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佳蔚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8003)
成语是民族语言的智慧结晶,是汉语词汇家族中历史久远,数目庞大,具有“结构凝固化”“意义整体化”“风格典雅化”特征[1]的特殊成员。语言学家钱冠连说:“思想锁定在言辞中。”[2]成语多形成于古代,以凝练的言辞“锁定”了先贤的思想和民族的历史记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使用语言时对词汇的选择和话语组合的方式也在改变。但成语的字面含义定格于成语形成的特定历史时空,因而其语义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语言的历史变迁,成为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所以成语不仅是现代汉语词汇宝库的精华,而且是负载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语言材料。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深层设计,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3]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崇尚道德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西周礼乐文化体系里,就建立了崇尚德治的文化传统;在周文化土壤里孕育、成长起来的儒家学说,更是以崇尚道德,注重道德教化作为学派的特质;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中国学术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儒家的崇德意识便成为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的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思想意识。这种崇尚道德的文化传统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也蕴积在成语中。
如成语“明德惟馨”出于《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注:“所闻上古圣贤之言,政治之至者,芬芳馨气,动于神明。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励之以德。”[4]在祭祀为“国之大事”的文化传统里,人们用丰洁珍贵的礼品敬献鬼神,但认为祭礼中弥漫于空间,供鬼神享用的馨香之气并非来自祭祀用的食品,而来自人类真诚美善的道德情感。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低顺,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拥有广阔的胸怀,以宽容谦虚的态度对待万物。“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仁爱、宽容、谦和、有容乃大的文化精神。
中国人总是首先从道德角度来品评人物。他们认为人固然应该追求“才高八斗”“才华横溢”的学问境界,但是对才华的渴求绝不是中国人的终极追求,中国人最向往的是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三不朽”中,将“立德”放在第一位。“德才兼备”是中国文化中最佳的人格境界,所以汉语成语“怀才抱德”、“德艺双馨”正是中华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设计。人们既希望自己能够“才怀随和”,拥有像和氏璧与随侯珠那样美好的才华,还追求“怀瑾握瑜”,希望自己内心怀有高贵纯洁如同美玉的品德。
以“德”作为直接文化诉求的成语非常多,比如:“盛德遗范”指“先人的美德懿范”;“盛德不泯”表示“大德者永远受人尊敬”[5];“施仁布德”指施行仁义,布施恩德,多做善事;“见德思齐”指见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和他一样。
解读这些以“德”字为直接文化诉求的汉语成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特别看重道德的民族。在人类社会众多的文化形态中,虽然没有一个民族说自己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崇尚道德。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尊道而贵德”,其基本精神是凸显人格尊严,以德行作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如果一个人失去道德信仰和道德自律,那就会沦落为“衣冠禽兽”,甚至“禽兽不如”!
根深叶茂的中华道德之树是中国文化最亮丽的风景,它“繁花似锦”,“硕果累累”,而“忠”“诚”“信”都是绽放在中华道德之树上最绚烂的花朵。
中国人崇尚忠诚守信,把忠于家族、忠于祖国和忠于作为国家象征的一国之君作为最重要的人伦道德。同时“忠”的道德信念还普及到一般的人际关系中,指与他人交往中要竭尽诚意,为他人尽心尽力。在中国宗法社会里,一个人能做到“忠孝两全”差不多就是个没有遗憾的完人。
在寻常的人际关系里,要求为他人着想。当他人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就应该“舍己从人”或“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帮助他人,甚至要做到“舍己救人”、“舍己芸人”、“舍命救人”。自古以来无数为国尽忠的仁人志士,在人生奋斗历程中总是把群体利益看得超过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可以怀抱“一腔热血”奔赴国难,甚至在祖国危亡之际“杀身报国”、“杀身成仁”。“捐躯报国”、“捐躯赴难”、“赴汤蹈火”、“上刀山,下火海”、“摩顶放踵”、“死不旋踵”等成语充分体现了为国牺牲者的豪情与悲壮,将他们的忠诚品格渲染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化身,他一生为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千古名臣和历代官民景仰的伟人。
恪守信义也是中国人最崇尚的道德观念,汉语中有大量推崇诚实守信精神的成语。古人讲究“言为心声”,语言必须发自内心,不得虚假欺人。“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表示说话一定要讲信用,行动一定要果断。“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言千金”、“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成语都表达了诚信美德的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勤奋、勤劳和节俭、朴素的美德。成语“克勤克俭”,出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尚书》文本和成语的含义都是要求人既要勤劳又要节俭。“勤”和“俭”既是人们追求财富和保有财富的正当手段,还是一种律己修身的道德追求。
在古人看来,“勤”和“俭”必须相辅相成。勤劳可以创造财富,但如果不知节俭而奢侈无度,就不能保有财富。所以在提倡勤劳的同时还必须恪守节俭之德。
无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体力劳动中,还是在获得知识、追求真理的脑力劳动中,都应该勤奋努力。成语“囊萤积雪”形容人家境贫苦,而能够刻苦学习。“囊萤”,出自《晋书·车胤传》,讲的是晋代人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数十,用来照明,夜以继日地学习。“积雪”,出自《孙氏世录》,说的是晋代孙康,聪明好学,家贫无油点灯,冬天常映雪读书。
中国文化还特别推崇“俭”的美德。成语“开源节流”出自《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这则成语比喻既要增加收入,又要节省开支。“躬行节俭”见于《汉书·霍光传》:“师受《诗》、《论语》、《孝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在古典文献的话语中,节俭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必须恪守的道德信条。
表示节俭美德的成语非常之多,如“衣不重帛”、“衣不重彩”、“衣不完彩”都表示衣着不求奢侈华丽,主张朴素节俭。
儒学的核心是“仁”。“仁”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既可以表示“爱人”这一具体美德,还可以表示包含“爱人”之德在内的所有道德观念。在儒家看来,“爱人”的起点是在家庭,所以人首先应该爱亲人。“孝”指子女对父母要孝敬;“悌”指兄弟之间要友爱,强调弟对兄要恭敬服从;“慈”指长辈爱护晚辈。儒家认为,人还要将爱亲人的道德情感推及他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由爱亲人而爱他人的“推恩”思想,被今人概括为“尊老爱幼”,这则成语负载了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
汉语成语表现了“孝”“悌”“慈”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孝子贤孙”,泛指有孝行的子孙。“兄友弟恭”即是对“悌”这一美德的具体表述。古人认为,人应该为家庭、为家族、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所以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群体利益的实现。一个人如果功成名就,古人就说他是“光耀门楣”、“扬名显亲”。成语“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养生送死”、“养老送终”、“舐犊之情”、“舐犊之爱”、“舐犊之私”、“老牛舔犊”、“老莱娱亲”、“父严子孝”等都表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伦理。至于“鳏寡孤独”、“恤孤怜寡”、“恤孤怜苦”、“恤孤怜贫”等成语都表达了中国人对社会上弱势群体特意的关注和爱护,也是对“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精当诠释。
汉语成语是民族语言的智慧结晶,也是“锁定”了先贤思想和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成语研究的语言学意义,现代人研究、解释汉语成语的辞典层出不穷。事实上我们翻开任何一部成语辞典,不仅能感觉到一种典雅、古朴、充满智慧与灵性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而且能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弥漫于心胸。因此当我们对成语进行语言学解读的同时,应该研究其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5-196.
[2]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9.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79.
[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237.
[5]《中国成语大辞典》编委会.中国成语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