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隆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高校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及培养对策探讨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王延隆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 311300)
浙江农林大学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学校对青年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一贯重视。通过对生态道德内涵的剖析,对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结果分析,并从完善教育体系、开展生态行动、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对学生生态道德建设提出了对策。
生态道德;现状;对策
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地球道德,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人类尊重、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1]生态道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自然界纳入定义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传统道德只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2]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需要在顺应自然规律、遵循生态法则、确保人与自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各项人类活动,并根据需要适时采取适当措施,修复对自然界造成的损伤。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己的生态道德时,应该坚守道德信念,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考虑,真正在自己内心深处形成生态道德操守。
二是明确人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分配,把人类的思维和行动融入自然。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就是要摒除杂念,端正自身思想,消除内心污点。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健全自我人格,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告诉我们“正人先正己”,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行为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是制定道德规范,通过这种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统一。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那么必先时刻关注并积极改善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道德产生于生态危机已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威胁这一客观事实。由于构成大学生基础道德的各类要素较多,内容、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主要依靠高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而生态道德教育则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
本次问卷以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生态认知、生态行为方式、校园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主要从生态道德认知、生态道德教育、生态环保意识以及生态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生态道德认知。
调查发现,已经认识到目前全球正面临着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占85.73%,未认识到的大学生比例占9.10%,对此不关注的大学生比例占5.17%;认为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比例为71.46%,认为生态道德教育可有可无的比例占19.38%,认为生态道德教育不必要的大学生比例占9.16%。从这些数据来看,虽然大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知水平较高,但是学校生态类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很欠缺,在教育过程中就“言传身教”“环境教育”方面作用发挥有限,不利于对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养,易导致青年学生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对生态道德的理解,此道题是多项选择题。调研显示,大学生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生态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的理解偏向于“要求个人生态发展身心健康”“追求个人生态素质应当适应社会”,这些都是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这可能与90后的青年学生优越的生活环境导致其“以个人为中心”的性格偏向有关。还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对生态道德的理解是“保护环境,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2.生态道德教育。
目前高校逐渐意识到了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现成的师资和独立的教材可以用来对生态道德进行系统的教学,更没有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项“你是否觉得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的养成很重要”、“你对学校的环境育人是否满意”,分别有80.56%、91.68%的学生选择了“满意”和“是”。可见环境教育作为一种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很重要, 能够使学生获得综合的环境素质。教材、教师、教法三者的辩证统一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们深入了解生态知识和生态内涵,校园环境教育对于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提升生态意识以及提高生态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生态环保意识。
生态环保意识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大学生对环境的态度、认识和行为。在“用一次性筷子,会增加碳排放”的选项中选择“认同”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6.08%。而当被问及“水电是自己掏钱买来的,不存在浪费国家资源”时,选择“不认同”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5.71%。以上两项都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意识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对生态道德的忽视,导致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保意识。这就说明,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文化,更应注重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4.生态道德行为。
生态道德素养通过生态行为体现,并归结于生态行为。“循环利用水资源”选项中,91.68%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节水意识,可见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有一定的认识。“是否在日常生活中会将意识付诸于实践”选项中,61.57%的学生选择“不会”,30.55%的学生选择“偶尔会”,7.88%的学生选择“一直都会”。这表明青年学生对节水的生态意识很强,但他们的自律意识淡薄,缺乏自主的生态道德行为,行动的执行力有待加强提高。可见,大学生仅有生态意识远远不够,如果生态意识与行为脱节,会导致生态行为滞后于生态意识。这可能与长期以来的家庭教育有关,家长的生态意识缺乏,他们的生态素养大部分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导致子女缺乏正确的引导,无法给予子女以良好生态价值观的熏陶。
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效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有效推进社会文明进程的主要途径。[4]基于以上对青年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主要从完善教育体制、开展生态行动、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提出对策。
1.完善教育体制,培养生态性人才。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性约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青年学生的生态素养养成规律,走出传统道德教育的盲区。作为高校要构建“独善其身—人自身的生态”“仁者爱人—人与人的生态”“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回归社会—人与社会的生态”四大生态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联合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从校园建设、管理创新、学科设置、制度改革等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生态化理念,培养生态化人才。同时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多样化,将生态道德教育一、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生态科学和生态精神引入课堂,引入到家庭教育,形成青年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合力。
2.开展生态行动,提升生态道德素养。
各类学校要以开展绿色实践,进行绿色调研、掌握绿色科技等为活动载体,通过开展生态类主题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在日常的校园文化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的元素,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生态”等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强大的教育声势,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以“爱木节”为例,浙江农林大学以“爱木”文化为主题,通过实践制作、宣传展览、竞赛调研等形式宣传循环经济,倡导资源节约,在校园内培育、弘扬生态精神,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精华,成为育人中“润物细无声”的春风细雨。在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中还要注重发挥学校的硬件优势,以生态化校园建设成果教育学生,注重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广大师生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生态环境道德责任感,引导青年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规范。
3.弘扬生态文化,争做生态文明使者。
高校要大力弘扬以和谐理念、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以“生态使者”评选活动为契机,在青年学生中形成关爱生态环境、主动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组织学生开展茶文化、木文化、竹文化、健康文化、循环经济、乡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倡导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推广生态行为,形成浓厚的生态氛围,人人争做生态使者,与此同时将生态理念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辐射全社会。浙江农林大学利用“校园、植物园两园合一”的生态化校园,通过环保部“千名环境友好使者”的带动,积极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开展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意识的养成教育,共同推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理念的传播,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传播生态文明的队伍,争做生态文明的使者。
[1]盛连喜.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1-312.
[2]李清源.生态文明——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青海社会科学,2005(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4]王益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ClassNo.:G641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Currentecologicalmorality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andSolutionstotheMoralEducationProblems
Wang Yanlong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China)
As a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base”,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 the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ecologic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ecological moral;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s
王延隆,硕士,讲师,浙江农林大学。研究方向:青年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高教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浙江农林大学青年学生生态行为养成对策研究,课题代码:ZX201124。
1672-6758(2013)08-0047-2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