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芬,江书平,吕宏玉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1)
高等院校均有一段办学历史与文化。校史文化是各高等院校历史传统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承载、文化内涵的映照,是高等院校长期办学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研究、构建、弘扬校史文化符合党的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符合各高校进行内涵建设,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是高等院校进行内涵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和保证。
河北农业大学始创于1902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可以说,学校的发展史是一部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史的缩影[1]。笔者对如何传承110周年发展史而形成的校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校经过恢复、整顿与改革,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中国的大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怎样去激活并弘扬寄寓学校历史与人物之中的校史文化,是当前高校加强软实力建设的需要。我国很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都给予校史建设以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机构人员方面给予保障,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先后成立了校史文化研究会,形成良好的校史研究氛围,涌现出了一批校史研究成果,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2]。
在河北农业大学建校110 周年之际,河北省委、省政府发来贺信,指出:河北农业大学是我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开创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在110年的栉风沐雨、求索发展中,河北农业大学根植燕赵大地,秉持“崇德、务实、求是”校训,坚持“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原则,在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先进农业思想和文化传播、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师生坚持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努力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三结合,开创了享誉国内外的“太行山道路”,培育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建校以来,广大农大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农大学子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顽强拼搏、真诚奉献,做出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突出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河北农业大学110年发展史的肯定,亦是对河北农业大学弘扬校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褒扬。
当前对校史文化的形成进行总结、提升,对进一步传承、弘扬校史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对促进高校建设与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可以构建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塑造健康向上、和谐有序、科学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能够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思想品德。第三,将进一步促进新校区建设,构筑校史文化物质基础,可以克服新校区文化建设与学校校史文化脱节的问题,把校史文化应用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让新校区继承校史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1.提出“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原则 学校从创建那一刻起就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积极探索符合社会需求、农业要求、人才需要的办学模式。初创时,学校设备齐全、管理规范的实习、试验场地就占到学校总面积的2/3以上,充分体现了实践环节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1917年,校长郝元溥在《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民国四年五年成绩报告书》的“发刊小引”明确提出“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原则,为今后学校探索高校办学特色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创办《北直农话报》、《农学月刊》和《农民须知》,扛起农业科技传播旗帜 1905年12 月,学校以“振兴农业,开通民智”为办刊宗旨,创办了我国北方最早的农学刊物《北直农话报》,面向全国发行,使农民学到了很多新的农业科学知识,改良了农业生产,同时促进了农业教育的发展;之后从1918年至1931年出版《农学月刊》,成为当时北方地区唯一的农学期刊,而且是全国农业高校唯一的农学期刊;此后又继承出版了被时任教育部长李书华誉为“稼穑先声”的《农民须知》,扛起了当时农业科学技术传播领域的一面旗帜。
3.创建“中国式”的农学院,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学校审时度势,按照高等教育部的要求,逐步完善此前不完全适合国情、校情的以苏联为模式建立的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农业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提出创建“中国式农学院”,逐步形成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新的教学体系。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以生产劳动为纲,组织进行科研活动;在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形成制度化,逐步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要求使教学紧密结合当前生产,开门办学[1]。
