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薇
(皖南医学院 基础护理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0)
伴随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强,职业不稳定性的加剧,职业紧张、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等问题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学及职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护士做为一个高紧张职业群体,其工作负荷大,承担的压力重,其中隐藏着较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1].欧洲两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受到职业倦怠影响的护士比例约为25%;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中心已将护理行业列为40种最易引起压力和疾病的职业之一,我国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2006年首次报道[2]约62.8%的护士存在轻度以上职业倦怠,其中重度为8.79%.护士群体中存在如此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值得给予足够的关注.作为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全面认识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发生.
职业倦怠被普遍理解为Maslach和Jackson表述的: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服务行业中从业者,自身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症状[2].它包含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消极、缺乏情感投入、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没有成效,表现出情绪低落等现象.护士职业倦怠是指护士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护士长时期工作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1.2.1 心理表现: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没有竞争热情;逐渐失去工作乐趣,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很大,逆境下容易焦躁;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易产生疲累感.
1.2.2 生理表现:食欲不振,失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
2.1.1 个体性格差异及人格特征
当今社会护士这个职业从业者仍是以女性为主,而女性又有其性别特点,例如:妒忌心和疑心重,背后经常喜欢议论他人隐私,情绪容易改变和低落,这都造成护士工作和心理压力大.有研究报道神经质、耐性差、A型人格、自卑、外控和防御性应对方式的人职业倦怠易感性高.而在护理工作队伍中这样的个体大有人在.有些护士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她们往往把现状归结于外部不可控制因素,对工作和生活报以消极态度,表现为得过且过,缺乏爱心与同情心,对病人漠不关心,甚至有些护士厌恶护理工作,这些因素均导致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
2.2.1 工作量大
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加之如今护理人员编制仍不充足,这就需要护士付出更多体力和精力.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士不仅要做好各种护理措施(例如:打针、发药、输液等),还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及各种医疗文件书写、录入并处理医嘱等工作.在有些基层医院里,部分护士还承担着一些非护理性工作,例如:带患者做检查、送化验标本等.这些工作都是平凡、琐碎、辛苦,而且护士工作环境拥挤嘈杂[3].伴随着剧增的工作量,护患冲突也日益增加,这些都导致了护士职业倦怠的增加.
2.2.2 工作时间不固定
现阶段我国医院均实行的是“三班倒”工作制.这种工作制度特别是夜班严重扰乱了护士身体生物钟.而且即使是白班,护士也需要随时根据患者病情来放弃休息时间,这都要求护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耐力.有研究表明:如果个体身体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会造成个体易出现精神疲劳,导致心理疾病与职业倦怠.而且护理工作者没有正常周末及节假日休息,这对护士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均产生了不良影响,加重了心理负担,易产生职业倦怠.
2.2.3 工作环境差
医院是一个复杂医疗体系,职业伤害对护理人员的影响也比较大,这种伤害不仅来自于躯体,也来自于心理.例如护士要经常面对抢救、病人与亲友之间生死离别等心理层面伤害,也经常要去面对致病菌、异味、各种医疗仪器嘈杂声音、化疗药物、核放射等种种生理层面的伤害.而且护士职业性防护措施相对不完善,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易与患者密切接触,皮肤黏膜污染等职业伤害发生率较高,甚至可以造成死亡.长期在如此不良的环境下工作易产生职业倦怠.
当Y=Y*时,dx/dt=0恒成立。开发商投资建设被动房的概率为1-Y*=A3/(A2+A4)此时该博弈处于均衡状态,建设被动房的开发商和建设普通房的开发商都坚定其策略。
2.2.4 工作风险高
护理工作中始终贯穿着风险,例如护士在护理操作,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带来可怕的后果,这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ICU护士,经常面临生命垂危的患者.有研究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会降低个体心理承受力,易造成各种心理疾病.而且近几年来,医院暴力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是影响急诊护士工作倦怠的原因之一.随着许多患血液传染病患者(例如:爱滋病、梅毒等)入院治疗,且护士在工作中也易发生针刺伤,危险工作给护士带来了很大的身体与心理方面的压力,这些都是导致护士发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2.2.5 社会认知度低,职业认同感差
护理是最琐碎也是患者最需要的基础工作,但社会对护理专业普遍存在偏见,职业认同感、职业声望、薪资待遇低.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护理工作必须要服从医疗工作,就象以前人们常说的“医生的嘴,护士的腿”,虽然随着护理专业发展,此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此现象仍存在.许多患者也被这种观念所误导,他们把自己的康复归功于医生,而很少考虑到护士,而当他们对医院不满时,又常常把护士作为发泄对象,这使得护士觉得职业前景暗淡,个人价值的内心期望与现实明显冲突,让她们心灰意冷,职业认同感差,工作时易产生职业倦怠.
