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荣与屠寄、吕思勉之诗文交往

2013-04-02 06:08:59顾敏琪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吕思勉南通常州

顾敏琪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 常州 213016)

常州素称“三吴重镇”、“中吴要辅”,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清一代,常州地方文化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常州学派、常州画派、常州词派、孟河医派以及常州骈体文等众多文化学术流派,精彩纷呈,影响及于全国。清代以降,一大批常州籍文人学者走出乡邦,或谋一教席传道授业解惑,或继续深造提升学术造诣,对推动常州与异地的文化学术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仅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常州籍文史学家赵翼曾于乾隆年间任扬州安定书院掌院,主全院之讲席,段玉裁、洪亮吉、孙星衍等一批著名学者皆曾肄业于扬州安定、梅花诸书院。清末民初,中国对外文化学术交流日益繁盛,常州籍历史学家屠寄、吕思勉在执教南通国文专修馆期间,与流亡中国的韩国学者金泽荣因学术交流而结成深厚友谊,成就了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探寻金泽荣与常州学者的诗文交往,对于深化地方历史人物和中韩文化交流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与屠等交往之缘起

金泽荣(1850—1927),字于霖,号沧江,别号韶濩生、云山韶濩堂主人,晚年又称长眉翁,朝鲜京畿道开城郡人,与李建昌、黄玹、姜玮并称为李朝晚年四大古文家。七岁蒙学,十四岁受学于全象谦,十九岁师从白岐镇研习古诗文。金泽荣一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至1891年,历经五次京乡初试方以诗中进士,时年四十二岁;其后任职议政府主事编史局、中枢院参书官兼内阁记录局史籍课长、弘文馆纂辑所正三品通政大夫等。尽管官名频繁变换,但他一直从事着历史编纂工作。

1875年以后,朝鲜遭到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特别是1905年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在汉城建立统监府,将朝鲜划为殖民地。不愿当亡国奴的金泽荣,决心仿效明朝遗民朱舜水反清兵败逃亡日本的先例,流亡中国。因晚清状元、著名实业家南通张謇1883年夏出使朝鲜期间与他有过数面之缘,意气相投,金泽荣通过书信联络,于1905年秋携妻女二人乘船赴沪投奔于张謇。张謇安排他到所办南通翰墨林印书局承担编校工作,又与胞兄张詧一道为其在南通赁屋定居。

20世纪初,新学思潮大盛,张謇在南通积极倡办新式教育,于1902年创立通州师范学校,旨在培养小学师资。翰墨林印书局就是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编印教材所设置的印刷出版机构。1908年,张謇又开办南通国文专修馆,“专为养成社会办事书记之才”而设,因屠寄曾先后担任清末封疆大吏张之洞、端方等人的幕僚,十分熟悉当时的公文事务,便被聘为国文专修馆馆长。屠寄、金泽荣二人同在南通张謇处就职,最初之交往发生于1911年6月。当时,屠寄为撰写《蒙兀儿史记》搜集旧集和外文史料,纠正了《元史》的诸多谬误。他慕名去金泽荣那里借书,读到金的诗稿,推崇有加。当获悉金氏因手头拮据,无力刊印时,屠寄当即表示要出资给予支持。金泽荣后来记叙道:“余近刊己所著所谓《沧江稿》者若干页而止,有所待也。武进屠翰林归甫君,被聘于通州之国文专修科校者有年,至是期满将去,访余借《韩史(綮)》欲以补其所撰之元史。偶见余诗所刊者,谬加大赏并《韩史(綮)》携去数日。余答谢于中学校寓所,君益增赏余诗曰:盍速尽刊以惠我。余述以本状,君笑曰:自古来焉有书生有待而能济者乎?吾且为子济之,即取行囊发三十金。余止之而君执之甚固,仍又招醵,于是自本校至中学校、师范学校之职员及学生群然响应。……自巳至酉,所醵金凡七十有奇,飞致于余,余不敢以却。”[1]20-21不仅如此,屠寄去职离开南通,张詧为其饯行时,屠氏竟说:“请以所为饯者为醵,则吾不饮而已醉矣”,张詧素敬重金泽荣,“笑而应之”。金氏自选诗文集《沧江稿》很快便在翰墨林印书局出版,他在自序中记录了事情前后经过,并列出屠寄、张詧等38位捐资者的姓名。

