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滨,李国东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3)
彝族《指路经》是毕摩在祭祀活动中专为亡灵吟诵的一种特殊经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具一格,版本繁杂众多,广泛流传于各地彝区,经久不衰。这与《指路经》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各地彝区民众的群体思想、道德理念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文化原我都是以外显的方式存在的。外显的文化原我无不打上代代与自然斗争的烙印,它是精神的物化代言者。每一种文化原我都隐示着它的过去,显现着它的现在,预言着它的未来。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包裹着它的意义。”[1]从单本《指路经》看,它们根据本地彝区民众群体思想的差异和地理环境的迥异,致使《指路经》在内容描述上各不相同,局部观点略有差异。但纵观各地彝区《指路经》,他们最终都可以在彝族祖先崇拜的影子中找到共同点——指引亡灵返回祖籍,接受子孙的香火供奉。解读《指路经》,就得从各地彝区的群体思想观念来阐释其内在的意义。吉尔兹认为,阐释学的目的即从高层次的普同化和人类学的细节的往还中借助社会话语而臻至对复杂纽结在一起的符号形式的“理解”。而达成这种理解的关键在于,理解者对被理解的客体应持有“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2](P23)这也是导致各地彝区《指路经》命名不尽相同的原因之一,会出现《教路书》、《阴间指明》、《送亡灵书》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了各地彝区对祭祀中送灵仪式的特殊情感。
景东彝族《指路经》也不例外,它与各地彝区的《指路经》在内涵上也有差异。“指路”在景东彝区即是“哟殁”的意译,“哟”即“路”、“阴路”,“殁”即“教”、“指引”。 “指路”就是给亡灵指引阴间道路。而景东彝区各地“哟殁”更多的却被译为“开咽喉”,“哟”即“咽喉”,“殁”即“开”,“开咽喉”就是给亡灵解开咽喉。从“开咽喉”看“指路”,显然“指路”在景东彝区不再是单纯的给亡灵指引道路返还祖籍,而是为亡灵解脱生前困惑苦难、罪恶惩罚,是更高一层的“指路”——教导亡灵为人处世。这与其他彝区相比,译为“咽喉经”有着它独特的宗教文化意义,60多岁的老哟殁泼欧明福解释:咽喉是人生前所犯错误的万恶之源,开咽喉就是解说生前罪恶,反省亡灵,使其返祖后能避恶扬善,和谐阴间社会。教育亡魂要懂得各种道理、不要忘记祖先传下的道德规范,在阴世也做一个好人。[3](P134)
因研究本书的需要,笔者征得老哟殁泼的同意用相机拍下了《咽喉经》全书。本书共61页,因流传年代已久,有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且43至61页书脊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破损,部分文字已经缺失。研读《咽喉经》,内容主要有伏以、志心皈命礼、散花真文、望乡台召亡安灵科四个章节组成,讲述的是哟殁泼奉请各大神来超度亡魂,解说亡魂生前所犯罪恶、阴界中特有的各种地狱、刑罚及其如何为亡魂消灾解罪,让其孝敬天地万物、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处世等。现本文主要从阐释人类学和阐释学为基本切入点,对景东彝族《指路经》做一个浅略的分析解读。
各地彝区《指路经》在经书中一般都会出现很多地名,吟诵过程中有毕摩“指引亡者从居住地沿着古代彝族迁移路线,回归到祖先居住的地方,与祖先的亡灵团聚。”[4](P1)一起生活起居。 “指路”这个部分在各地彝区《指路经》中都应属重点,即“站在甲地,看到乙地,站在乙地,看到丙地……”如此一“站”一“看”,又一“站”一“看”的模式在《指路经》中会反复出现。亡灵经过千辛万苦,披荆斩棘,不断前行,最终回到祖先发祥地。在这里,它不仅仅是一幅幅清晰明了的彝族迁徙路线图,它还为一些古今的地理地名考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景东彝族《咽喉经》与各地彝区《指路经》在“指路”模式上差别较大,别具一格。《咽喉经》中对迁徙过程并没有做过多的描写,而是用简短的一段文字就把整个的“指路”过程写了下来,这与其他彝区《指路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东方风雷地狱,南方人医地狱,西方金刚地狱,北方凕冷地狱,中央普掠地狱,冥农主口,牛头马首,判农狱卒 (完毕)。