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莉
(1,2.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Corder①认为,“error”是系统性并可以重复发生的,而当错误发生时,学习者并不知道是错误。错误只是教师、研究者或外在标准定义的,而并非学习者自己定义的。Ellis②解释错误是因为缺乏某方面知识引起的,表示缺乏能力。因此,错误是语言知识缺乏的表现。
错误分析是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它是第二语言习得(SLA)重要研究方法之一,被作为相对有限性对比分析的替换方法。错误分析主要集中于学习者所犯错误。它不仅将本族语与目标语比较,还将学习者所犯错误与目标语比较。然而,对比分析只考虑本族语并称所有错误都是由于本族语干扰造成的。因此,Gass①和 Selinker②强调:“相比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为研究者和教师解释错误提供了更广泛的领域,因为前者只把错误归结为本族语。”
笔者按照Corder错误分析模式,即:收集学习者语言样本、鉴定错误、描述错误、解释错误及评估错误五个步骤来归纳、总结学生作文中的错误。
到2011年12月底,海南大学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日语方向学生刚好学了1个学期的日语,该班学生都是日语零起点。笔者让他们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了一篇300字左右的作文。该班学生39人,共收到作文23份,所占比率为58%。
该年级学生所用教材为《新大学日本语》第一册,该书共有14篇课文,书中出现的文型共61个。笔者以此为标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书中所出现句型。
1.语际错误
语际转移指学习者把一些母语规则迁移到二语学习过程中。主要从句型及词汇方面来阐述。
(1)句型方面错误
句型:文1:“N1は N2です”。
例1:(误)特に有名なのは魚。
例2:(误)私の故郷は吉林省長春市。
例3:(误)岳麓書院は代表的な古い建物。
因为该句型相当于中文的“N1是 N2”,中文里出现“是什么”之后就结句了,而日文是粘着语,它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曲折,其变化取决于变词语素,每个变词语素(大体上相当于助动词)都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汉语是孤立语。因此,这个句型中的助动词“です”容易被学生漏掉。受语言迁移影响,大多数学生都犯了该错误。
(2)词汇方面错误
例:(误)土曜日と日曜日は工作の人が来ます。
(正)休日には、サラリーマンが遊びに来ます。
作者想要表达“上班族只有周六和周日才有空来这里”,虽说日语里确实有工作这个词,但它的意思为:手工课;土木建筑相关的工作;准备工作,与中文意思“上班族”完全不一样。
又如:(误)私の故郷は重慶です。それは美しい都市です。
(正)私の故郷は重慶です。そこは美しい都市です。或者
私の故郷は重慶です。美しい都市です。
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的家乡是重庆,那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那”的翻译有“それ”“そこ”“そちら”等,其中,“それ”指人、指物,指地点时,“そこ”是最合适的。犯错的原因是学生下意识反应中文的“那”就是日文的“那”,并没有深入分析到底该用“那儿”(そこ)还是“那个”(それ),便直接用“それ”来代替,犯了语际错误。
又如:(误)湯の料理が有名なので、ぜひ食べてみてください(正)スープが有名なので、ぜひ食べてみてください。
与上个例子一样,该学生想表达的是“(这儿的)汤非常有名,请一定尝一尝。”中文思维就是把“汤”写出来,其实日语词汇虽说有些与中文字形完全一致,但意思却有根本区别。日文中的“汤”指的是热水,不是中文意义中“喝的汤”;而中文意义中“喝的汤”日语里有专门的外来语スープ。
2.语内错误
随着日语学习不断加强,语间迁移和错误会逐渐减少,但同时语内迁移会增多,即学习者会因为对目的语掌握不全面而犯错误。
(1)句型方面错误
句型:文25:anな n
例:(误)きれい季節。
该句型中的“an”是形容动词,也就是说形容动词必须要加“な”才能加名词,而学生经常忘了加“な”。
其实,在中文中,我们也会这么形容:“漂亮的裙子”;“美丽的相片”。形容词加名词时一般都会加“的”,该规则与日文是一致的。但为什么学生会犯错误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对该规则还未彻底掌握的缘故。
(2)词汇误用
例:(误)面白い事物(こと?もの)がたくさんあります。
作者想说“有很多有趣的事”可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事物,因此,用了“面白い事物(こと?もの)がたくさんあります。”日语里,事物指的是“事和物”,而中文里很少说“有趣的事物”因此,这里可以把其归为语内错误。
又如:(误)臭い豆腐
(正)臭豆腐(専用名詞)
该学生想表达的是湖南名小吃“臭豆腐”,这个可以作为专有名词,直接写就可以了。可是学生学了语法规则,形容词后接名词应该直接加,因此,他先写“臭い”再写“豆腐”,殊不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臭い豆腐”指的是已发霉变质的豆腐,而不是名小吃“臭豆腐”了。
3.语际错误与语内错误同时存在
句型:文12:N1にN2があります。
例:(误)ここはいろいろな美味しい料理店。
(正)ここ(に)はいろいろな美味しい料理店があります。
该句型是存在句,意为“某处有某物”,但学生习惯了汉语思维,忘了加后面的动词,这属于语际错误。因为日语重点在句子后面,即动词等。日语句子结构为“主+宾+谓”而中文句子结构为“主+谓+宾”,因此,学生经常会忘了写上谓语动词,这是语际错误。
