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辉
(大连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与社会体育关联最为密切的重要时期,在一定意义上讲,高校体育教学对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高校体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技能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高校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体育培养,使之成为具有较高体育素质能力的群体,而当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时,必将提升大众群体的素质水平.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与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为了适应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引发了高校体育教学教学发展取向的调整,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效性得以进一步的凸显.健身操是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科目,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并存的特征,是一种运动量适中、易于掌握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不仅在高校具有普遍适应性,同时在社会上也具有巨大的推广潜力.基于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实现融合性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本文对高校健身操运动功能及作用进行阐述,并对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旨在于为健身操运动的推广,彰显其巨大的健身价值,促进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同步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高校健身操教学是指以传授学生健身操的基本技能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其身心健康素质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教学课目.其主要特征体现为:首先,高校健身操具有普遍适应性.高校健身操的动作编排主要以体操与舞蹈为基础,在结合学生体质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来设定套路编排的强度以及难度,因此,相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健身操无论在健身效果、运动强度以及技术难度等诸多方面,都凸显出较为明显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于素质能力相对低下的学生而言,健身操更是其从事体育学习活动、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首选科目,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其体育健身的需求,同时,更是其树立体育学习自信、展示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其次,高校健身操具有健身怡情的特殊功效性.健身操运动注重对人体形态的修塑,通过锻炼能够促进身体肌肉的发达,消除多余脂肪,达到健美塑身的效果,尤为女大学生的喜爱;同时,通过健身操的锻炼,能够缓解身心的疲惫状态,对于学业压力巨大的高校学生而言,是解压的重要手段;另外,参与健身操运动,在增进体质健康的同时,还能够达成舒缓情绪、陶冶情操的目的,尤其是在韵律十足的音乐伴奏下,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与热情.第三,高校健身操凸显“人为性”的特征.虽然教学大纲上对健身操教学的基本内容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动作的编排上却彰显出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对健身操动作进行有机的调整、改编与创新,依据学生的体质特征、兴趣爱好与需求指向,对动作的方向、路线、频率、速度以及节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进而有效地提高健身操的实效性.第四,高校健身操相对于其他体育教学课目而言,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健身操属于非对抗性项目,相对于同样受学生喜爱的足球、篮球、排球等教学科目而言,具有明显的安全性.但是这种安全具有相对性,如果健身操动作的编排难度过大或运动量过高,也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高校健身操教学必须遵循“适量为主、安全至上”的原则,以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
全民健身运动是指全体国民不分男女老少,都应形成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良好习惯,每天至少参与一次体育锻炼,并掌握一至两项体育健身的技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地缓解我国国民健康素质下降的势头,以唤起广大民众对于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为基本手段,促进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进而修正我国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所存在的发展失衡的弊端.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旨在于切实发挥体育的功能,提高民众的健康素质,完善人际间的交往,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对于现阶段我国正在实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
第一,自主性.全民健身运动充分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特征,在参与意识以及参与形式上,具有明显的自主性.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平稳、高效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对于健康的需求日趋强烈.全民健身运动旨在于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功能,切实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使广大民众增强对体育内涵的理解,进而将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时尚.而上述目标的实现则是完全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使广大民众自主意识的有机显现.
第二,普及性.全民健身运动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社会体育活动,其涵盖范围巨大、适用群体广泛.对于身体素质各异、健身需求不同的各类人群,同样具有适应性,尤其是对于素质能力低下的“弱势群体”而言,更能够对其参与体育健身的需求达成有效的满足.因而,全民健身运动彰显出易于普及、便于发展的重要特征.
第三,发展性.全民健身运动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导向性纲领,是促进与提升中华民族素质水平的战略决策.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体育健身活动来提高民众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升人们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对于体育健身活动产生“依赖感”.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体育内涵的理解与认知程度也必将发生不断的变化,同时对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将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大众体育的发展必须与民众需求达成有机一致性.由此可见,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主流形式,也必将伴随着民众需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
第四,规范性.以往的大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大多具有随意性,而参与人员在参与意识与价值取向上也普遍存在着盲从性,没有在主观意识上对体育健身运动的重要作用与功能达成深层次的理解,因而易于产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种缺乏导向规范的大众体育健身运动,无法形成持久性的发展态势.而全民健身运动则通过对体育健身活动重要意义的凸显,来提高广大民众的认识程度,进而产生自主参与的良好习惯.因而,全民健身运动通过对民众健身兴趣的激发、自主参与意识的促进以及价值取向的修正,对于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规范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己成为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核心问题,积极自主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与引导下,广大民众能够自觉地选取适合于自身素质能力、满足自身健身需求的运动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健身活动.健身操做为一项特色运动项目,近年来已呈现出流行式的发展态势.因此,借助于高校体育的资源优势,发挥高校健身操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社会大众健身操运动的发展,是社会给予高校健身操教学的全新使命.
高校健身操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能够帮助与指导学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健身操技能体系,这对于学生未来从事社会体育实践以及推动社会体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原因在于,首先,健身操技能体系的构建,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身的健身需求;其次,在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大众健身操运动的过程中,以其较高的技能水平以及深层次的理论领悟,必将对周边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带动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第三,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与输送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体育人才,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目标导向.而作为高校健身操教学而言,为社会健身操运动培养具有推广与普及能力的人才,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需求所给予的全新使命.因而,发挥高校健身操教学的资源优势与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身操技能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促进大众健身操运动普及、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基础.
鉴于健身操运动的普遍适应性特征,决定了该运动项目的巨大发展潜质,同时也彰显出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条件.高校健身操教学自设置以来,便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科目.在社会发展趋势的感召下,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维护下,高校健身操教学将通过不断地修正、调整、发展与完善,必将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从而影响与带动社会大众健身操运动的发展,进而成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1〕王春雨,翟凤鸣.高校开设健美操选项课的价值及现状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3).
〔2〕李相如.全民健身研究新视点[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3〕蔡有志,留森华,陈岭.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活动的特点与对策(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4〕徐晖.试述我国群众体育的现状与发展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5(9).
〔5〕刘红晶.对普通高校女子健美操课的分析[I].学校体育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