题探究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学术腐败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997~2016)
学者介绍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