亡人过到思乡巅,望乡台,卖茶房,鬼门关,明镜莹,华油破,孤楼巅,破钱山,黄泉路,狮子口,奈何桥。把守桥头大神,持幡青衣童子,本州城隍玄感尊神,本方土主嚤呵天神,家奉主火,司命灶君,土地六神,本音氏宗祖,老幼男女等魂,门神户尉,井灶六神,虚空过往,无口列圣,悉仗真主,普仝供养。谨具茶酒,开壶三献,东口乌蒙山顶上芽,灵根发嫩芽,煎时翻雪浪,蠏眼看金沙,无任恭虔。”纵观全文,除了此段其他篇幅并未出现任何与“指路”有关的地名,这就引起笔者对别具一格的“指路”模式的好奇。仔细阅读还可以发现,景东彝族《咽喉经》中指引亡灵返祖的“指引”过程并没有一“站”一“看”由家开始指引,而是从牢狱中释狱而归,最后回到土主嚤呵 (家族亡灵所在之地),接受子孙世代的敬仰和香火供奉。路途的描述也堪称简略,简单的一串纯地名连接就完成了亡灵归祖的全部过程。
景东彝族《咽喉经》没有把亡灵由家指引至祖先发祥地,而是由牢狱指引到土主嚤呵,释狱而归,这与景东彝族民众看待问题的群体思想观念息息相关,他们试图解释和说明生命以及各种生命现象产生的一般根源。[5]景东彝区传说中人活着就有生人魂,生人魂和常人一样,夜间行动自如,白天附身保体。除了生人魂,每个村寨中都还会有一个至几个阴差 (即辅助阴人办事的生人魂,没有阴差,阴军就无法抓捕到生人魂)。黄昏时分,阴军都会骑着高头大马,抬着枪,拿着大捆的麻绳,来院边追赶阴差配合阴军抓捕生人魂。如果某生人魂被抓,此魂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被阴军越带越远,生人魂与此人的灵气就会越来越弱,久而久之,此人也就会出现精神衰弱等症状。传说生人魂最后会被带到咽君,有咽王判决此人的罪过与功劳,按照罪过轻重关入不同地狱。且狱间所受的苦难,在活人身上都会一一表现出来。比如身患大病不省人事,疯疯癫癫胡言乱语等,咽王按照罪恶的大小来判定灵魂出狱时间的长短——活人出现异常到死亡过程。这个过程此人与生人魂的灵性会随着距离和生人魂在狱中被折磨的程度最终消失,导致躯体的死亡。当然,也不是每一个生人魂被抓,此人都必死无疑,只要此魂还没有被判入狱,让香通 (即道士)招魂,把生人魂招引回来,此人还是可以平安无事。
在景东彝族民众的生死观中:生即死,死即生。《咽喉经》中就描写道:“大清天下云南省景东直隶厅,(某)圈,(某)村,居住 (某地),孝派人 (某人)等……此日今宵,来领法会,二柱茗主,二伸召请XX(亡者姓名)惟愿一魂二魂,三魂此在日,七魂 (即生人魂)似生时,伏茗主而笓援,承经宝以超升……双手拨开生死路,翻身跳出鬼门关。”明确的说出了景东彝族民众生死两全的观念,一个人的出生是因为另一个人即将死亡,一个人的死亡就意味着另一个人即将诞生。所以,生人魂最终出狱后,并不是回到祖先发祥地,而是另寻其人,从一个新的娘胎降落,重新做人。哟殁泼指引道路其实是为一魂二魂三魂“指引”。并非所有亡魂都要被指引,有的亡魂飘荡在世间,夜晚出来吓唬活人;有的亡魂飘荡在阴间,时常给家人带来麻烦;只有一魂二魂三魂和七魂走入正道。《咽喉经》中没有把亡灵从家一站一看往祖先发祥地指引,因为景东彝族民众深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过,有罪就会被抓,而阴差和阴军就是这样的执法人员,任何人无法逃脱。之所以指路由牢狱开始,这也是因为景东彝族民众认为亡灵其实还没有亡故,就被阴间执法人员带去问罪受罚,所有的魂都会陆续跟随生人魂最终去到咽君与生人魂一同受罪,其间全过程的行程都有阴军引领。所以指路都由释狱开始,释狱后一魂返回祖籍,二魂回到坟地留守坟墓,三魂回到土主嚤呵与灵堂的祖灵接受子孙香火供奉,七魂最终投胎做人。
景东彝族特殊的“指路”模式,其实反应了当地民众的群体思想观念。纵观全文,毕摩在给亡灵指路的同时,也在给活着的人指路,它用解读罪恶惩罚和行孝尊善的特殊方式,指引亡灵如何做人,同时也指引活着的人如何做人。这便是景东彝族民众最初的罪恶、孝道观——生时有罪,死后解罪!亡灵只有明晰了《咽喉经》所述内容,才可以安心地回到祖先发祥地或再次投胎做人。
景东彝族《咽喉经》中无处不在的罪恶观。《咽喉经》与其他彝区《指路经》区别之一是其他彝区《指路经》都是歌颂亡者,吟诵其一生功劳,让后辈继续发扬传承,而《咽喉经》所讲述的却是亡魂的生前罪恶以及入狱洗罪的全过程。景东彝族民众认为,只要人活在世间,就有罪恶,而且一切的罪恶都会在死前被偿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个人身体上。比如,多年生病吃喝不能、失踪过世、偶然亡故等等。这些都是生前所犯罪恶得到处惩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有的功大于过,死时就不受任何罪恶,一瞬间就能走进天堂,而有的一生行恶做坏,那么他将被打入最深地狱,终身苦不堪言。《咽喉经》“望乡台召亡安灵科”中提道:“……童子休犯王律,当生快乐之处无量,苦海广建,道场仍报父母深恩,即自超升福境尔时,天尊说斯,十会齐功,十王名号,流传世间,开示愚蒙……随罪轻重各受果报或造广总部修片善,命殁之泌勒入二十四狱依法烤罪。监天地狱,天平,三六地狱,天乙,黑劫,女清,拷掠,刀山……寒冰地狱河伯,热水地狱……”等等。又如上面“指路”部分提到的各方地狱,都可以得知,景东彝族心中罪恶观念无处不在,随着罪恶的轻重,牢狱中的刑法也逐渐变得残酷,从进狱既出到终身监禁,都有着严格清楚的罪行划分,各种刑法等待各个灵魂去经受,无一可以避免。
