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志坚
(苏州大学 保卫处,江苏 苏州 21513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职院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氛围和文化氛围,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但在一些环节还存在着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并加以改进.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学校升格的,成立时间不长,起步较晚.学校的层次上升了,但由于时间短、基础薄、投入少、认识不足等原因,原有的校园文化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办学需求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了.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高职院校在办学层次升格后,校园文化带有浓重的中专氛围,没有和大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充分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
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不同,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当前有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过于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轻视精神文化建设,没有树立应有职业特色,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创新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足,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内涵,思想性和融合性不足,多停留在表面,没有与整体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紧密结合起来,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影响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同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往往把很多娱乐类和体育类的活动拼凑在一起,没有很好地融入科技、文化的内容,没有系统性和规划性,没有在整体的校园文化中得到升华,也没有与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以内容简单、形式热烈的文体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忽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以及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导致了现阶段高职校园文化处于低层次、缺乏内涵的状态.
人文教育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饰演着重要角色,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是通过校园文化主体活动并经过历史的选择、凝聚、沉积而形成的.人文教育通过课程、讲座、活动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多全面能力,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缺少人文教育,校园精神文化就无法真正形成.
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就业压力大.高职院校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偏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等方面存在过分迎合市场的倾向.高职校园在教学过程中过多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课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校园人文教育缺乏,轻视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人际交往等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符合企业的要求,要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而毕业后较快适应企业,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思想教育和管理学生层面,缺乏职业文化成分,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企业文化没有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校期间较少受到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熏陶,没有感受到企业文化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学生毕业后适应企业的难度加大,职业素养形成的时间拉长,影响了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等方面密切结合在一起.当前有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简单地划给学工处和团委,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娱乐活动,错误地认为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唯一主体,忽视教职工的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教职工文化也被排除在校园文化之外,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形成,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获得成功的喜悦.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增强创新意识.只有坚持创新,高职院校才能突出实用型、技术性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要充分与行业、企业联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大与企业和社区的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增强校园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辐射能力.
人文教育的推广,人文精神的塑造,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以更开阔的眼光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突出人文精神的作用和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要把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精心设置课程,加强课程建设,挖掘隐性课程的潜力,让学生在隐性课程中感受到人文精神,提升和完善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艺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是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提升和学生的就业.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专业性、实践性、竞争性、社会性、开放性,积极引进企业文化,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格局,使校园与企业联合互动、相互耦合.”[1]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与企业交流的双层机制.一方面,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中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鼓励教师把这些经验转化到教学环节,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中实习,让学生在未走出校门前就进入企业,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邀请企业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邀请企业精英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根据企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反馈,对培养计划加以改进,从而达到企业的要求.
高职院校可以制定符合学生情况、操作性强、反应行业特征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规范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把企业需要的素质要求贯穿在教学环节、管理环节和活动环节中,营造带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氛围.高职院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企业管理者定期为学生作报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职工到学校为学生上课,在传授企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的同时,把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安全知识等介绍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毕业后较快适应企业.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在大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业和特长,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深层次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发挥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精神上鼓舞和感染了学生,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形成了师生共建的良好局面,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网络文化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影响着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部分青年学生在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迷失自我,荒废学业.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网络信息,实现管理信息化.同时,针对网络文化的弊端,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不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增强他们的辨别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突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题.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1〕俞立军.企业化视阈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0(7):83.
〔2〕管大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