4.探索“太行山道路”办学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979年,学校承担了太行山区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开始了“太行山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在广大师生参与开发治理项目过程中,太行山区开发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实践基地,以实践教学为纽带,以“三结合”基地为载体,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为支撑,有力地促进了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先后有几万本专科、研究生在基地进行实践和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3]。
学校坚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方针,进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践,1986年,被原国家教委肯定为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被原国家科委誉为“太行山道路”。实践证明,“太行山道路”是一条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教兴国之路;是一条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是一条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4]。
5.培育“太行山精神”与校训,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30多年来,学校坚持走“太行山道路”,广大师生坚持走进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把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给广大农民,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不断培育出了农大精神和校训。
如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已经成为学校的大学精神,已化为农大人的魂魄,推动着“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广。原国务委员宋健题写的“崇德、务实、求是”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恪守的校训,学校的一代代毕业生正把其精髓、其内涵、其思想发扬光大。
110多年的历史探索与文化积淀,一代代师生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即: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6.传承、弘扬“太行山精神”,校史文化不断升华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河北农大深厚的校史文化底蕴和道德传承已经融入成千上万师生血脉之中。
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被评为“河北省道德模范”。他们15年默默坚持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感人事迹,通过媒体纷纷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共鸣。他们的事迹反映了人间真情,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共同期待和追求,拨动了人们心灵深处潜藏着的善与爱的琴弦。他们的事迹改编为话剧《约定无期限》在首都和省内部分高校巡演,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编写为报告文学《果实》、《为了一个永远的约定》图书陆续出版;被改编拍制成河北省迎庆十八大十部重点献礼影片之一的《一诺千金》,正搬上荧幕,震撼着更多心灵。
带着母亲上大学的何飞同学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河北雷锋”,受到省委领导亲切接见,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学校开展了“向何飞同学学习”的倡议,学习他自强、自立、坚韧、乐观、进取和感恩的优秀品质,心存真爱,迎接挑战。
学校还涌现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受到党中央总书记接见的园艺系毕业生齐福高;让爱心传播,在母校设立“郭世毅奖学金”共捐款22 万元,资助学生220名的畜牧专业87级校友郭世毅;长期捐助、慰问从浓烈烟火中勇救10多位遇险乘客而献出自己生命的王保安一家的畜牧、兽医专业几位班长;在省会石家庄抢救落水儿童英雄群体一员的水利系学生张宗友等等。
这些先进事迹和人物不断教育和激励着在校学生。2003年,学校爱心社发起河北省高校首次白血病知识宣传和血样采集活动,一次性捐献血样1500余份,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如今,“接力果树9301班志愿服务团”发起组织的,广大在校大学生签名响应的“农大式排队乘车”成为“善行河北,立德树人”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一抹新绿,正向社会不断传播着文明、道德的正能量。
一代代农大师生把农大精神薪火传承,深厚的河北农业大学校史文化得到不断弘扬与升华。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河北农大弘扬校史文化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广大师生对校史文化了解不深不透、教育渠道仍需改进、系统学习资料比较缺乏;二是注重校庆环节,开展了校史文化硬件建设,但校史文化精神需要进一步体现;三是校史文化得到了广泛弘扬与不断升华,但没有专门研究机构,亟需开展系统研究。鉴于此,提出以校史文化为载体优化育人环境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即要坚持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要坚持校史文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要坚持弘扬校史文化与系统开展校史文化研究相结合。