二、金和屠在常州之重逢

1911年6月,屠寄离开南通之前与金泽荣的短暂交往略显仓促,而后来金专程来常州看望屠,则是二人交谊之延续和深化。屠寄对金泽荣之来访十分欣喜,当即书联一副:“思君不来怀闲素,何日痛饮开兰衿”,且附书:“沧江老友积年不晤,顷来又不能久留,与订后约,当过平原原定之日数,方畅也。”在常期间,屠寄携众多文人与金泽荣酌酒赋诗,遍访史迹,极尽欢愉之情。短短数日,他们一道访问了苏东坡、唐荆川故居,并赴盛宣怀妻弟庄茂之家赏菊。金泽荣向来仰慕中国传统文化,年轻时代即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文章中领略了唐宋派散文的雄奇精妙,后来又自称为文喜好韩愈、苏轼、归有光,为诗喜好李白、杜甫、韩愈、苏轼。因长期推崇苏轼之诗文,苏东坡故居也就成为必到之处,并专门作诗《十八日赴屠归甫招至常州明日同归甫观苏东坡古宅》。

金泽荣在常时间虽然不长,但旧友重逢,十分欢悦,竟写下了《杂赠常州同游》、《同屠敬山赴庄茂之菊花大会之招》、《将归南通留赠归甫》等10余首诗。屠金二人在常州的重逢,使他们之间的友谊更为笃厚,以至于后来金泽荣在南通得知屠寄逝世,悲痛地写下挽诗:“当年倾盖乐新知,况是牙琴值子期。惹得旁观惊欲倒,万宜楼上剧谈时。奎星匿彩玉扬灰,凶信闻来失酒杯。拙著伤心披不得,行间几处见魂回。”[2]他在挽诗中把二人比作伯牙、子期,屠寄离世,金氏竟不忍翻书了。

三、金和屠对吕思勉之提携

屠金二人年龄相仿、志同道合,为他们交谊深厚之根基。常州籍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因屠寄之媒介,也在南通、常州两地与金泽荣成了忘年交,值得称道。吕思勉1884年2月出生于常州十字街,对于屠金二人来说是晚辈后生。吕思勉早年在求学道路上深受屠寄之影响,“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年二十一岁,同邑屠敬山先生(寄)在读书阅报社讲元史,我亦曾往听,先生为元史专家,考据极精细,我后来颇好谈民族问题,导源于此。”[3]32

吕思勉早年即与朝鲜学者秋景球等有所交往,但得识金泽荣亦赖张謇创立之南通国文专修馆。1910年1月至次年6月,吕思勉应屠寄之邀任教于南通国文专修馆,“其时求能教作公文者甚难,予虽无经验,而读近代奏议较多,下笔尚觉相合,敬山先生故找予帮忙,在南通一年半。”[3]441911年6月,屠寄赴金泽荣所就职之翰墨林印书局借书,吕思勉亦随伺左右。当看到金泽荣诗有“四面星辰鸡动野,一江风雪马登舟”之句,吕盛赞其有唐诗之意境,并夸赞他的文章“文辞渊懿醇雅,虽吾邦之耆宿弗逮也”[4]58。金泽荣当时拙于汉语口语表达,但能熟练运用汉语撰写,其子年幼又不能翻译,所以三人只好以笔谈方式进行交流,“然笔谈娓娓不倦也”。当谈到日本侵略者侵占朝鲜后,不惜摧毁民族文化,书籍被毁灭很多时,吕思勉问他有何办法可以补救。金氏悲痛地写道:“非至其地,不能搜其书。”[4]57-58这次虽为三人初次见面,但感情十分融洽,临别时分别以诗相赠。金泽荣赠诗屠寄云:“一梦常天外,相逢正菊边。我头衰愈白,君鬓亦非玄。寂寞千秋想,辛勤两史编。就中难易别,敢说拔蛰先。”屠寄赠诗云:“离合凭诗纪,沧桑又酒边。相看两衰鬓,暂享共和年。野史亭同筑,胡元事半湮。无才勤补拙,愧而杀青先。”吕思勉赠金泽荣诗云:“有儿两眼如秋水,一老胸中绝点尘。道契虚舟能辟世,家藏野史未全贫。不言已备四时气,佳句况如三候醇。傥许江南狎鸥鹭,浮家便与结比邻。”

