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熟阴阳,以平为期

2013-04-06 02:31:55陈新宇陈青扬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证素素问阳气

陈新宇,陈青扬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谨熟阴阳,以平为期,这八个字出自《内经》。《素问·阴阳别论》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又有《素问·三部九候论》曰:“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二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前者说的是疾病的诊断阶段,后者说的是疾病的治疗阶段。值此纪念朱文锋教授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学术会议之际而作此文。

1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中医诊断之法则,最高之层次,亦即阴阳的层次,中医临证能从阴阳层次上分辨、熟悉、把握,亦即所谓“谨熟阴阳”的层次,也就能达到“无与众谋”的境界。中医古语有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从很大程度上就是以色脉来辨别阴阳。本人在临床中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对中医阴阳的理解,也可以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个道、一个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器就是所谓有形质的有结构的东西,也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故称作“形而下”。道就是那些无形的东西,故称作“形而上”。那么对于阴阳的认识,在道与器的层面上有什么不同呢?

1.1 从道的层面上认识阴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大道至简,而阴阳之道就是至简之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万物就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复杂寓含简单的生与成的过程。特别需要理解的是,万物都是以阴分的东西作为物质基础,而这种阴分的东西又都是包含着阳分的东西,只有这种含阳之物才是充满生气活力的,也只有处于这种阴阳和谐状态的东西,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物质。古云:“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从天地万物的生成,亦是人与生物的生成,都是无极而太极,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阴阳二气始终不离其中,理解其中的气与形、动与静、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对于从本质上把握阴阳天地万物的精髓很有帮助。

按照《易经》乾、坤二卦的精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在乾坤天地阴阳关系中,始与生、统与承,决定了阴阳关系中阳主阴从的地位。我们需要道法自然,充分认识乾阳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此就是说阳气像天和太阳一样,有他自己运行的处所和轨迹,要自安其位,不能随意丢失,一旦丢失则生命也随之消亡,阳亡则人亡,阳存则人存,我们临床所称的亡阳证,就是阳气跑丢了,要运用回阳之法请他回归本位。同样按照《易经》的精神,阳气的强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十二辟卦实质上就是说阳气生、长、收、藏的过程,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旦昼夕夜等等。人的一日、一年、一生,实际上也是效法自然,亦是阳气生长盛衰的过程。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随着一日时间的不同,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之适应,气门已闭,一定要它再打开,则是违反自然生活法则的。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不能脱离自然与我们生存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只有与之和谐才能共存。

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存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对于阴阳之道的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因为阴阳之道无所不在,可以说贯穿了我们临床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你修养的程度如何,决定你认识判别水平的高低。但如何提高认识判别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易经》、老子、孔子等中国古代文化的修养,除此之外,别无捷径。能从道的层面把握好阴阳之道,在我们的临床中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道须臾不可离也,离之非道也。志同,道才合;道不同,难相为谋。一方面,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要认识道,确实不易,特别是我们这几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与氛围欠佳,要有学道、传道、授业、解惑的勇气和精神,争取更多志同道合者,使相谋者更多。

1.2 从器的层面上运用阴阳

以中医之器的层面来看,阴阳主要是辨证的工具,选方用药的武器。朱文锋教授对中医证素的分析研究有卓越之见识,他认为证素为辨证基本要素的简称,它有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两大类,经研究而确定的病性证素有31 项[1],阴阳之道可作为证素分析的工具,按阴阳之道各证素各有其特定情况下的阴阳属性。《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阴阳之平衡并不能单纯用数或量上的相等来判断,按中医的观点不是用“数”来推断,而是从“象”上来推断。“象”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之象,中医的脏象学说就是讲脏外在表现之象。内在的疾病都会在外有所表象,就是症候或证象,特定类别的证象就构成证素。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就是侧重在“象”上,最重要的象也就是阴与阳之象。一般说来,任何证或证素都可分为阴或阳。从器的层面上说就是识证要运用阴阳,也必须辨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中医的色诊与脉诊,色以应日,脉以应月,两者结合对于辨别阴阳意义重大,再结合其他诊法就可达到不失于诊。

