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仕,黄 鑫,陈 英,徐 波,李晓捷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 730070)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原“土地管理专业(1985年开始招生)”与原“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1956年开始招生)”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1999年起按新专业目录招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己有近百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我国不同院校的基础不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目标定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各具特色,客观上也形成了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类等各具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2012)目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土地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有7个,分别是:南京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家庄经济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西部高校的甘肃农业大学,要建设好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发挥好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必须在系统分析学校本专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
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始于1989年创办的“土地规划与利用”专科专业;1993年,经甘肃省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开办“土地管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型短线专业;199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开办“土地规划与利用”本科专业;1999年,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1年,增设“国土资源管理”短线应用型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专业;2004 年,在“土壤学”硕士点下设“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 年取得“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正式招生。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已经凝练形成了“一体两翼、数字国土”的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专业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在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土地资源研究方向。
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391人,硕士研究生59 人;现有专业教师12 人(其中:教授1 人,副教授3 人、讲 师5 人,助教3人),全院本专业任课教师20余人,教学团队已基本形成了由核心层(不同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集体)、支撑层(学术带头人带领下的学术集体)、辅助层(助教与实验人员)组成的学术梯队;为搞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学院建设了120个节点的地理信息与规划实验室,遥感实验室、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实验室,建立了兴隆山、石佛沟、刘家峡、大沙沟4条固定野外实习线路,在甘肃省测绘工程院、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安宁区国土资源局和庆阳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研究院4家单位建立了固定的实习基地,配套了较为齐全的软硬件设施,并配备专业人员,定期进行实验条件的更新换代,其中学院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近3年连续被教育部评为“MapGIS 优秀实验室”;为了整合科研力量,组织带领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学院针对专业按照学科方向建设了土地经济与土地规划研究所和土地资源研究所2个研究所。目前,致力于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经济与政策等方向的建设与内涵拓展。
自1998年以来,甘肃农业大学共招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1 312人,为社会各界培养输送了921名本科毕业生,自2006 年来招收硕士研究生121人,为社会各界培养输送了62 名硕士毕业生,在全国毕业生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5月底)始终在60%以内,毕业后通过考公务员、组织部选干、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大学生村官等途径,毕业后一年内均能参加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1月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32%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规划管理部门工作,38%在各级人民政府或村社工作,18%在测量、规划设计、房地产等领域的公司或科研院所工作,11%考取了不同学校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甘肃农业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立足甘肃,着眼西部,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提高质量,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效益,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整体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以农科为优势和特色、多学科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根据这一办学理念和定位,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土地科学基本知识,掌握调查测量、制图、规划、计算机与房地产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房地产、城建、农业、测绘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土地政务管理及土地政策分析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理论修养及调查、测绘、制图、规划、评价、政策模拟和分析等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的素质全面提升,创新型思维得到锻炼。
1.“工管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 课程内容体系向工科目标进行调整和改革,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管理科学工科化的办学模式,走“工管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这充分体现了土地科学走社会科学道路、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学科属性,依托土地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2.“一体两翼、数字国土”的专业特色 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具有“一体两翼、数字国土”这一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一体”即以土地科学为主体,“两翼”即土地信息技术(土地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网络技术、电子政务、遥感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测量与制图技术(地籍测量、机助制图、专题制图)。旨在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门人才能够充分利用土地信息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获取手段自动化、业务办公信息化、专家评价系统智能化、决策科学化、土地动态监测手段现代化以及土地信息管理网络化。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地理学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囊括了土地信息技术、测量与制图技术的基本技能。
3.多专业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 逐步实践探索出由单一专业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发展的不同专业群建设模式,形成了以地球科学为基础,以土地-资源-环境-生态为研究对象,以测量-制图-计算机-土地信息系统设计为技术支撑,以信息化管理为服务职能的办学理念,为学院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利于促进学院各专业的融合,带动交叉学科的发展。
4.院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外实习基地以及甘肃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土地技术咨询公司为依托,培养土地业务工作所需人才,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和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业务单位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将传统的学校一段式教育,变为“1+1”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施4年大学本科教育3年(硕士研究生1年)在学校完成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1 年(硕士研究生1-2年)在业务部门进行业务能力课学习、见习、实习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为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办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教学计划尚不完善,课程定位、部分课程开设学期(学时)仍需衔接;管理类、经济类基础课程开设数量少;工程、技术方面的师资与经济、管理方面的师资不均衡;参加编写的教材、教参数量少;横向合作项目多,经费额度高,但缺乏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支撑力度不高;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科学研究项目少,研究成果的数量有限,水平偏低;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偏低,授课效果参差不齐,基本功尚待进一步提升;缺乏学科专业尊重,对“技术+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革。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体制改革、结构调整(1992-1999)、扩大规模(1999-2006)等发展阶段,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建立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形成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共生式”发展模式,从过去的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努力实践“大教育观”、“大教学观”的理念,以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层次精英人才为主,造就实用型复合人才的潜质和基础,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主题。
