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相,林 芳
(1.福建农林大学 国有资产管理处,福建 福州 350002 ;2.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119)
21 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不仅要面对其在特定区域内的各种因素,甚至来自自身矛盾发展的挑战,而且要面对一个更加广阔和开放的国际环境。现代高等教育组织的复杂程度、功能扩张、参与社会领域逐渐深入,使得管理高等教育本身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因此,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表现出的管理专业化与规范化两大发展倾向值得关注。
高等教育要获得大发展,就必须有科学化的管理思想作指导。历史发展迄今,人类社会继承和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学知识,不同的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着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从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以及注重人际关系把人看作是“复合人”和“社会人”的行为科学理论、强调管理过程需要敏感地反映学校的文化和风气,寻求活动中的意义,努力理解管理的价值,以及创新和变革的组织文化模型理论,保罗提出的社会组织的偶然性理论,即组织的“权变理论”,一直到当代以目标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为代表的众多管理理论的兴起,可谓百花齐放,自成一家,为现代管理者提供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素材。高等教育管理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采用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思想,即如何从众多的管理理论中选取自己最中意的材料,博采众家,择优而施,为我所用。当今高等教育管理面临深刻革命,科学管理将逐步取代经验管理,传统管理将向知识管理过渡。高等教育管理要尽可能吸收各种科学的管理思想,根据其不同地域文化和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进而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进行科学管理是未来高等教育管理的出路。
现代大学的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功能日益扩张,运作逻辑不断创新,这种创新就对专业化提出了诉求[1],具体而言,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化基于以下条件或要求:
1.高等教育增加经费投入。据教育部网站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额3841 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002 亿元,占总额的52.15%),约是1998 年549 亿元的5.35 倍。在高等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其它办学条件也有大幅度改善。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达到228 万亩,比1998 年增加了2.7 倍;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0430.5 亿元,比1998 年增加了9.6 倍;教学行政用房达到3.23 亿平方米,比1998 年增加了4.3 倍;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2085 亿元,比1998 年增加了6.9 倍,比2008 年增加了246 亿元;图书总数为18.2 亿册。
2.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理论,在高等教育的精英时期,由于学校规模小,并不设置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职位,学校事务并不十分复杂,学校管理多停留在事务性工作阶段,且往往与教学过程相关,因此,行政职务多由教师兼任。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维持大学运行的事务性工作日趋繁杂,学术事务逐步与行政事务分离,职责分工更为明晰,专职管理人员在学校出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随着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局面的形成,顺应现代大学复杂管理的客观要求,许多决策性工作已经变成学校的法人行为,高校管理工作的责任愈益重大,难度亦愈益加大。这就需要一批专门的管理人员[2]。
3.高等教育成为社会生活中心。高等教育伴随着迅速的工业化,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以及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首先,发达国家完成了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照搬照抄西方大国模式到建立独立的、独具特色的体系革命。其次,高等教育超越了象牙塔,与社会发展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的职能不断完善,从单一的教学演变成教学、科研和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职能,知识的创造、传播及应用在大学统一起来。高等教育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对社会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自然成为公众瞩目和批评的焦点[3]。
4.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的必然。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分工和社会职业分化的历史,是各类职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4]。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就是非专业化走向专业化的过程。对于教育而言,教师专业化和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相对于资金、科技上的不足,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缺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为严重。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迫切需要一部分具有特殊“专长”的人专门在学校承担管理工作,以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益和科学化水平。因此,学校管理工作从教育教学工作中分离出来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近年来不少重点高校启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担任校级和重要处、室的领导,充分发挥他们对国际高等教育最新发展和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深刻理解的优势,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的管理思想和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推进各校的高教改革和科技的加速发展。这也反映了管理者高学历化的趋向[5]。出现管理者高学历化的原因:
1.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需要。高校教师属于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相对集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中特别是年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为了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应当将具有相应高学历的人选拔到管理者岗位来,他们更了解年轻教师的需要、心理特征、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
2.国外合作交流的需要。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国际流动;(2)人员的国际流动;(3)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如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技术合作以及高等教育资金的国际融通等;(4)课程的国际性,如外语教学、国际和地区研究以及国外学科或专业的本土化等;(5)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建设一流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放眼世界,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办学思想、办学策略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国际化道路[6]。“大学应当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成员,将更多地参与和影响世界。在这种背景下,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重任的大学教育,就必然要把自己的环境界面拓展到世界范围,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前提下高屋建瓴,审视自我”。[7]
3.管理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选拔管理者的竞争将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管理者待遇的提高而更加激烈,面对竞争,高校管理者不得提高与岗位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措施提高管理者的学历,如在职研究生(专业学位、高校教师系列)、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34.3 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从2000 年的31.3%提高到57.1%。
4.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提高管理者的学历和职称是发展的一种趋势。强调学历不是唯学历主义,而是要求管理者有较高的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即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综合知识体系、新思维、新方法。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不能混同于某个专业的专家化,不能把优秀的学科专家提拔成蹩脚的管理家。
当前,与国外高校管理机构和人员比较,我国高校管理机构比较臃肿、管理人员比较庞杂,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管理混乱及降低高教资源利用率的情况比比皆是。而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已由传统经验决策发展到科学决策;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接受民主管理和监督,吸引与激励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关心和参与教育管理;同时依法进行教育管理,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8]。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有利于简化和比较准确地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同时要注意管理制度要严,但也要适度,要留有余地,要使各级管理人员能创造性地工作。
以网络式组织取代层级组织是高校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科学管理时代的组织是一种金字塔型结构的层级组织,它层次过多,传递信息的渠道单一而且过长,反应迟缓;各职能部门间相互隔离,信息流动受边界的限制,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常常扭曲、失真。应当淡化“金字塔”形等级森严的官僚化教育管理组织模式的影响力,使教育管理方式由行政主导模式向学术主导模式,或学术主导为主行政主导为辅,或行政主导为主学术主导为辅等多种模式嬗变[9],并以平面式、网络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取而代之。网络式组织的各个部分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是一种融合共生的关系,不存在划定的边界。以网络式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代替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加强了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增加和助长了反馈的触角,提高了整体反应灵敏度,从而使高校能够更迅速地抓住发展机会。
[1]白刚.论大学可持续发展对管理专业化的路径依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2):10-12.
[2]徐霞.论高校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19-120.
[3]智学,田宝军,徐爱新.高等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转移--论“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的内涵与特征[J].河北学刊,2008,28(5):189-192.
[4]杨兴防.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5]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6]罗国荣.高等教育国际化泛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316-319.
[7]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21 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李新平,谢青,朱江.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3):23-25.
[9]刘尧.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管理观的嬗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