2.3.1 医院组织氛围、管理者欠缺重视
在某些医院领导者看来,医院创收主要来源于医生.医院政策考虑护士利益少,独尊医疗.因此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医生工资要远远高于护士.而且有的医院为了追求医院效益,不顾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是对护士编制进行压缩,使得护士工作负担繁重.有研究表明组织承诺与工作倦怠感相关,越高的组织承诺,工作倦怠感越低.而当今医院管理者并没有为护士提供很强的组织承诺感.同时许多医院还存在对护士业务技能培训与考核、心理调节方式滞后,对护士重要性认识不足、继续深造及晋升机会与职业发展空间小、优秀者得不到鼓励、平庸者难以淘汰等现象.这些均易导致护士职业形象紊乱而产生职业倦怠.
2.3.2 人际关系复杂
在医院中,护士必须面对各种人际关系,例如:与患者、医生、护士、护士管理者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护患关系.有研究显示相互理解是影响护患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较为意外的是,医护工作者之间的语言和行为伤害并不少于患者及家属带来的,甚至10%的护士表示曾因同事及管理人员的伤害“有过自杀的想法”.有研究表明这种伤害的核心是缺乏对他人尊重.另外医护人员之间缺少沟通技巧与工作倦怠也有一定相关性[4].Fagerberg等研究指出,护士群体之间相互学习、支持、分享经验对个体的职业认同、专业知识技能等发展至观重要.由此可见,护士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又要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都导致护士工作中易出现身心疲惫,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管理者应多关注护士工作压力状况,合理安排班次,减轻护理人员疲劳和工作负荷,使每个人充分发挥效能;通过应用先进设备,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增加工作效率;通过简化表格的书写,减少事务性工作;通过增强防护性设施,减少对护士医源性伤害,维护护士的身体健康.
职业倦怠产生与职业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护士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社会认可,可以得到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帮助和支持系统.它包括很多方面的支持,而其情绪性社会支持可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的支持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需要社会护士管理者对护理人员倾入更多的理解与关心,同时应该给予护士支持性的社会奖励,这样将会使护士感受社会的温暖,可以更好的耐受压力,从而进一步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我们还应该进一步优化与美化社会对护理职业的社会舆论,提倡新型职业价值观,提高护士社会地位,让全社会都理解、支持和重视护理工作,为护士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
医院管理者应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根据环境条件变化采取不同管理策略,努力做到不僵化、不教条、有弹性.并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管理知识,提高预见性能力,积极处理护患突发冲突事件,防止职业倦怠发生.Gabris研究结果显示,程序和分配的公平性、员工参与决策以及自主权的多少也与工作倦怠相关.对于医院管理者也应让护理工作者走进医院管理层,同时还应该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公益活动用来提升护士社会形象;礼仪培训用来塑造护士“白衣天使”形象;文体娱乐活动用来丰富护士业余生活,使她们从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的面对压力,减轻职业倦怠.
作为护理教育者应该在校园中就帮助护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设相应的人文与心理课程,加强护生自身素质,形成完善自我人格.Luthans等研究证明,高心理资本的员工离职意愿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培训等方法提高护士心理资本,以期缓解护士职业倦怠.胡文华等认为,提升人文素质、增强职业责任感、强化职业精神、培养职业认同感、重构职业伦理等是医务人员主动应对调整职业错位的关键[5].因此作为护士自身也应该不断学习相应的人文知识,了解本身的同时也应该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在理想和现实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同时也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历练与改变自己,控制不良情绪避免倔强、任性等不利于自己职业的性格特征.通过身体锻炼与放松训练,积极地寻找缓解职业压力的方法,不断排解不良情绪,在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健康、高效、愉快的工作,以缓解职业倦怠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激励机制是应对抗倦怠期护士心理倦怠的有效措施.一般性的奖励机制包括省市区级优秀护士评比、医院年度考核、职务职称晋升等,还不能完全调动倦怠期护士工作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建立适合医院特点的评估体系.如设“年度优秀护理科室评比”、“月优秀护士评比”、“最佳温馨护士评比”、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等,进行针对性激励,同时要充分考虑物质与精神、长期与短期、团队与个人等的各种激励方式,形成有特色的评估体系,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倦怠期护士产生超越自我、追求成功,实现理想的积极心态来缓解职业倦怠.
〔1〕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骆宏.护士“职业倦怠”报告.中国卫生,2006,10(8):20-22.
〔3〕孙雅博,王金玲,张建梅,等.不同护龄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倦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0,10(9):70-73.
〔4〕孙梅花,高慧萍,王书会,等.工作压力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6(23):1749-1750.
〔5〕席波,李军.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