有学者认为,特色专业的“特色”是由学校的资源决定的,是由专业教师决定的,更是由“特色教学计划”决定的[1]。特色专业建设中的“特”应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手段等方面全面加以体现[2]。因此,特色专业应紧扣学校的办学定位,并在师资队伍、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积淀,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要实现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管理”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应重点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学和科研互促机制的建立、课程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等工作具体落实专业建设任务。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根据社会所需和专业发展对课程适时地调整归并、增删取舍,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知识、技能要求,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2012年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定位,充分考虑学校实际,结合社会需求,对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适当增删,对学时、学分比例及开课时序的优化等进行必要调整,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注意培育有利于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和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传帮带作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坚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改善职称结构的培养原则,加大人才培植力度,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采取引进、培养、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继续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素质博士和专家充实到团队中,建设一支结构(年龄、学历、职称、学缘)优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适应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并提供经费,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获取各种资格从业证书、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培训和进修活动,提高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聘请校外专家教授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建立一支相关领域的领导官员、外部学者和专家、实业骨干所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努力形成相对灵活、结构多元的协作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在课堂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固定结构形式[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保持团队成员土地科学研究与教学密切结合的传统,实现课程-教材-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有机统一。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典型材料,分析国内外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充分吸收各项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土地资源管理科学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规律,构建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科研训练和单位实习等5大平台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或研究型教学体系。围绕“一体两翼、数字国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逐步探索管理科学工科化的办学模式,走“工管结合”的专业发展思路,由单一专业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发展的不同专业群建设模式,为学院不同类型专业的大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撑,有利于促进学院各专业的融合,带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实践改革成果。
“以理论教学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专业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求。”是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借助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实践,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并将各种教学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集成,确定包括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等不同层次,相对完善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打造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集土地信息系统、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房地产估价及资产评估信息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空间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一体的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室;建立集地学基础、土壤地理学、地图制图学、土地资源学、地籍测量、遥感、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等为一体的土地资源综合实验室。同时,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和大型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基地,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实践教学资源,按照实验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层次来安排学生的实验训练计划,组织野外实习实训。将野外实习与室内教学有机衔接为统一整体,传统“三基教学”和现代“3S技术”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并实施“提问-调查-思考-讨论-总结”的分组实习、讨论教学新模式,把科学研究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带入到野外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习区域、实习路线、实习方案等实践环节,完成选题、实践、实地调查、研究分析、总结提高、成果整理等完整研究过程的训练,实现从认知性、验证性到设计性、研究性实习教学的转变,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实践考核内容与方式。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其中,教学活动是大学教师科研的基础和原动力,有助于教师理清思路,使知识系统化,增强大学教师的科研活动能力;科研活动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4]。通过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SRTP)、毕业实习、研究所的整合等环节,搭建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平台,实现教师教学和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增长。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教学团队在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服务地方经济的辐射范围和能力,强化科学研究,专业教师在相关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并将研究成果适度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鲜活的授课素材拓展学术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条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带着问题学习,在研究中应用所学知识,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创新;依托SRTP 平台,通过项目的立项指导、论证、科研立项、资助发表论文、参加竞赛、参加学术会议、研究成果答辩等环节,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师生间进行学术交流,助推师生开展科学研究,提高专业整体学术水平;通过毕业论文平台,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术报告会、师生交互讨论、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最终实现毕业生研究能力、就业能力、发展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研究所的整合,将分散的教学、科研力量按照学科方向进行有效整合,为课程群的形成、发展与提高奠定基础,为教学、科研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为教师和学生搭建教学、科研互促的新平台。
鉴于专业呈淡化之势,课程的改革更为重要和迫切。课程是将宏观的人才培养计划转化为微观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及其组织的过程。课程体系是保证质量的重要中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要适应土地学科(学术)发展的需要,按照行业所需和专业方向分门别类设立专业课程及跨学科相关课程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高水平的土地资源利用系列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抓紧抓实课程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确立课程的中心地位,将专业的规定性作用限定在最基本、具有一定模糊性的层次上,基于知识结构优化组合思想创新课程内容,进一步强化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的目标管理,不断革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强化教材、教参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还要建立和创新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上切实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监督、考核和评估,保证特色专业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已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具备了一定的学科方向,但仍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与完善。在年终考核制度、职称晋升条件、待遇、用人机制、学历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等方面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的成长环境;形成资助和激励青年教师、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教师、学生自主参与科研的热情;制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政策,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结合专业特点研究制定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管理和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只有立足学校实际,注重专业尊重,创新机制体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付梅臣,袁春,周伟,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5(2):26-29.
[2]赵华甫,袁春,吴克宁,等.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重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9(2):62-65.
[3]何克抗.构建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下)[J].电化教育研究,1998(1):30-32.
[4]曹勇.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关系探讨[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