前面的格助词,学生倒是记着写,可是写错了,“某处有某物”地点后面应接格助词“に”,这反映学生知道该语法规则,可是应用的时候由于不适应亦或是不习惯而用错了,这是语内错误。
关于此类例子存在较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学生刚学了6个月的日语,对日语还非常陌生,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该阶段产生错误的原因中,母语思维负迁移影响是最大的。
当母语与二语的语言形式或规则系统出现差异,尤其是两者形同实异时往往产生负迁移。语言教学界普遍认为负迁移会造成语言错误,增加学习难度。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obert Lado)在1957年出版的专著《跨文化的语言学》中指出:负向迁移是语言习得的一个主要障碍,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可以通过母语与目的语的比较进行预测。
从以上例子来看,母语干扰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成分及句型习得中。
由于日文中有大量汉字,因此,学生普遍感觉学日语会很轻松。殊不知,最熟悉的汉字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确实存在音、形、义都相同的字,但大多数汉字的含义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同一词汇有歧义。要知道,两种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汇词义完全相合的极少。二语学习者通常通过母语释义来获得二语词汇意义,这其实是在对二语词义不完全解释的同时又在词汇指称与现实概念之间添加了一个中介——母语。也就是说,二语学习者是在用母语的概念和思维来对应二语的词汇。这时,难以克服的母语干扰现象就出现了。
不仅词汇如此,语法成分、句型也是同样,特别是学习新语法、句型时,由于惯性思维,还是会沿用汉语表达方式,但随着日语使用频率加快,会逐步摆脱母语干扰现象。
由于课时比较少,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就会偏重于介绍日语,而忽视了中日两种语言间的语法比较。
通过错误分析,教师能清楚了解学习者处于目的语学习的具体阶段,然后有的放矢施教。如学生存在句掌握不熟练,就经常让学生造句,逐渐强化学生对存在句的掌握。
又如学生容易弄错日文中汉字的意思,那么可以通过对比来了解中日文汉字的意思及写法等,这些都能逐渐克服词汇学习中负迁移影响。比如,教师一直强调日语中“娘”不是中文中的“娘”,“丈夫”也不是中文中的“丈夫”,通过反复强调,学生就不会犯这些错误。而平时教师很少讲到的,学生犯错误的几率就比较大。
又如,笔者在教学中强调日语的形容词分为“ィ形容詞”和“ナ形容詞”两类,它们在修饰体言时分别是“ィ形容词+体言”及“ナ形容词词干+な+体言”,并举例说明。
如:形容词为:新しい靴(新鞋);形容动词为:にぎやかな公園(热闹的公园)。反过来让学生做汉译日练习,并当即把学生汉译日出错的地方加以纠正,就能有效克服负迁移现象。
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要求学生做自我总结,并请其他学生和教师对自己所学知识作评价。这样,可以查漏补缺,也可以起到相互监督作用。
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应系统、有序地学习。特别是日语初学者,一开始就系统、有序地学习语言,并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训练,将有益于日语式思维和日语能力培养。
“通常认为有效模仿、反复操练、合理反馈和纠错是推进运动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应找一些经典文章让学生背诵。背得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正确的语感,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另外,教师也要创造轻松自然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容易记住相关语言信息,达到发展语言能力的目标。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尝试与模仿,结合已学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在活跃气氛中形成新知识。
对个别犯同样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作针对性辅导。只有明确教学上存在问题,才能采取行之有效对策,收获好的教学效果。重视分析学习者语言错误,是二语习得观点之一。语言学习目标是要达到熟练、准确应用,因此,应要求学习者将学到的日语知识运用到会话、写作实践中去。
[1](英)埃利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壮麟.习得与学习[J].中国外语,2007(2).
[3]徐一平.日本语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琪.日语学习心理与策略[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罗晓莹.浅谈汉语对日语学习的干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
[6]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7]王武军.日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