《咽喉经》中多次提到各种地狱,而且受罚程度也描写得绘声绘色,这足以说明当地的景东彝族民众非常认可有阴间的存在,而且相信灵魂都会去到阴间,接受各种惩罚。在祭祀活动中,通过一次次的吟诵《咽喉经》,一方面是超度亡魂,另一方面其实是在告诫人们:活着时作恶行乱,必有死前因果报应,要使得一个人能够平安无罪的死去,就必须扬善避恶,只有这样活人死时才不会受罪。在特殊场合来吟诵《咽喉经》,对于景东彝区来说它还背负着独特的德化教育使命。
景东彝族《咽喉经》中无处不在的孝道观。《咽喉经》与其他彝区《指路经》区别之二是其他彝区《指路经》主要指引亡灵返祖,回归到祖先发祥地,而《咽喉经》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用独特的方式描写了行孝的重要意义:1.行孝是消灾减罪的一种忏悔方式;2.行孝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行孝是人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责任与义务。
在景东彝族地区的乡镇村寨,很多彝族民众都认为无论阳间还是阴间,一切现象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也是平等的,没有无缘无故的付出,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回报。《咽喉经》中多次提到行孝,那是因为人生前犯了错,亡故后就必须为此亡灵消灾解结,洗清罪恶。它以独特的 “……恭对亡灵求解结”、“XX(亡者姓名)罪消灭”的形式巧妙解释了景东彝族民众心中的孝,其中也包含“感恩,狭义说就感激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6]如“天地之恩不可忘,日月连行罪难当,天生万物兴人吃人,无一物报上苍,或怨风雨或怨晴,又嫌足下有泥泞,只爱朝朝晴暖日,岂知风雨济良民,轻欺三宝岂无名,不念双亲养育恩,四恩未报今皆报,免堕沉沦受苦辛,恭对亡灵求解结,解了呵风骂雨罪消灭。”“父母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敬谁人,你若敬他十六両,后来子孙还半斤,千两黄金万两银,有钱难买父母身,父母在时不孝顺,死后何须哭鬼坟,恭对亡灵求解结,解了不孝父母罪消灾。”等用一系列朗朗上口,极为普通,口语化,没有任何华丽辞藻,不求精雕,质朴易懂的言语把行孝表达得淋漓尽致。除了以上所举,它还用事实、谚语、民间传说、神话等来增强孝道意义重大。“哀哀父哀哀母,十月怀胎娘辛苦,慈鸟反哺孝爹娘,羔羊跪乳传古今,丁阑孝王详苦,董永卖身葬父母,孟宗哭竹冬笋出,曾参行孝上诗书,赤眉口口牛腿都行孝,蔡顺采桑奉翁姑,奉劝世人口口双亲,子子孙孙敬祖宗,恭对亡灵求解结,解了不孝父母罪消灭。”结合《咽喉经》中在此文没有详细列举的“杀牛宰马”、“举笔行恶” (帮人写状子)、 “抛洒五谷”、 “不敬天地”、“污秽水浆”、“哭天骂地”、“杀生害命”、“轻出重入”等一系列的忏悔方式来为亡灵解结、消灭的过程。其实里面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也就景东彝族民众自己内心深处真挚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质朴的语言表达出的是景东彝族民众心中所想表达的一切,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景东彝族民众的心声和希望景东彝族民众代代相传的高尚生活情操、道德品质。
