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成败因素与对策探索

2013-04-02 07:02刘晓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三下乡大学生活动

刘晓娟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始于1996年,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14部委联合开展.“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各高校为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农村发展、提升学生素质,组织大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深入农村、传播知识、学以致用、体验生活.活动开展18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一项品牌活动,在高校和地方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 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时代意义

1.1 体现了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中提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要广泛发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大学生应走出象牙塔,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

大学生“三下乡”是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项品牌活动,即体现了时代的需要,又能帮助大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在活动中,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自主开展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活动亲身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这不仅为大学生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国情的窗口,又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体现了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高等教育不能脱离实践独立存在,必须遵循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校里单一的理论课容易使学生脱离社会、闭门造车,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三下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社会的一扇窗口,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身所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适应社会需要.高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可以逐步完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使高等教育成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1.3 体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温家宝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的重视、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技术的革新、人才的投入,这恰恰是大学生“三下乡”的意义所在.

大学生是科技发展的新生力量,他们年轻富于激情,聪明敢于创造,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无疑是一件互惠互利的好事.“三下乡”活动为有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

2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成败因素

2.1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成效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式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影响不断扩大,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1 活动开展常态化

自1996年“三下乡”活动正式启动以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每年都会联合发文,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作出总体安排.各高校团委按照团中央的统一部署,对大学生“三下乡”工作高度重视,在团委、团总支、团支部、团小组各级层面层层落实,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确保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基本做到活动前有宣传动员、活动中有跟踪报道、活动后有总结表彰.目前,大学生“三下乡”已经成为高校团委的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2.1.2 形式内容多样化

目前,大学生“三下乡”早已摆脱了早期以宣传为主的单一局面,服务内容涵盖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政策宣讲、文艺演出、农技推广、义务支教等,除此以外,陆续出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三下乡”的活动形式.

各地高校开展活动的方式灵活多变,有的高校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有的高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还有的高校鼓励学生自由分散下乡,因地制宜.下乡方式的灵活为有志参加“三下乡”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的空间和可选择的锻炼途径.

从参与活动的群体上来看,最初以本专科学生为主,后来硕士生与博士生陆续参与进来,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参与层次,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人才优势,为地方发展作出贡献.

2.1.3 活动影响扩大化

18年来,数千万名风华正茂、怀揣理想、志向远大的青年学子在暑期里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农村山寨,开展丰富多彩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使活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深入的宣传.在各地各部门的努力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植根基层18年,撒播的种子开遍华夏各地、大江南北.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除了在培养合格人才、提高人才素质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外,也得到党了和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和热情支持.2004年7月2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致信参加暑期“三下乡”的全国大中专学生:“……你们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农村,在同农民接触中,会进一步了解国情,懂得社会,认清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会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培养实际工作的能力.这将对你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你们把这项光荣而有意义的活动坚持下去.”

活动开展18年来,我们在欣喜地看到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成效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其局限性也在不断凸显,主要体现在:

(1)重形式,轻内容,活动组织过场化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自启动以来,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每年暑期开展活动都会得到媒体持续和密集的报道,这使很多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时,更加重视活动形式的热闹而非活动内容的现实意义.各地在接待大学生“三下乡”时,也更看重媒体的宣传报道,多着眼于本地区的政绩宣传,而没有对活动效果寄以厚望.久而久之,活动开展仅余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出征仪式或启动仪式,后续的工作则因为缺乏应有的重视而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2)重理论,轻实践,活动内容泛滥化

“三下乡”的活动目的是为农村送去先进的文化卫生科技知识,解决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独立完成这项任务,对于正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指导老师多为政治辅导员,受专业限制,他们在全面指导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时,依然阻碍重重,难以达到理想的活动效果.受教学工作任务的限制,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参与度不高.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的结合,导致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与专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高,活动内容千篇一率,浮于表面,难以真正满足农民现实需求.

(3)重传承,轻创新,活动项目陈旧化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已经走过近20年的历程,活动的持续开展在带来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突破的瓶颈.20年间,各高校上千万名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来,但是由于对基层的情况不够了解,在项目设计上容易走入因循守旧的误区.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缺乏创新性思考,一味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活动形式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讲、扶贫支教等.活动项目的乏新可陈,不仅挫伤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也降低了基层群众对“三下乡”活动的期望值.

(4)重评比,轻实效,活动效果模式化

2010年以后,在国家层面不再组织评选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但是各省市、各高校依然在以各种形式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进行评比,使活动本身或多或少的带上了功利主义色彩,活动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削弱.部分高校和学生为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而参加活动,“暑期来时一窝蜂,暑期过后全走空”,盲目追求表面的热闹,忽略了活动的实效性与长效性.有的大学生为交社会实践报告而参与活动,动机不端,态度敷衍,甚至出现在社会实践报告中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真实性与严肃性.因为活动开展难以与地方形成无缝对接与有效互动,有的高校甚至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今年到这里,明年到那里,“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年年变,只能保证活动数量,无法保证活动质量.

3 加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创新性与务实性的对策探索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过程中问题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十八大的召开为我们开启了一股“务实”新风,对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同样应该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扬长避短,推动活动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向纵深发展.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加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创新性与务实性的对策:

3.1 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端正态度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政策性,是高等教育实践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中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应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作为“三下乡”活动的出发点,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端正参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高校应以“三下乡”为契机和抓手,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环节,搭建服务社会平台,使高校的各项基本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使高校和地方有效互动、双向受益、达到共赢.

3.2 从机制上完善制度,正确引导

高校应提高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重视,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强保障.在大学生层面,要综合运用思想动员、学分考核等手段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在实践中提高育人实效;在教师层面,要从制度建设上引导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鼓励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带着课题深入基层,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指导的同时,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使自身的科研更接地气,促进产学研的有机融合;在物质保障层面,要做到专款专用,并保证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避免因为时间和物力的原因使活动开展流于形式;在机制建设层面,要因时、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校情、市情、省情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判“三下乡”活动效果,杜绝投机取巧、沽名钓洽誉的不良做法.

3.3 从方法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在工作方法上,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大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勇于尝试、不断探索.一要变“走穴式”服务为“阵地式”服务.不盲目追求新闻效果,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群众需求,选准基地,进行一对一的长期服务,把好事做实;二是变“配送式”服务为“订单式”服务.在设计“三下乡”服务项目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我能做什么,而是要多考虑群众需要我做什么,有针对性的为群众提供服务;三是变“送上门”服务为“多元化”服务.只要有利于群众利益的事情,要不拘形式,常换常新,如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项目中,大学生不仅要走进农村为他们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护等服务,也可以请留守儿童走入大学校园,体会高等教育的魅力所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激发斗志.

3.4 从行动上踏实低调,力求实效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不能一味的“眼睛向上”,仅仅追求高调的宣传效果,更应该坚持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追求实实在在的活动成效.要鼓励大学生踏实勤奋的开展活动,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保持活动的连续性与深入性;要引导大学生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真正让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惠;要促进活动的点面结合,在广撒网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把有限的精力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要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活动影响力,不要盲目追求一时的热闹,要从实效性和长效性上对活动效果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

总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开展近20年来,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体现了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需求,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才能使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健康发展、永葆生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 号.

〔2〕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3 号.

〔3〕赵骏.高校共青团工作新论[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4.

〔4〕樊娟.走出去,撑起一片蓝大一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5).

〔6〕刘有升.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研究——以福州五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7〕黄阿火.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再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8〕黄振华.“三下乡”政策:反响、绩效及其比较——基于全国20 省(区、市)68 村1942 户农户的调查.

猜你喜欢
三下乡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