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梅
(郑州华信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后,还需要相应的保障体系,即制定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转体系及保障措施.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可以通过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条途径以便更好地优化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转体系,以保障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良好运行.
由于艺术活动本身对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体现生活,使学生情感丰富、好恶分明,理想化成分较重.从而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自身特有的性格特质,即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造性.
同时,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于艺术类考生,而艺术类高考生一大部分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够好,但为了步入大学继续深造,而选择成为录取分数线较低的艺术类考生参加高考的.因此,艺术设计专业部分学生主要表现为思想活跃,但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思辨性较弱,知识积累相对薄弱,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及西方的文化遗产、各种价值观、哲理思想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虽然热爱艺术设计,但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虽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但一部分学生却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为艺术而艺术”,容易导致他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不够,易偏离正常轨道,需要对加以他们正确的引导.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看来“艺术就是激情”,他们比其他学科的青年学生更加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导致他们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公共卫生意识较差,寝室卫生脏、乱、差;甚至可能会出现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外出兼职打工等事情时有发生等等.因此,不可否认,在各大院校,艺术类学生是最不好管理的.
由于专业特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独立生活,在外寄宿写生、练画,到全国各地参加各高校单独命题的专业考试,接触社会较早.进入大学以后,该专业学生参加的文艺性社会实践活动较多,这也是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但正是这样,促使表现出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有更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如高考失利造成的心理阴影,或因失恋受伤害而造成的心理问题等,应注重对该专业学生的心理引导.因此,在确立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后,应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突显艺术特色,注重专业应用技能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能力为体、素质为魂,优化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转体系,让每一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和谐的人才而不断得到发展的,而不是一个“怪才”.
优化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转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教学管理制度优化,以保证教学质量,加强专业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是学生管理制度优化,培养学生优良道德,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2.1.1 实施弹性学制
我国的大学基本上是固定学制,将固定学制转变为弹性学制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艺术设计专业规定学制四年,优化的方向是在规定大体修业年限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修满学分后可以自由地申请毕业,如果平时不认真学习,导致四年后还未修满学分,则推迟毕业.实施弹性学制应规定在3-5年,五年后还未修满学分者,则永远不予毕业.目前,弹性学制已在部分高校得到初步实施,但严格执行的还不多,有些学校甚至存在“法外施恩”式的特准毕业.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弹性学制是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渠道,但需要严格执行,方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1.2 优化课程体系
2.1.2.1 压缩课程总量
课程总量优化的总方向是减少修读课程数量.虽然课程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知识面,但过多的课程数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课堂教学,学习缺乏深度,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同时,由于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思考,课程内容相互交叉重复,较多课程有时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同时考虑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有些公修课建议不开,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在实践中证明,这门课对艺术设计专业来说难度非常高,像VF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大部分学生都学不会.从实用的角度来说,该课程对艺术专业学生来说,用处不大.
2.1.2.2 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调整需要调整三个比例:一个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一个是公修课和专业课的比例;最后一个是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为更好地实现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精简公修课课时量,但知识面不能减少,以课堂精讲、课余引导学生多读为主,同时增加专业课的实践课时量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另外,逐步提高选修课学分的比重.目前,选修课数量偏少,学生选择余地很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广度,不利于弹性学制的推行.建议艺术设计专业增加选修课学分比重,有能力的学生,修完学分即可毕业.
2.1.3 注重过程性考核,优化课程考核机制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推行“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要改变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制度,改变以前纯粹以卷面成绩,尤其是以闭卷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不合理体系,提倡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到课情况、课堂提问情况、课堂纪律情况等)和实践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讨论课程的准备情况、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纳入考核之中,增加实践成绩比重,使总成绩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能够反映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
同时,改进考核形式,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些课程,如平面广告设计、网页动画设计、立体构成等课程,在期末考试中,可以完全推行开放性的实践考核,即把考核题目和要求布置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可查阅资料,从而做出自己的作品,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作品需要创意,需要精心设计表现,可以避免以往的试卷考试的弊端.
2.1.4 推行导师制
导师制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目前,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也在推行导师制度,但多限于粗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与全面化指导学生作业、作品等专业学习甚至指导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但为实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把导师制有深度地推行下去,而不只是仅对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的指导.
2.1.5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任何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师资管理范围很广,但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培训及改进制度、教研科研制度.