又是机缘巧合,金泽荣来常看望屠寄之时,时在上海就职的吕思勉回到常州,盛情宴请金氏等人。见盛情难却,金写下《余之在常州吕博山诚之为余置酒招屠敬山童伯章庄通伯李涤云以助欢追赋其事以谢之》诗:“清晨欲唤渡江桅,惊见夫君沪渎回。邂逅却如元伯约,殷勤仍饷步兵醅。星河曳地三更过,寒菊随人一笑开。别后诗篇看益妙,阿蒙刮目有由来。”诗中饱含金泽荣对吕思勉才学的赞赏,并寄予厚望。果然,吕思勉后来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多有建树,成为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列的史学四大家。吕思勉虽然与金泽荣只有数面之缘,但他对这段交往十分珍惜,后来还有好几次书信往来。1927年金泽荣去世,吕思勉在他的日记里都一一作了记录。他后来撰写《白话本国史》,也引用了金氏《韩国历代小史》里的一些资料。

四、结语

金泽荣因张謇之资助而客居南通,但一直“首缠纱巾,深衣款步”,保持着韩国的传统民族服饰,令人印象深刻,而他以实际著述挽救韩国历史文化的志向和行为,更赢得了中国文人的由衷钦佩。中韩文化同宗同源,关系敦睦,而近代又同样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许多中国文人不仅同情金泽荣的遭遇,而且感佩其风骨,“多同感于声气,愿与之游”。所以,屠寄、吕思勉与金泽荣的个人交往,不仅应看做常州籍学者对外开展学术文化交流,而更应看做是当时中韩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当然,由于金氏手头拮据,屠寄、张詧等人资助其出版诗集,在交往中掺杂了钱物成分,但更多的是两国学者以文会友、诗词唱和、郊游宴饮的生动场景。金泽荣以李氏朝鲜之事撰《韩史(綮)》《韩国历代小史》等,就是维系、传承民族精魂之所在,教人思索,催人振奋,而屠寄撰修《蒙兀儿史记》更是为挽救中国边疆危机,倡导经世致用学风的有所作为。爱国救国是屠寄等人和金泽荣共同的修史理念,也是他们精神交融的支撑点和契合点。

与此同时,金泽荣年轻时代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最为折服的韩国著名诗人申紫霞,就曾来过中国并拜翁方纲为师,诗风倾向杜甫和苏轼。金泽荣流亡中国,别无长物,简洁的行囊中却带着申紫霞诗稿本,到南通翰墨林印书局后首先编辑出版的就是《申紫霞诗集》。金泽荣与屠寄等中国文人的交往,既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钦慕,也是从异国他乡得到精神和心灵的慰藉。自1905年客居南通二十多年,直至1927年自杀身亡,金泽荣在南通留下了32部350余卷作品,创作的汉诗达1 000余首,散文500余篇,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不多见的。此外,金泽荣于1912年递交了入籍中国的申请,并参与了许多社会文化事业工作,特别是在翰墨林印书局编辑出版了大量教科书等各类著作,为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国学文献研究所.金泽荣全集:第2卷[M].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8.

[2](韩)金泽荣.韶濩堂诗集:壬戍稿[M].南通:翰墨林印书局,1911.

[3]李永圻.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M].上海:上海书店,1992.

[4]张耕华.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吕思勉南通常州
历史:现在与过去的对话——以吕思勉先生的五代史研究为例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华人时刊(2021年19期)2021-03-08 08:35:44
非遗南通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6
南通职业
纺织报告(2020年9期)2020-12-18 06:12:10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中国船检(2017年3期)2017-05-18 11:33:12
吕思勉读书的经历与方法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