郑寿全[2]在辨识阳虚症、阴虚症上有一套硬功夫,在临床中对我们认识阴阳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他认为: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清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高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其中阴阳证素的内涵已寓其中,但临床上还须注意症有真假,症易误诊,郑氏亦特别指出。能认真体会研习郑氏有关的内容,其对证素特征有深入的理解,结合在道的层面上对于阴阳的认识,能极大提高我们在临床中辨识阴阳的能力。中医诊病治病一定要按中医的方法来进行,离开中医阴阳之道来进行,就不是真正的中医,如一见到发热、咳嗽、吐痰,不问青红皂白,就认为是炎症,就只能用清热解毒,就只能用抗生素,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中医没有疗效也就不奇怪了!

2 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2.1 平和中正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

中医学叫健康之人为“平人”,故《内经》中有一章专门讨论“平人”章节,即《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者,不病也。”平人亦是说阴阳平衡的人,没有太过与不及的人。《内经》在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上亦非常重视“平”。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五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进而认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认为偏嗜日久,会引起平衡的失调而致生命的夭折。故《素问·三部九候论》 强调:“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平”又如何解释呢? 《广韵》说:“平,正也”,又:“平,和也。”《左传疏》说:“平者,和也”,又:“治也。”平和中正,是中医诊断学治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大学》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的运行,万物的生育,都离不开“平和中正”,所以中医把健康之人谓之平人是非常恰当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是说调阴阳使平,简称为调平治法。

对于“平”的认识,还要结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一段重要论述来展开,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关系最为紧要的不是单纯的平衡问题,中医不是从数或量上进行推断,而是从“象”上进行这种平衡的判断,这个象的特点就是“阳密乃固”,王冰注云:“阴阳交会之要者,正在于阳气闭密而不妄泄尔”。后世诸家均从此说,认为人体阴阳平和中正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固密,只有阳气固密在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张仲景治疗失精家之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汗漏不止之用桂枝加附子汤等就是对于阳密乃固的应用。对于年青体壮之“阳强”之人,如连续敖夜,或运动过度,或房劳过甚等“太过”之人,亦有可能导致体内“阴气乃绝”而亡,这里所谓的“阴气”,可以说是人体的储备能力,此阴气也就是含有阳的阴气,一如太极图中阴阳鱼,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物质,阳密于其中才能保持正常的生命运动。

对于“阴平阳秘”的理解,多认为只有在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使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故李中梓在《内经知要·阴阳》中说:“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密于外,阴能养精,阳能养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现代学者对“阴平阳秘”的解释,有阴阳平衡、阴阳动态平衡以及非稳态等的不同认识。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在远离平衡态与外界环境有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情况下,有可能稳定地存在一种有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以消耗能量为代价,称为耗散结构。人是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气的升降出入是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耗散、输出,气聚而形成的人体结构是气化结构,是典型的耗散结构。那么,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而言,“阴平阳秘” 可以说是非平衡有序稳态,“平” 强调的是阴的运化能力和机制这种质态的最佳,“秘” 强调的是阳的运化能力和机制这种质态的最佳,而不单是量的多少。“阴平阳秘”首先是阴与阳的最佳质态的和合,同时也包含着最佳量态的和合[3]。本人从现代临床医学角度来理解,对于危重患者其出入水量要求作详细记录,并尽可能保持出入水量的大致相等,在中医水液代谢角度理解,也可以说是对“阴平”一个很好的诠释,说明“阴平”是极为重要的。“阳秘”又当如何? “阳秘”实质上涉及人体能量代谢、内分泌的功能、潜能问题、或含阳的阴气的多少问题等,这些有无充足的储备,如储备充足,说明阳气秘藏得非常好,人体的寿命才能延长,才能使生命转危为安,所以张仲景对于保胃气非常重视,保养好了胃气,阳秘才能得以补充和秘藏,否则会消耗得干干净净。现代急救医学经常运用的肠道外营养,为“阳秘”提供另类方法,从而得以挽救那些口不能进食的病人生命。