2.1.5.1 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培训及引进制度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之一,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决定了教师的知识要不断更新.因此,建立教师培训和引进制度,是教学管理优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双师型”教师,目前,有些高校做的很不错,每年利用暑假派教师到公司定岗培训,提高了任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同时,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自身性质,还可考虑到艺术设计公司引进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策划师来为学生上课,确保每个专业每个实践环节均有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
2.1.5.2 加强“教学-科研-教学”的互动机制
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两大核心,但教学与科研不是分离和冲突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通过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推动高校教学工作向高水平发展.目前,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来讲,教学能力普遍较强,但是科研能力,相对其他专业任课教师来讲,是个薄弱环节,这方面需要该专业教师不断提高.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生源大部分是艺术类高考生,其随意性强,自我克制能力相对薄弱,追求个性,这对该专业学生的思想工作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保证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顺利实施,必须抓住该专业学生感情丰富的特点,优化学生管理制度.因此,学生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用爱育人、用严管人、用心懂人、用情感人”的指导思想,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学生工作宗旨,并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特有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实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学生.
2.2.1 狠抓学风建设
抓好学风建设是学生管理工作不容忽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做平时成绩的记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重视到课率、作业、课堂提问等教学环节的评定.并通过班会、团会、学生评教座谈会、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学生的专业性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途径来形成艺术设计专业浓厚的学习氛围.
2.2.2 推行德育学分制度
“德育学分制”制度的推行旨在变管理为服务,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打破旧的主观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是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了应该做什么,做的怎么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班级更具有凝聚力,发展更稳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推行德育学分制度,是促使该专业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该专业“以能力为体、素质为魂”办学特色的重要渠道.
德育学分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教育讲座,如:德育、军训、就业教育;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及义工劳动;政治上要求进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以及取得各种荣誉证书等内容.实施德育学分制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优秀、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因此,推行德育学分是,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思想道德高尚的应用型创新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由之路.
2.2.3 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诱惑因素太多,如果学生的自制能力稍弱的话,很容易误入歧途.加之现在学生的家庭也比较复杂,如离异家庭增多,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中有一定数量的贫困生,同时也有一部分“富二代”,造成了大学生心理比较复杂.建立大学生谈心制度,发动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定时谈心,及时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想变化,才能保证该专业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建议艺术设计专业所属的院系出台《大学生谈心制度》等相关文件,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如政治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深入学生班级中,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解决学生实际难题,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温暖,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另外,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及时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开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树立信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维活跃,专业强,文化基础课差,加之学习压力大,推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非常必要.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并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以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四级预警干预机制,分别是由班级健康心理委员会、院系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教师可以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同时,建议学校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讲座、谈心等.心理健康教育应进课堂、进网络、进宿舍,应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强化心理咨询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不断使之规划化、制度化.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可以看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对某一个专业人才量的需求和质的需求两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社会需求和教育思想,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集中表现为社会对于学校培养的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品质的基本要求,它受社会发展现状、社会需求、国内国际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高校优化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转体系时,要与时俱进,要保持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高度一致性.这样,方可保证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在工作的舞台上脱颖而出.
创新应用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的体现,是21世纪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创新型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解决好课程体系的设置问题.从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看,存在着一些问题:课程、教材、专业教育内容较为重复,课程科目多,教材较为陈旧,理论性强,忽视实践性、创新性的新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落后于企业需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优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必须优化课程体系,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应用能力教育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创新应用能力教育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应遵循应用型高校办学基本规律,摒弃以专业理论为中心,树立以专业能力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和各方面能力提高训练.通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如平面设计、网页动画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的开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思路,同时,拓展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犊奖”、“学院奖”、“金帆奖”广告创意大赛等专业实践技能平台,使学生成为职业道德良好、知识面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原特色的“会用、能用、管用”的艺术设计优秀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应用能力教育与企业对人才需求要保持高度一致.
教育管理与学生管理是高校实践教学目标与学生管理目标的两个重要平台,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一方面,要求学生管理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站在全局高度,树立整体观念,紧密围绕教学工作,主动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而开展学生工作;另一方面,要求艺术设计专业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工作的“教书育人”功能,教学工作要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教学不仅仅是艺术设计专业技能的传授,亦要将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要与学生管理工作相互交融,克服教学管理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因此,教学管理目标与学生管理目标要保持一致,他们共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更要考虑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专业人才.不可否认,在人才竞争激烈的21世纪,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社会的一大需求,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这个时代的新主题,它响彻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成为了优化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运转体系,是目前高校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一个深远性问题.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使我们认识到,在优化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运转体系时,我们必须应该努力做到“三个一致性”,即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创新应用能力教育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一致性和教学管理目标与学生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1〕唐未兵.地方商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周英.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3〕王万山,黄建军,彭清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4〕莫智文.大一学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钟安华.服装人才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6〕陈猛.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