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馨,夏古华
(1.文山学院 初教系,云南 文山 663000;2.红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归因即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之原因的知觉与评价,[1]是和个人感知、事件感知以及态度转变等密切相关的内容.在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称之为归因风格.[2]根据沃建中等的研究,归因风格由内外性、暂时稳定性、可控不可控性和整体局部性组成.[3]而归因风格是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哈尼族是红河地区主要的少数名族之一,为深入研究红河州哈尼族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有必要对红河地区青少年归因风格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
采取分层抽样法,随机从红河地区哈尼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红河县、元阳县、屏边县、蒙自市随机抽取395名小学五年级到大学、心理行为均未发现无异常的哈尼族青少年发放问卷集体测试,收回有效问卷352份.
1.2.1 人口学信息 包括学校、年级、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与谁一块居住、家庭人均月收入等.
1.2.2 归因风格测量问卷.采用沃建中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该量表由内外性、暂时性、可控性、整局性4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由4个项目组成,共16个项目,问卷为4级自评问卷,“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比较符合,“4”表示完全符合”.计分方法为正向计分法,维度得分取算术平均数.受测者在4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内部、暂时、可控、整体归因.总量表的α系数为0.753,分量表α系数在可接受范围之内.[4]
1.2.3 施测过程 由笔者根据统一的指导语进行施测.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对341份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F检验、多重比较、T检验等,统计软件采用的是SPSS10.0.
对哈尼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年级因素进行F检验,结果如下:在内在外在性分量表(F(7,344)=3.41,P≤.01)上存在显著差异,得分呈倒“V”形分布,初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持久稳定性分量表(F(7,333)=7.12,P≤.001)上差异极其显著,初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在可控不可控分量表(F(7,333)=6.23,P≤.001)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初一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初三年级得分最高,在整体局部性分量表(F(7,333)=2.09,P≤.05)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小五、初一年级.
对哈尼族青少年归因风格性别因素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哈尼族青少年在内在外在性分量表(T=-2.75,P≤.05)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在持久暂时性分量表(T=-4.68,P≤.01)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女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其他分量表未见显著差异.
对哈尼族青少年归因风格独生子女与否因素进行T检验,结果发现:在内在外在性分量表(T=2.98,P≤.05)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持久稳定性分量表(T=-2.42,P≤.01)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在可控不可控性分量表(T=3.94,P≤.01)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其他分量表上未见显著差异.
对哈尼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家庭人均月收入因素进行F检验,结果如下:内在外在性(F(4,336)=2.67,P≤.05)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200元的哈尼族青少年得分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301元以上的青少年.在可控不可控分量表(F(4,336)=3.82,P≤.01)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200元的哈尼族青少年得分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在401元以上的青少年.其他分量表上未见显著差异.
对哈尼族青少年与不同亲人居住因素进行F检验,结果如下:在可控不可控分量表(F(4,336)=9.21,P≤.001)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与父母亲一块居住的哈尼族青少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或与其他亲属居住的哈尼族青少年.在整体局部性分量表(F(4,336)=2.43,P≤.05)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与其他亲属一块居住的哈尼族青少年得分显著高于与父母一块生活的青少年.其他分量表上未见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哈尼族青少年越倾向于采用可以控制、整体的归因,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哈尼族青少年随着年级提高,思维越来越成熟,阅历也越来越丰富,正确归因的能力也越来越增强,与其他名族具有一定的共性.[5]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哈尼族青少年初三年级归因风格各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年级,说明哈尼族青少年在初一、初二年级这个时期归因风格飞速发展,初一、初二年级是哈尼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结果表明,哈尼族青少年男性倾向于采用外在、持久稳定的归因,而女性倾向于采用内部、暂时不稳定的归因,这和其他名族有一定的差异.[6]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哈尼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有关,哈尼族的传统一般是女性负责与人类的生产与再生产相关的劳动,男性则负责与生存有关的劳动.[7]女性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就决定了女性的归因风格.
研究结果显示:哈尼族青少年独生子女倾向于采用内部、持久、可控的归因,而非独生子女倾向于采用外在、暂时、不可控归因.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本次取样独生子女父母大多是公务员、教师等,孩子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养成较自信的人格特征,也让孩子在知觉评价事件的时候倾向于采用自己可以控制的、稳定持久的归因.而农村的孩子就不同了,父母没有太多时间教育孩子,加上孩子在相对弱势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就容易形成不敢为的人格特征,也倾向于归因于外界暂时不可控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200元以下)的哈尼族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内部、可控的归因;家庭人均月收入中等(301-400元)的哈尼族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外部的归因;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401元以上)的哈尼族青少年倾向于采用不可控归因.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正应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在相对较差的经济条件下,从小就开始自立自强,知觉与评价自己的行为结果时多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这与其他名族有一定的差异.[8]
研究结果表明,与父母亲一块居住的哈尼族青少年多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与其他亲属一块居住的青少年多归因于不可控归因因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与父母一块居住的哈尼族青少年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引导,更容易建立自信,而与其他亲属居住的哈尼族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容易形成自卑的性格特征,知觉与评价自己的行为结果时容易归因于不可控因素.
初一、初二是哈尼族青少年归因风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父母亲、教师应积极引导孩子的归因倾向,提高的孩子心理素质;哈尼族青少年男性倾向于采用外在、持久稳定的归因,而女性倾向于采用内部、暂时不稳定的归因;哈尼族青少年独生子女倾向于采用内部、持久、可控的归因,而非独生子女倾向于采用外在、暂时、不可控归因;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200元以下)的哈尼族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内部、可控的归因;与父母亲一块居住的哈尼族青少年多归因于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1〕W erner B.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43:1142~1162.
〔2〕赵华.归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20~21.
〔3〕〔4〕沃建中,孙慧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90~94.
〔5〕〔6〕〔8〕王馨,夏古华.苗族青少年归因风格特征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3,4(32):106-108.
〔7〕何光群.楚雄州哈尼族传统家庭教育研究[J].沧桑,2009,1(6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