1.充分发挥校史文化教育阵地的育人作用 学校充分利用校庆之契机,结合新校区建设,经过长期不断完善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太行山道路暨校史展览”为核心的校史文化教育阵地。一是开放“太行山道路暨校史展览馆”,系统展示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师生风采、发展轨迹等。展览馆被列入保定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校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参观展览馆已成为学校每年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必修课,已成为学校接待校外领导与来宾展示农大风采的重要一个步骤。二是利用“太行山道路”文化园和“太行山道路碑廊”,宣扬学校在“太行山道路”上的丰功伟绩。文化园建设在西校区中心地带,碑廊建设在东校区中心花园,学生在校园漫步,仰望“太行山精神”中华鼎,诵读十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太行山道路”的题词、受益基层单位赠送给学校的80多块“功德碑”之时便可分享前辈师生的功绩,领略它们的风采,体会他们的艰辛,激励奋发向上的斗志。三是建设校外“三结合”基地,在实习实践中学习、丰富、弘扬校史文化。学校以“功德碑”事迹为基础,遴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校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作为校外教育基地,使校史文化之花在校外基地绽放。
2.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进一步打造文化校史 学校比较重视校史研究,早在1918年就举办了十六周年校庆,编写了十六周年大事记;1936年又编写了志书《河北省立农学院一览》;特别是1987年,学校成立了“校志编纂委员会”,并组建“校志编纂办公室”,于1992年编辑出版了《河北农业大学校志(一九〇二至一九九八)》;2002年学校百年校庆之际,续编而成百年校志《河北农业大学校志》(1902-2002);2012年,为了喜迎建校110周年华诞,编撰了《河北农业大学校志(续一)》(2002-2012)。校志的编写全面客观地记述了学校的办学历程、改革历程和发展历程。
校史的基本功能是存史,基本原则是求真。但校史文化不同于校史,校史文化是在校史的基础上对大学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内涵的深刻表达。必须打造文化校史,体现校史文化,摒弃冷冰冰的史料集成,再现学校的办学传统、文化氛围、大师风采、校友事迹,为广大师生浸濡其间、构筑精神家园提供寥廓时空[5]。而造成校史没有生命与灵魂的主要原因是校史编纂队伍不是专门研究人员,没有专门研究机构,往往是校庆的附属机构,临时组合的“游击队”。因此,需要重视校史文化研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建立专门研究队伍,进行校史研究与大学文化整合,编纂文化校史,打造校史文化。
3.增强校史文化意识,推进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制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校史文化作用,大力促成文化认同,进而实现制度认同,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实现制度认同就是要使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制度在价值上肯定、在文化上认同、在行为上遵守。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对师生员工具有最稳定、最持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实现对师生员工的精神感召与行为约束,使其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与学校保持一致,自觉投入学校发展事业当中[6]。学校秉承“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制度文化建设当中,制定了党员联系学生宿舍制度、处级以上干部联系学生班制度、“5+1”新老生同寝共进模式、老教师关心下一代工作等,与学生交友谈心,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成效。这些带着校史文化气息的制度,得到了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同。
4.增设第一课堂,不断拓展第二课堂 校史文化教育第一课堂,是开展校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针对当前还没有设置校史文化教育课程的现状,为更好弘扬百年校史文化,有必要开设校史文化教育第一课堂。重点做好三点工作:一,在成立校史文化专门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打造一批既精通校史文化研究,又善于讲授校史文化的教学、科研队伍;二,以学校校志为基础,以兴校育人为目标,编写校史文化教育专门教材。要发挥传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优势,透视学校历史发展进程,提炼积极向上的校史文化,宣扬丰富多彩的知名人与关键事,编写一套适合学校校史文化教育的专门教材;三是科学设置校史文化教育课程。要结合实际,把校史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大一学年的选修或必修课程。让新生从入学之日起就能接受良好的校史文化教育。
在第一课堂建设的基础上,应大力探索、深化和拓展第二课堂。首先,应大力开展校史文化活动,寓校史文化于活动之中。积极开展校史专题报告、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学校史、知校史、明校史。第二,统筹规划全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不断提高校史文化教育活动的兴趣和效能。第三,增强“品牌”意识,创建校史文化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品牌。学校于1994年创立的由学生和领导、专家等嘉宾见面互动的“焦点时刻”节目,被国务院有关领导称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抓手”,深深影响了近20年在校生的思想稳定与进步。如今,学校又建立了“面对面——河北农大焦点时刻网站”,开设了学院焦点时刻,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影响面不断拓宽。这些都是第二课堂的品牌,应该坚持并不断拓展。
[1]夏志学,张玲玲,师春祥.河北农业大学校史文化与办学特色形成[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31-33.
[2]杨洪勋.海大校史文化建设之我见[N].中国海洋大学校报,2009-08-15(1).
[3]崔兴凯.坚持产学研结合 促进地方农业院校的特色发展[J].才智,2011(4):221.
[4]王志刚,时赟.走特色立校服务强校之路[J].高等农业教育,2009(7):9-11.
[5]汪洪亮.大学校史:一片亟待开垦的学术沃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3-27.
[6]金雁.以高校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12):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