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王性初先生的随笔集《美国250》250 篇随笔看似散乱,读之则酣畅淋漓,细细品味,又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突出地体现了王性初先生的行文特色——幽默、简洁,以小见大,又时时峰回路转,不时来个戛然而止,让人反复回味。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王性初先生在一篇篇精短的随记之后所蕴藏的对祖国的思念热爱,对所处美国社会现象的看法,涉及对中美两国国情、文化以及各方面的比较,无不辛辣而充满对改变现实的期待。
《美国250》的题目很有趣,正如刘荒田先生在《可爱可敬的二百五——读旅美作者王性初的随笔集〈美国250〉》中说的:“它的精神,总括而言,就是‘二百五’。二百五,既是全书的小品文篇数,也是夫子自道。二百五,本来是贬语,意为笨、落伍、反应迟钝。据说从前以五百两银子为一‘封’,二百五是半‘封’,谐音乃‘半疯’。有人说,不认识作者的人,初见时觉他‘一脸呆气’,我不表同意,王性初的公共形象,是儒雅、安详、敦厚、机智;既不咋咋呼呼,也不故作深沉……聪明充斥的人间,需要‘二百五’精神,这不是自私,而是打破世俗成见的另类活法。”笔者深以为然,活在世间,哪里需要这么多天才智者,大智若愚、看透世间凡事而不惑于心的活法才是在这茫茫尘世中活得洒脱的最佳方式。王性初先生作为一位移居异土的中国文人,骨子里还是几十年来浸淫在传统文化中产生的文人情怀。在那个不同于自己故土的异国扎根,只觉得满目是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在领略异国风情的同时,学着了解他们的文化与习俗,逐渐发现了许许多多与自己国家不同的地方,从而使得作者对于社会现象以及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人生态度上更为豁达,因而有了这部对社会和生活轻松调侃的《美国250》。
从作品选材角度来说,王性初先生的这部随笔集题材丰富,无所不包。比如:讲教育的有《“左撇子”管窥》、《求你读书》之类;讲社会新思潮的有《“酷”字当头》、《补丁,姓什么?》等等;讲美国社会现象的有《荣辱星条旗》、《劫前准备》等等;再比如有关爱情婚姻的有《失恋偏方》、《婚姻生态》等等。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专门关于某个社会现象的多篇随笔,像关于游行、投票、戒烟、抢劫还有猫狗……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很多,由此可以看出王性初先生对于随笔选材的多样性,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除了随笔的选材特别,250篇随笔,在以什么样的顺序排列上也有着独特之处。如,第25 篇是《“网”命之徒》,紧跟着的第26篇就是《“网上”中国城》,第27 篇则是《“网”上申奥》,很明显,这里是将几篇网上生活的随笔归结到了一起。再比如第33 篇《爱,是一个过程》,第34 篇则是《爱情是一把锁》,第162 篇《情锁与婚变》,虽然没有排列在一起,但是从篇名上看还是有着细微的联系。到了后面有很多都是把两篇有细微联系的随笔放在一起,它们有些是篇名有联系,有些则是内容有关联。像第35 篇《安全阀》和第36 篇《安全感》是两者都有,而第38 篇《百人世界》和第39 篇《百寿·百福》就是篇名有点联系,而第61 篇《丑与温柔》和第62 篇《丑闻不丑》则是完全只有篇名有联系了。
在王性初先生的随笔集《美国250》中,精彩的文章非常多,但在诸篇随笔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喝咖啡,穿什么衣服?》和《随地吐“糖”》这两篇。《喝咖啡,穿什么衣服?》这篇随笔是以王性初先生的朋友F 君问他“喝咖啡,穿什么衣服”开始的,作者做了很多个“譬如”,最终决定还是去喝吧,于是绑了咖啡色的领带,西装革履去喝咖啡。紧接着,作者就发现穿得规规整整并不适合喝咖啡,喝咖啡的人一般都穿得随意、休闲,甚至邋遢。接下来F 君又问:“身着长袍马褂喝起咖啡来,如何?”引发了作者新的思考,长袍马褂一般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人们身着长袍马褂在茶香袅袅中悠闲地品茗,若是将茶水换成了咖啡,这般中西合璧还真是很难想象。接着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觉得穿着睡衣喝咖啡是最合适的,在那般愉悦舒适的心境下慢悠悠地喝下一杯香浓的咖啡,从心到整个世界都安逸了,这时候的咖啡才喝得最值。本以为这篇随笔到这里便是安稳结束了吧,作者偏不,此时他的朋友F 君又问了一个问题:“若是什么都不穿,那么,喝起咖啡来,是什么味儿?”看着作者回答以后若是F 君来开一家,他一定去光顾,着实让人忍俊不禁。这篇随笔在250 篇随笔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论篇幅,比一般随笔稍稍长了一些,但还是保留了王性初先生简洁明快的语言特征。全文围绕喝咖啡到底穿什么衣服展开,王性初先生用幽默轻快的笔调将他本人与F 君的一问一答记述下来,逐渐推动整篇文章的发展,最终也用两人的对话结束了整篇文章,不得不说,这种全篇以两人对话为主,推动文章发展以及结尾的结构非常少见,但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在反复阅读《喝咖啡,穿什么衣服?》这篇随笔之后,笔者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文中的F 君到底是真有其人,还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杜撰的呢?看文中F 君不遗余力地提出了一大堆关于喝咖啡穿什么衣服,以及穿不穿衣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作者引出他想要表达的看法,譬如:对美国自由精神的肯定,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看法,甚至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不羁的生活态度的向往。这些都能够让读者看出文中对于“F 君”这个人物的设定大部分是虚构的,作者是有目的地构造这个人物,通过文中自己与这个人物的对话推动情节以及表达自身观点,这也是这篇随笔的独特之处。除去结构的创新,语言上的特色使得这篇随笔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写到作者穿正装去喝咖啡时,先是“正襟危坐地恭候‘拿铁’的光临”,后来写“我只能故作优雅状,用小勺轻轻地搅拌着”,接下来“但那箍着脖子的领带似乎掐住我品尝‘拿铁’的通道”,紧接着描写了一系列动作:“我不由松了松领带,感觉好多了。当我喝第三口时,干脆将领带扯了下来,将领口的纽扣绑松。此时,再继续喝下去,又将西装脱掉,这一下,顺多了。”