从《咽喉经》场合的吟诵到《咽喉经》平日的收藏,无一不体现出《咽喉经》的高贵地位。在景东彝区,开咽喉整个过程都属于一场庄严而神圣的祭祀活动——孝子头戴白色孝布,双手扶膝跪坐于灵柩前,非孝子静坐哟殁泼周围,整个过程3~5个小时不得随意走动讲话,需静听哟殁泼吟诵《咽喉经》直至完毕。吟诵完毕,哟殁泼需用手轻轻抚摸《咽喉经》封面数遍,再点香烧纸吟诵口供,才可以把《咽喉经》放进特定的匣子或皮包,特殊情况除外,平时无事不得翻动外借。这些,都足以说明《咽喉经》在景东彝区民众和哟殁泼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再结合景东彝区对《咽喉经》的敬畏之情和内容所述,不难发现它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意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咽喉经》本质就是一部孝道经书,书中“指路”、“罪恶惩罚”、“解罪消灭”,最后都可以在一个“孝”字找到他们共同的出发点。在特殊的祭祀活动中,庄严肃穆虔诚的吟诵和聆听《咽喉经》,它本就是一种孝道的宣扬,向外界传达世间最需要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虽然《咽喉经》没有直接说出怎样行孝尊善,但它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人们做错了什么,会得到什么报应,最后应该怎样解结消灭所做的罪恶,才可以安然转世做人,在潜意识里就告诉人们什么是不能做的,做了会受到惩罚。这样,也就从思想上很好的遏制根治了一部分有邪恶念头的人。
2.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行孝,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祖先的优良道德品质;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尊老、敬老、养老,赡养父母。这些,在《咽喉经》中描述得淋漓尽致,从孝敬天地日月到孝敬父母长辈,上面第二部分都有提到。所以,《咽喉经》还是一部教育经典,从古至今代代相传,时刻教育着“当时”的人们,它对“当时”的人们的道德教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和宽容也越来越突显,有的家长千方百计呵护子女,让其自由成长,最后导致无法管教。而这样的社会现象俨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侵袭着各大城市,子女的道德品质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消亡。这样,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就导致很多家庭不是子女孝父母而是父母孝子女,任何事情都依着子女,甚至遭到子女的殴打唾骂。纵观社会现实,这是很多地方已经出现过的社会现象。面对当下生活, 《咽喉经》的广泛流传无疑是在与这样的社会现象做无声的斗争,让每一个人都能心悦诚服且虔诚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改观当今的不良风气。
从《咽喉经》的文本解读,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入分析,《咽喉经》的保存具有当今的教育后人、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笔者选取龙街乡新平村《咽喉经》作为解读对象,有着它特殊的原因:其一,此地彝族分布总体集中且比例较大 (占74.39%);其二,老中青彝人相互间能够流利用母语交流,传统的民间习俗保留基本完整;其三,此部《咽喉经》年代已久,县内翻抄流传广泛,有一定的影响力。
[1]王成善.特质、深描和理解——解读〈文化的解释〉的路径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2]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C].王海龙,张家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伍雄武,普同金等著.彝族哲学思想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4]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编.指路经 (第一集)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5]杨树美.从〈指路经〉看彝族关于人的思想 [J].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研究,2008.
[6]栾传大.孝道与感恩文化 [EB/OL],(2008-07-07) [2009-08-29],www.china.com.cn/book/txt/2008/07/07/content?_1596808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