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燕(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教学环境是指围绕着教学活动并对活动的开展会产生不同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重要基础.从其基本属性上加以划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别.其中,自然环境主要是指自然气候,是环境形成的客观条件;而人文环境则是由教学活动体系的所有组成因素所构成,是构成环境的主观条件.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凸显出滞后这一共性的特征,并由此产生了彼此间无法形成有机协调与合理互动的发展态势,因而造成了教学环境趋于混乱、甚至恶化的现状.进而无法为学生营造与提供将好的学习环境,致使其学习效果低下,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净化教学环境,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顺应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话题,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将和谐理念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优化功能,必将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起到积极的净化作用,进而为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基于此,本文对和谐理念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融入渠道以及影响作用的发挥途径进行探讨与分析,旨在于为营造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和谐是指相互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辩证的统一,是人们在追求美好理想、正确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和谐是事物发展与存在的一种理想的状态,相对于社会而言,和谐是指构成社会各因素之间所达成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惠互利以及共同发展的良性关系;相对于社会群体而言,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所建立起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以及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而对于社会个体而言,和谐则代表着社会个体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建立与完善.有关和谐理念含义的阐述多种多样,诸如毕达哥拉斯的“天空即和谐”的理念、赫拉克利特所强调的“和谐产生于对立”的理念等等.但上述的阐述具有一共性特点,即是从和谐内涵的局部进行阐述,因而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马克思将和谐的理念归纳为社会的和谐,对于提高人类的社会认识,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在和谐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目的在于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的整顿与净化,凸显出彰显民主法治、弘扬公平正义、强调诚信友爱以及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发展特征,使得我国社会的发展充满活力,进而达成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秉承了马克思的和谐观,结合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实施的战略决策,因而凸显出强大的发展趋势.
教学环境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是其赖以实施与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环境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构成要素所组成.在一般情况下,自然环境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具有不可抗拒性,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而人文环境则是有组成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与相关环节所构成,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呈现出人为性与可调控性.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束缚下,教学活动的各构成要素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致使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存在着诸多弊端,甚至发展成顽疾,严重地影响着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间的同步发展,无法为学生营造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学生会的自我发展已形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是消除弊端、修正偏失,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手段,是顺应素质教育理念需求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与完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不仅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以及教学体系的保障,同时,也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维护与支撑.应试教育思想下的教学环境,不仅彰显出滞后与陈旧的弊端,同时还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在此环境下,学生只能进行被动接受式学习,其兴趣爱好、发展取向以及自我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激发、引导与满足,因而学习效果极为低下.而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教学环境的优化,其实质在于消除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学生营造与提供平等、互动、自主、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有目的性的自主学习,进而促使其综合素质能力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因而,对教学环境的优化,能够促使学生教学地位转变的基础上,对其自主学习意识进行有机的唤醒与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是由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的发展取向等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而生成的,因而,教学环境是对上述要素的一种包容和显现.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上述要素在发展的取向性、功能的实效性以及作用的适应性等方面,存在这较为明显的偏失,并由此导致了教学环境的恶化.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教学环境的优化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优化的实质在于“兴利除弊”,而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而言,优化则是对教学环境的净化,是对教学思想的纠偏、教学内容的重置、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改革以及对教学发展取向的修正.因此,伴随着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得到不断的摒弃与消除,进而形成与素质教育理念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新环境.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由此引发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包括思想的转变、体系的创新以及环境的优化等诸多内容.素质教育理念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导向,必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传承与普及.尤其是在教学环境的优化方面,在通过运用素质教育理念的深邃内涵对应试教育的腐朽思想进行不断的屏蔽与消除,进而对教学环境起到有效净化的进程中,是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渗透、融入并发挥积极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彰显与继承,并逐步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理解与认知,进而将其作为引导教学活动开展、促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理论纲领,在提高认识的同时,自觉地加以传承与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两大行为主体,具有相互对立的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传输”与“接受”这两个行为矛盾,通过体育这一媒介达成相互间的链接,既构成并推动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促使教学环境的生成.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两大行为主体间的行为矛盾未能达成对立的统一,因而,教学环境呈现出压抑、强制、被迫等状态,进而诱发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抵触心理或消极情绪.而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主本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注重对师生关系的改善,讲求人文化管理手段的实施.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应以对人文元素的注入为切入点,并且强制性教学思想,树立自主性学习的观念,给予学生高度的自主权,并表现出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进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新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凸显平等、宽松、愉悦以及健康的特征.这就需要建立起能够促进与维护上述特征持久性发展的模式,以便于有效解决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影响性问题.和谐理念强调对立的统一,是将事物构成的各个要素通过整合以及正向的引导,来促使其形成有机的互动,共同达成对教学环境的净化.因此,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净化过程中,应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行为主体与物质主体互动的有机模式,实现师生间平等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互动,达成对教学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进而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以及在和谐理念的促进下,通过优化手段达成净化目的,为学生营造与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1〕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志刚.试论体育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15):91-92.
〔4〕柴秀英.创建和谐气氛提高体育教学效率[EB/OL].(2007-01-09)[2011-03-30].http://edu.people.com.cn/GB/72082/73353/5262583.htm l.
〔5〕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