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13-04-06 03:08王益民
关键词:幸福感主观大学生

付 昊,王益民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1)

主观幸福感是当今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1],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大成分,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研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获取人生幸福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此,文章拟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理论综合评述,分析和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因素

1.人格特征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它是预测幸福感最稳定有效的因素之一。人格特征为外向性的大学生往往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擅长组织协调,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支持,比较容易形成幸福体验;相反,人格特征在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因素比较敏感,对外界刺激反映过强,容易表现出适应障碍,从而影响幸福体验。拥有高自尊的大学生和自我概念积极的大学生都比较自信,处事乐观,其幸福感较高。多使用积极幽默风格如亲和型幽默的大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拥有较高主观幸福感[2]。对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显示,多血质-粘液质气质类型的大学生自我评价更积极、幸福感得分最高,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性情脆弱、情感发生持久缓慢、容易形成伤感、悲观等不良特征,幸福感得分低[3]。

2.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在过去经验和当前期望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或习惯性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即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主观因素[4]。在遇到成功情境时,大学生在顺境时会对自我整体作出肯定,会感到骄傲、满意和信心十足,相应的幸福感也会得到提高;在逆境时,会产生否定自我、羞愧、灰心、绝望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幸福感体验。

3.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习惯性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善于寻找并组建关系网络,获得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其幸福感较高;反之,使用退避、不良情绪和发泄应对方式的个体幸福感水平较低。显然,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阻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

4.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是指控制情绪冲动、理解他人的内部情感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情绪智力高的大学生拥有更积极的自我,面对生活应激时更容易对情绪进行感知,懂得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和社会关系,主观幸福感较高。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既体现在物质生活上,也体现在家庭关系等精神层面。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家庭生活环境与高校环境反差较大,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在生活满意度上不及城镇生源大学生。但城镇生活竞争相对激烈,购房、就业等压力也比农村大,所以城镇大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上并不占优势。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花销往往占据家庭支出的很大比重,还寄托着家庭未来的希望,这无疑带给他们许多压力,其幸福感体验也受到影响[5]。美好融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让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关注生活的美好,从而容易体验到幸福与快乐。而父母对子女的不尊重、父母关系的不和谐等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境的形成,使他们容易产生烦躁、自卑、缺乏安全感等不良情绪,会降低他们的幸福感体验水平。

2.学校环境 高校生活对大学生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学校在教学设施、公寓环境、休闲场所等各方面的硬件建设上水平不一,在社会经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定位不同,社会评价和美誉度也有高低。有研究显示:民办高校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教育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幸福感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6]。而在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群体中,艺术类、体育类大学生有自己的专长,容易获得大家的肯定和赞赏,其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通过表演、比赛等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面对压力时还可以通过音乐、运动等合理渠道进行宣泄,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其他大学生[7]。

3.生活事件 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学业、社交压力、生活与经济、择业的烦恼等,其性质分为正性、负性和中性3种。关于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论尚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也有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压力明显大于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越多的个体越感觉到不幸福。如就业压力大的个体经常会感到焦虑、郁闷、烦躁、紧张等,从而导致主观幸福感偏低[8]。

4.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放松、游憩、自我改善等心理需求。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脑部供血量,协调左右半脑控制愉快情绪和不良情绪的部分,使自身产生愉快的感觉;经常参加集体活动、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可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自身面对挫折、孤独和压抑,从而提高自己的幸福感体验。

5.社会支持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亲属、朋友、老师以及各种团体组织等,包括客观物质支持和主观精神支持两部分。大学生遇到困难和面对压力时,获得社会支持越多,越容易解决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产生喜悦、感激、自信等积极情感,唤醒内心的斗志,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容易体验到快乐感和幸福感;相反,劣性的社会支持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

(一)主观方面

1.锻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的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状态的主观体验。拥有积极人格和良好心态的大学生更容易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做出积极、正面的认知和评价,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潜力,更易获得主观上的幸福体验。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自信、乐观的人格品质,保持开朗、豁达的心境,提高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磨练自己果断、坚韧的意志,遇到困难时勇敢的面对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设定科学合理的幸福目标 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及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以及目标达到后可以享受其中的乐趣,体会自身行动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拥有幸福感体验。因此,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实际水平,根据自己的需要确立合理的目标,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避免目标设定不合理带给自身的失落感。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个人的兴趣爱好、合理的休闲方式等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相反,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沉迷网络游戏、酗酒等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大学生规划大学生活,树立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目标。

4.面对困境积极应对 大学生面临压力和困难时,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幸福感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当确立科学的精神信仰,正确看待生活中发生的正、负生活事件,从积极角度进行评价,培养正确的挫折观,采取理性的行为方式如求助、咨询等,努力寻求外界支持,力求解决问题,在逆境中历练自己,避免采用自责、抱怨、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学习进步、个性完善和情绪稳定,也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习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一是和同学、朋友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用热情、尊重、真诚的心态面对大家,赢得宝贵的友谊;二是与老师、学长和睦相处,在学习和生活遇到困惑和迷茫时寻求他们的帮助和开导;三是保持和家人的相互关怀,将自己的喜悦和悲伤与家人进行分享。

(二)客观方面

1.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构建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寻找所学课程的兴趣点,帮助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他们学有所用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打消他们对专业前景迷茫的不安情绪,使他们在专业知识的获得和积累、学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体验满足感,增强其主观幸福感。二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大学生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以及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提升其精神修养和生活品味,增强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三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高校应改变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中消极防御为主的工作方式,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工作当中,将服务目标人群普及到每一名大学生,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理体验、挖掘自身的潜能、激发自身的活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培养大学生理性科学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飞速发展,文化更加多元化,信息化也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传播,这些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着巨大影响。因此,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评价他人、社会,知荣辱明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幸福感。

2.倡导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 高等学校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体现出优秀的精神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高雅的品位格调。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其参与者以大学生为主体。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品行导向、精神追求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不仅让大学生增长知识、愉悦身心、增进友谊,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人公精神、彰显才艺能力、陶冶情操、实现自我价值,对大学生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为大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 高校应从客观物质支持方面关注和改善大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公平正义地做好各种奖惩评判,在精神支持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一要教育大学生保持和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感受来自家庭的亲情支持;二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高年级同学的传、帮、带作用;三要调动专家教师资源为大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智力支持;四要支持学生团体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

总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既要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又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的支持力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2):542-575.

[2]范晨霞.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幽默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3]姜永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气质关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王慧慧.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158-160.

[5]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志,2003(4):294-295.

[6]凌宇.民、普高校大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生活事件相关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7]尹海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8]陈桂兰,黄颖.影响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J].科教文汇,2009(17):70-71.

猜你喜欢
幸福感主观大学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幸福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