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八零后”辅导员师德建设问题探析

2013-04-06 03:08
关键词:师德青年教师辅导员

蔡 路

(武汉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2013年5月4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各高校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推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1]。辅导员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目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在经济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和国家快速发展变革中成长起来的“八零后”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深入分析和探讨“八零后”辅导员的师德状况,切实加强和改进辅导员师德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新时期下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现实需要。文章试图在客观把握“八零后”辅导员群体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他们在师德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八零后”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八零后”辅导员的群体特征

(一)基础条件较好,自我期望较高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他们学历层次较高,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他们能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及时掌握各类信息动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他们对自身发展进步给予了较高期望。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认为自己有才能,也特别在意组织和他人的尊重与肯定,希望在一种具有挑战性、竞争性但又不失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社会阅历偏少,抗挫能力不足

“八零后”群体生活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不少是独生子女,备受长辈的关怀与呵护。“八零后”辅导员的成长轨迹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不够,很少体验过社会的艰辛和磨难。安逸的学习生活、优越的成长环境使得一部分青年辅导员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八零后”辅导员在思想上情绪上具有不稳定性,抗挫能力不足。遇事顺心则工作积极,热情高涨;身处逆境则心有不满,情绪低落。目前,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的培养发展上都引入了考核竞争机制,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但部分辅导员在竞争考核中落败,难免表现出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三)工作压力较大,家庭责任不轻

在实际工作中,小到宿舍纠纷,大到就业指导,辅导员都要亲力亲为,他们是学生工作一线的“工兵”,排忧解难,永远冲在最前面;他们是学生心中的“师长”,遮风挡雨,无所不能。高校辅导员大多还承担着部分行政和党务等工作。因此,有时候学生也在帮辅导员吐槽“工作无边界,什么事都找辅导员,事情太多,压力太大了!”。对于“八零后”的年轻辅导员来说,工作上压力较大,家庭责任也不轻。“八零初”的年轻人不少已经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白天学校忙,晚上家里忙,时间精力有限,只能疲于应付。“八五后”的辅导员,工作刚刚起步,已面临谈婚论嫁,工作基础尚未打牢,经济、婚姻、家庭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不少人感到力不从心。

(四)既是施教者,又是受教者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然,辅导员也是高校教师,同样承担着育人的工作。然而,客观来讲,辅导员教育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也是自己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教学相长”的理论。“‘八零后’辅导员具有青年人的共同特征与需求,他们同样面临着世界观、人生观的重塑与定型,也面临着知识的更新换代”[2]。年轻辅导员在育人的同时,仍需要接受教育,促进自我提升。对于辅导员而言,丰富的学生资源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各类成长经历不同的学生,为辅导员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学习参照对象;在塑造学生性格的同时,辅导员自身的性格也在随之改变;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辅导员自身的知识结构愈加完善,工作理念不断更新,也大大加快了他们自身的成长步伐。

二、高校“八零后”辅导员的师德状况

应当肯定,当前我国高校“八零后”辅导员的师德状况整体是很好的,他们政治坚定,责任感强,关心爱护学生,确实做到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受社会变革中不良因素的误导,以及辅导员管理制度的滞后、未来发展方向不确定性和个人自身道德修养良莠不齐等影响,目前高校“八零后”辅导员的师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

(一)政治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人格的完善绝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培育塑造的结果”[3]。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辅导员的政治理论素养是顺利完成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如果辅导员缺乏足够的政治理论素养,就很难实现他与学生在心灵上的接触和思想上的交流,更别说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意义世界”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辅导员忽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放松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从而导致自身理论水平不高,政治素养偏低。有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已是硕士、博士,把现有的理论知识当“万金油”,以“不变应万变”,不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当遇到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或触及学生思想的深层次问题时,往往很难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给予解释和答复,当然也就很难较好地实现“传道、授业、解惑”。

(二)岗位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由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剧增,一定程度上造成师生比严重失调。“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而现实中大多数高校一名辅导员要服务管理三四百名学生,甚至更多。大多数辅导员同时还承担着院系部分党务工作或行政工作,他们每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很难专心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客观上使他们的工作目标不够明确。从辅导员自身来讲,“八零后”年轻人工作阅历有限,经验不足,平时学习积累不够,他们在主观上也没能够真正意识到辅导员是以培养人、塑造人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不少“八零后”辅导员长期充当学生的“保姆”和“警察”,没有认识到自身思想教育的主体地位,对岗位职责的把握也不到位。

(三)综合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拓展

“辅导员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中央16号文件”对辅导员的定位和要求。从辅导员的岗位业务要求来看,需要他们熟悉掌握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八零后”辅导员虽然大多学历较高,但专业背景“五花八门”,管理的学生也未必与自己是同类专业,特别是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方面,他们普遍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业务能力不足,或多或少地都有过面对工作力不从心的经历。

(四)表率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彰显

辅导员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直接与学生交流接触,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身边的学生。高校辅导员应当十分注重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部分“八零后”辅导员未能较好地把握自身角色应有的风范,有的在学生面前抱怨对学校工作和环境待遇的不满,有的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有的在学生面前说一套而背后行事却是另一套,辅导员“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还不够。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八零后”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强化理论学习和系统培训为基础,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理想和信念是维持心理健康、保持职业热情的重要保证”[4]。作为战斗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最前沿的工作者,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是辅导员实现有效思想引领的根本保证。“八零后”辅导员应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创造条件,整合资源,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通过邀请政府机关、兄弟高校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辅导员作专题辅导报告,充分利用理论研讨、政治学习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引导“八零后”年轻辅导员深入了解国情,理性分析国际、国内政治与经济形势,深刻认识辅导员这个岗位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二)以榜样激励和宣传引导为手段,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近些年来,全国高校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辅导员,他们已成为“八零后”辅导员学习的榜样。高等学校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校园中师德优秀辅导员,选树可亲、可学、可敬的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用先进的师德典型感染和鼓舞年轻辅导员,促使他们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见贤思齐。通过校园网、校报、橱窗、微博等渠道加大师德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八零后”辅导员充分认识到师德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性,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高校还可组织辅导员和青年学生面对面,举行“师德建设大家谈”等活动,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日常工作的实际,集中讨论对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意见看法,共同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强化“八零后”辅导员对高尚师德风范的主动追求意识,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三)以完善考评制度和明确导向为重点,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感

良好的师德建设不仅需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还需要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师德建设的制度创新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这也是师德建设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要完善辅导员师德评估制度,不仅考核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还要重视对辅导员师德的考核评估,逐渐建立学生参评、同事互评和个人自评相结合的辅导员师德评估机制。要明确辅导员师德建设导向,把辅导员的师德考核成绩与其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和进修深造相挂钩,用竞争激励机制促使辅导员师德水平的提升。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等单位和组织的作用,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映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师德表现,最终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责任感。

(四)以坚持以人为本和落实保障为中心,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高校学生工作大多是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作为“八零后”的年轻辅导员,在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付出心血和青春的同时,也在考虑自己家庭和事业的发展。《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关心解决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各高校应当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切实关心“八零后”辅导员的成长发展,在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照顾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改善辅导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所在单位应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听取辅导员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尽量为他们办好事、解难事,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207391/13295422.html,2013-07-10.

[2]夏高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5):67-69.

[3]马玉玲,田辉,郭振清.关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64.

[4]陈建香,滕云,陈玉平.高校“80后”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2):116-117.

猜你喜欢
师德青年教师辅导员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要做师德的楷模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