2.2 张仲景学说为中医调平治疗提供最好的范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本”,就是从阴阳着手。故进一步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是根据《内经》的理论运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使之成为中医不朽之经典,不论是治疗伤寒类外感疾病,抑或是治疗内伤杂病,都有很好的调平之法。《素问·天元纪大论》 认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与阴阳气的关系密不可分,故六经辨证治疗提供一个可行的分阶段进行调平治疗的方法。在阴阳关系中,重视阳气与固护阳气是主线,温补之药与温补之方的应用是仲景方剂应用的主流,其他治法与方药是权宜。可以说,仲景是一个基于温法为主线的调平治疗。

桂枝汤类方、四逆汤类方、理中汤方等是其运用温法治病的主要内容。后世医家称桂枝汤为群方之冠。其中桂枝在《伤寒论》113 方中就有43 方使用,占38%;在《金匮要略》262 方中就有50 方使用,占19%(不含附方)。《本经疏证》认为用桂枝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桂枝汤加减变化在临床各科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基于桂枝汤通阳与调和营卫的基础,进而平调阴阳、气血。本人桂枝汤类方常用于心悸怔忡、不寐、项痹、胃痛等,使用恰当有确实疗效。

四逆汤类方由附片、干姜、甘草组成,或加人参、茯苓、猪胆汁等,或用乌头、天雄等。《本草纲目》认为:“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对于《伤寒论》原著仔细分析可知,四逆汤类方除少阴篇广泛应用以外,其余各篇均使用四逆汤,可知四逆汤主治少阴病的元阳虚脱证。但在六经病的各个阶段,或外感疾病的进展阶段,随时都可能耗竭人体的元阳元阴,都有使用四逆汤的指征。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又是抗病的主力,故凡外感寒邪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者,皆可用此方助阳气祛邪外出。本人常用四逆汤类方运用于心衰、肾衰、肺衰等多脏功能衰竭,并以此制成医院制剂,对于某些顽固性的心衰、肺衰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动物实验进行机制研究,证实其疗效的可靠与安全。

现代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中有许多都是滥用,造成诸多不良后果,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抗生素,大都是苦寒伤阳、苦寒伤胃之品,加上疾病本身对人体阳气的损害,有可能加重病情的发展。中医中药实际上大有可为,特别是以仲景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四逆汤等,如辨证恰当,临床效果显著。我们在治疗感冒、心肺系疾病时,能不用抗生素的尽量不用,或减少使用,辨证使用经方,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我们曾治疗1 例脑病昏迷3 个月以上的高龄患者,已作气管切开,但痰特多,喷痰量大而喷得很高,因长期住在重症病房,做药敏试验无抗生素可选,都是耐药,此时停用抗生素,用小青龙汤加减中药煎剂灌胃,1 周后痰量明显减少,病情减轻而出院。这样的病例很多,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此法治疗痰饮病、水饮病效果极佳,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就用苦寒清热之品。

中医重视阳气,其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心肾阳气,代表方有桂枝汤、四逆汤,在对于体质偏于心肾阳虚的、要求调理体质者或类似情况的慢性病患者,我们常以之加减作为中药膏方,并结合四季阴阳消长情况为其进行个体化设计治疗方案,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患者信赖与好评。

总之,《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本人从多年的临床中确信此言之不虚,并在阴阳关系中极为重视阳气的作用,这是一条主线贯穿于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全过程。希望中医之道常用常新,以此与同道共勉!

[1]陈新宇,黄碧群,朱文锋.正虚类病性证素的特征[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911-914.

[2]郑寿全.郑寿全医学三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7.

[3]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01.

猜你喜欢
证素素问阳气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基层中医药(2021年8期)2021-11-02 06:25:02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环球中医药(2020年9期)2020-01-11 03:19:27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妇女生活(2019年7期)2019-07-16 04:16:19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
祝您健康(2015年6期)2015-09-16 03: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