一路读来,都是微小的细节描写,幽默的同时调侃意味浓厚,又不时包含着对自己的解嘲,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在《喝咖啡,穿什么衣服?》这篇随笔中也隐晦地提到了作者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个人见解,这是由穿长袍马褂喝咖啡引发的,文中提到:“如今古装戏统治了屏幕,如果能将品茗换成品咖,在长衫水袖之间,再佐以琵琶古琴,那境界、那氛围,也让老外见识见识咱古老中华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杂交后的另一番景象。”作者作为典型的旅美作家,离开了几十年来深深扎根的故土来到了散发出完全不同文化气息的美国,无论是文化上,还是简单的语言、事物、生活习惯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作者也感觉到了一种不同于自己本国文化的生机,它像一颗种子,逐渐地发芽、成长、繁茂,终于在作者心中也扎下了根,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起成了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热爱自己的本民族文化,同时也接受认可了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美国文化,这使得作者能以一种局外人的、调侃式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以及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随地吐“糖”》也是一篇相当精彩的随笔。这篇随笔的亮点不用说,肯定是“随地吐‘糖’”这个词。一看到这个题目,读者立刻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不用说此“糖”非彼“痰”,细细回味,总能让人会心一笑。《随地吐“糖”》是讲美国人总是嫌弃中国人有随地吐痰的恶习,凡是洋人写的有关中国的书,总免不了要描述随地吐痰的镜头,随地吐痰成了中国另类的“国粹”。然后讲到美国,美国是个美丽的国家,环境比中国好,但是美国人却有跟中国人类似的恶习:随地吐“糖”。接下来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在巴士上,一个女乘客准备随地吐“糖”了,她没有吐在地上,反而把糖捏在手里,最后把它贴在邻座的椅面上;还有一个例子是在学校里,美国人都有“随地吐糖”的自由,但有些老师不允许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嚼口香糖,然而,只要他离开教室就不管了,所以只要把桌面翻过来看看,没有一张不是“糖迹斑斑”惨不忍睹的。最后,作者发出感叹,要杜绝美国人“随地吐糖”的恶习和根除中国人“随地吐痰”的沉疴同样难。这篇随笔是关于中国和美国共同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探讨,中国和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背景,因而导致了中国和美国的社会思潮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中国呈现出一种守旧、内敛的特征,而美国则更为奔放、创新。但是不同的文化却产生了同样的社会恶习,在中国是“随地吐痰”,而在美国则是“随地吐糖”,谁都不比谁高级,两个社会现象都从侧面说明了两国在习俗和人民自身意识上的不足,甚至体现了两国在教育上的失败之处,在这一点上,两国都没有做好。作家写这篇随笔不仅是要揭露一个社会现象,而是想要展现两国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缺陷,引发人们的思考,最终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篇简短的随笔展现了王性初先生一贯的行文风格,简洁明快,幽默而又富有内涵。文章不长,只用了寥寥五百多个字就将两个国家的社会问题描述清楚,同时也很犀利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得不说,王性初先生在文字的应用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同时要展现一个社会现象,尤其是被当做另类“国粹”的社会现象,又不能使人觉得枯燥乏味,王性初先生用了他自身极富特色的手法来进行叙述和描写,使得叙述社会现象时带着一丝幽默,描写事例时着重细节而带着一种看似严肃的调侃,即使是再严重的社会现象也能够让读者带着一种轻松的、“第三者”的心态来看,从而得出更客观、有用的结论,这一定也是王性初先生采用这种风格行文的最终目的。
从《美国250》这部随笔集可以看出,王性初先生对于两国的各种社会现象倾注了诸多关注,他对美国新的思潮充满好奇,了解什么是“新新人类”眼中的“酷”;对于网络充满新鲜感,自己也投身其中,甚至成了一个“‘网’命之徒”。他批评中国诸如“排名不分先后”这类腐朽的习俗,也积极了解不同于我国的社会现象,参与总统投票,观看总统演讲,参加游行。他以认同的眼光看待美国能给予社会生机的文化,他同意对孩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他不歧视同性间的恋爱。他以幽默的口吻描述美国社会不好的现象,用调侃的方式看待身边的人对于抢劫的态度,批评美国的“破裤文化”。对于感情、婚姻和性,王性初先生也有了不同的感悟,他不同意美国过于泛滥的性爱,也不赞同频繁的离婚结婚,而对于爱情,却也不赞成传统中国意义上的忍耐固执,而是希望人们能不被错误的爱情锁住,能够找到真正适合的爱情。从各方面来说,王性初先生成功地达成了以自己价值观为基础的中西文化的平衡,并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既不给读者以误导,又不使得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显得沉闷枯燥。以这样一种清醒的客观“第三者”的角度来阅读王性初先生的作品,读者对于两国的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融合,目前的社会问题以及各国文化的优势劣势有了客观深刻的了解。幽默的行文风格,流畅的笔调,简洁的叙述,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披露,以及作者展现给读者的特有的客观角度……无不使《美国250》这部随笔集为读者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不同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以及思考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提供了最好的参考,更能对中美文化交流碰撞以及两国人民的反思和改进起到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