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艳
(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图式理论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曾 艳
(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高级英语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高级英语教学中积极应用图式理论,对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拓展学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完善顶层结构认识、促进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能力,对提高和发展学生在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的英语综合素质是行之有效的.
图式理论;高级英语教学;指导作用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英语各项技能,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近年来国内同行对高级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语篇理论、多媒体环境下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高英教学进行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等角度进行探讨.而文化图式理论自提出以来,已经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听力理解、词汇习得、翻译及文化教学等方面的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应当是一个整体提升的过程,而高级英语课程的任务就是把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在大一大二的基础上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文化内容,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考方式,增加语言信息输入量,拓宽其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语言交际能力.本文试图从图式理论的新视角探析高级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期更好地指导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
图式最初为心理学概念,由心理学家Kant提出,Bartlett则首度把图式概念运用于心理学.他总结认为图式就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具有积极主动加工的特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图式理论获得了新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心理学术语,而是逐渐进入语言学家研究的领域.
图式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1].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储存着世间无数的事实,这些事实在大脑中按情境分门别类,组合成网络图式,给读者提供一种参照系,使读者对所阅读的文字材料能够正确理解.图式大致可分为三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2].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读者的图式知识同作者的图式知识越是吻合,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3].因此,图式理论对语言学习大致有如下启示:语言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习者可以运用图式知识对所阅读或听到的文字材料进行主动解码并重新编码;学习者对与文字材料内容有关的知识知道得越多,理解就越透彻;在学习者阅读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文章时,阅读上的障碍往往不在于语言知识本身,而在于读者文化图式知识的缺乏[4];图式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积累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图式,在很大程度上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等等.
基于图式理论的重要指导意义,笔者将结合高级英语第一册(上海外国语大学何兆熊教授主编的《综合教程》第五册)里的知识点探析高级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图式导入方法,如:导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深度剖析语言的文化内涵、积累课外的文化背景知识等.以设法启动和拓宽学生的图式知识或为学生创造新的图式知识.
3.1 导入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每学期开学初,笔者根据学生大一大二的英语综合水平将全班同学协调分为n个小组,开展自主型互动活动.每组3至4人,推荐一名组长,男生女生按自己的能力分工合作,按照每个单元的主题做课前准备.比如:善于寻找信息的同学负责搜集资料;电脑高手负责制作精美的课件;口语表达比较出色的负责最后的口头陈述.组员之间必须事先多次沟通交流协商演练,以确保最好的课堂效果;其他同学也需要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并准备几个问题.每次上新单元的第一课时,分到任务的小组成员享有l0至15分钟的自我展示(serf-presentation)时间.主题参考每单元的PassageA,具体内容可以适当引申和发挥,引导并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形式可以多样化和富于创新,比如debate,discussion,dutyreport,interview,presentation,role-play,sitcom等.陈述后主讲人向听众提出与所讲授内容有关的问题,并回答听众提出的问题,实现课堂积极活跃的互动效果.笔者最后做总结点评,并适当补充一些有关文章背景知识的内容.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自己准备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比传统的规定学生课前走马观花式的预习词汇或通读课文的方式更有实效.一方面,其中所包含的语言交际任务,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语言表达上的进步,增进同学之间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另一方面,延伸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为了完成实践任务而主动增加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
由此可见,图式理论的运用不仅能挖掘学生的思考潜力,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主题背景知识先获得感性的认识,再进入文章,通过进一步的背景知识讲解、问题启发引导等策略,构建和激发文章作者和读者之间共有的信息代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促进信息的传递.扫除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后再进入篇章的理解和学习,并适时讲解一些新词汇、特殊的语言修辞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看,低年级的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应侧重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方法,适当地辅以文化知识;而高年级的学生在有了较为扎实的语言积累后不能再延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方法,应侧重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法,以从更高的语篇层面来对待语言的学习.
3.2 深度剖析语言的文化内涵
语言图式与文化图式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图式是文化图式的载体,语言图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学生在表达或是理解语言图式时,应该深刻领会语言图式的文化内涵,准确把握语言图式所构建的文化环境.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注重文中词汇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语境中领略语言魅力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知识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英汉词汇之间可能出现下列几种情况:(1)英汉词汇概念和内涵意义大致相同.学生较容易掌握这类常见的词汇.(2)英汉词汇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有别.例如:鱼和fish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汉语里的“鱼”与“余”谐音,“年年有余”是中国人过年时最喜欢用的祝福语之一.而在英语口语里,fish常常被用来指“人”,类似于汉语里的“家伙、东西”等.如:a poor fish(可怜虫),a big fish(大亨),a strange fish(奇人、怪人),a loose fish(放荡鬼)等.fish用来指人时形象虽然鲜明,但往往含有贬义,这些与汉语中鱼的内涵意义有较大出入.由于语言图式的差异,学生要掌握这类词汇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加以强调和引导.(3)英汉词汇概念意义相同,汉语有内涵意义,英语无内涵意义,反之亦然.这类词汇通常是那些具有更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民族文化含义的词汇[5].比如,汉语中的梅、兰、竹、菊,松,鹤,桃等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殊内涵,英语中与之相应的单词不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6].反之,在英语国家中,turkey作为感恩节必备的食物,被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意义;而在中国,火鸡只是一种普通的禽类.这类单词学生平时学习时容易忽视,以致在阅读英语原著时常会因为文化图式的空缺而遭遇阅读障碍,所以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分门别类地长期积累这些语言图式和语言背后的文化图式差异,并试着去分析词汇文化间内涵意义差异主要来源.
3.3 积累课外的文化背景知识
高级英语课本并不是学生在高级阶段学习英语的唯一资料,单纯的篇章讲解也枯燥乏味,所以笔者平常会选择一些切合主题的视频、音频资料、图片、文字在课堂上给学生看,以拓展学生头脑中有关英语文化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习俗等方面的语言和文化图式知识,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笔者会给学生布置适度的课外阅读任务,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与深度.除了一般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笔者还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英文报刊杂志供学生参考阅读,如Readers’Digest,Newsweek,The E-conomist等.另外,笔者还建议学生不断总结回顾自己积累的课外语言图式和文化图式,温故而知新,目的是掌握深层文化,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宗教以及民族心理等,从而促进语言的有效输出.当学生头脑里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再加以归纳总结就可以形成自己的语言图式、文化图式和形式图式,在后续的学习当中温故而知新.
教学实践表明,高级英语教学中积极应用图式理论,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拓展学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能力,提高理解和表达的准确度和流畅度;图式理论的应用亦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反过来又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主动积累课外语言图式及文化知识图式.
〔1〕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J].外语界,1995(2).
〔2〕刘潇,李孝奎.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双语学习,2007 (5):1-2.
〔3〕张怀建,黄建滨.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J].外语界,1995(4).
〔4〕卢红梅.图式知识理论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1(3):51-58.
〔5〕周燕萍.浅析“综英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原则与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221-222.
〔6〕倪俭.高级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及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G642
A
1673-260X(2013)12-0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