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雷,焦 健
(1.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儿是祖国的未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少儿的培养.近年来许多体育工作者在对少儿的运动指导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少儿运动指导方式成人化问题:指导过程中指导者过于强势的权威对少儿个性心理的影响等.为了促进少儿身心正常发展,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下一代提供理论指导.
少儿根据其心理发展特点一般分为三阶段,分别是幼儿期、小学儿童期和初中少年期.幼儿期的运动指导主要是让幼儿取得多种经验,无需重复练习特别规定的运动.小学儿童期的运动指导主要是加强他们在运动发展特征方面的学习,学习多样化的运动类型技术动作.初中少年期侧重于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将有助于成人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高级、复杂的运动技能,促进其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是学龄前儿童.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游戏是这一时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性特点;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这个时期,幼儿的心理是在前一个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展开的[1].在幼儿期,儿童生活活动范围扩大、经验开始增长、词汇量急速增加、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与人交往能力等都迅速发展起来,这促使儿童的思维由直接行动思维向间接形式过渡,转化为具体形象思维.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一十一二岁,属小学阶段.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步步入青春发育期.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小学儿童的认知的发展主要是记忆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2].
在记忆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以及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其增长率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在个性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是发展的一个平稳过渡期.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从而进入从对行动性理解向对内部品质理解的发展水平.以上发展阶段的特点说明:就小学阶段整体而言展的;发展的趋向从具体向抽象概括水平过渡.
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也有人称之为青年初期).少年期是指11岁——15岁,这个年龄阶段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该阶段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初中阶段的少年生理发育明显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较为缓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导致少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导致心理及行为偏差.
少年期的心理矛盾现象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上多父母依赖的矛盾;心灵闭锁与交往需求的矛盾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容易导致其情绪、性格和行为表现出现一系列问题,不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当前社会地位的不满:成人化的需求和实际上不能太独立自主的矛盾冲突,反对从属地位和权威干涉.
语文学习中,若学生具备综合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对课本中文字及词语等知识的理解,这对学生获取优异的语文成绩有很大帮助。此外,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还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巨大帮助。学生具备综合阅读能力,可以对文章内容获得全方位的理解,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口语表达的时候用词更加准确,并且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同时借助综合阅读还可以积累一些有效的写作方法与写作素材,为学生进行文章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观念上的“碰撞”:初中生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有自己的看法.
第三,青春期烦躁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让他们常常受到焦虑的困扰[3].
目前,少儿运动指导主要局限于具体运动项对少儿的影响研究,运动项目主要侧重于游泳、体操和乒乓球.我们还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来进行运动指导.
在幼儿期,其主要学习内容是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而不是反复的练习某些特别规定的运动项目,否则会引起反作用,减少其运动经验的获得.幼儿期属于开始阶段,主要进行运动项目的启蒙与基础训练,不能无视少儿的身心发展情况,一般在3一5年的基础训练以后,将进入到关键的过渡期训练.这一时期其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4].因此,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运动指导方式不可以太专制,要让他们根据天性多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应采用为“开放型”的运动指导.
根据“开放型”的运动指导,在训练内容和手段上保持鲜明、变化、新异,以满足少儿形成持久、稳定的训练兴趣.在教授动作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原则.
在小学儿童阶段应该注重学习多种多样的运动技能以及基本功的巩固学习.要加强各方面技术动作的衔接以及动作的规范程度.这一时期其心理发展主要是社会性发展其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着重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因为儿童阶段的体育运动还不是完全自主选择的.同时又注重对习惯的培养.所以在运动指导方式主要表现为“权威型”的运动指导.
所以在运动指导的内容上主要选择适当难度的训练内容,要本着因人而异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同时,注重对少儿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的培养.
在初中阶段应注重培养技术动作的衔接程度,同时也要在训练内容上要增加对抗性[5].这一时期其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但是由于身心发展上的不平衡,常常会感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为了顺应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运动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多的自立选择权,运动指导主要侧重于方法的引领.所以运动指导方式主要表现为“民主型”的运动指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对少儿运动的指导,并针对少儿的特点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在少儿运动指导方面主要是让少儿取得多种运动技能的经验.了解运动发展的特征,学习各种运动类型的动作.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将有助于其成人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高级、复杂的运动技能,有利于协调性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兴趣的培养,训练中发挥了情感的作用,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是他们更好的兴致勃勃地参加训练.因此为了顺应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运动指导方式例如“开放型”“权威型”“民主型”的指导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有助于少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众所周知,人们的运动能力、对运动的兴趣和感情、以及思考的方式等,是随着身体和心理年龄的变化而不断走向成熟的.这种“从孩子到成人”的观点就是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因此,把成人的锻炼手段和方式进行小型化处理,然后就用到少儿运动指导上,只是从量的方面去考虑,进而变成“从成人到少年、儿童”而不是“从少年、儿童到成人”这样一种颠倒的观点,这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从成人到少年、儿童”的运动指导方式,往往是从指导者的意志为出发点.由此而衍生出诸如“保姆式”“专制式”的指导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利的影响.
因为幼儿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表现出独立意志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弱等特点.所以少儿学习技术动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易学习难巩固,技术动作不稳定,变化大,在基本功训练中要反复强调,不断纠正,改进错误动作的难度往往大于学习动作本身.合理完整的技术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小学儿童阶段应该注重的是加强运动发展的特征,在于学习多种多样的运动类型以及基本功的巩固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快动作频率,注重动作的连贯性、节奏感,逐步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采纳多种多样的技术分解、组合练习,提高技术的协调能力等,培养他们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并培养他们坚定果敢的优良性格,增强自信心.
在初中少年阶段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也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但是由于身心发展上的不平衡,常常会感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所以在运动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多的自立选择权,运动指导主要侧重于方法的引领.因此在训练中如果做到因“需”施教,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方法手段,使训练的内容丰富,手段新颖,就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参加训练,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少年儿童练习的内容与手段没有考虑他们本人的意见,而是由大人们安排的,所以很多练习内容及方法是孩子们不理解的.这时指导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得不象保姆带养婴儿一样从各个方面给予包办.具体表现在从锻炼前的准备、进行到结束整个过程都是凭着指导者的个人意志完成.完全忽视了不同于婴儿的少儿的心理需要与感受.少儿接受这样的指导,内心是压抑的,情绪是低落的.反应速度也表现的较为迟钝,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与确认,培养出来的孩子依赖性强.
“专制式”与“保姆式”的指导,相同的地方都是以指导者为中心.所不同的是“专制式”的运动指导带有诸如强迫、高压、说一不二等特点.被指导者的行为一旦不符合要求,就会被训斥、指责或惩罚.在这样的气氛中接受锻炼的孩子,其心理往往感受到恐惧、不安与胆怯.
由此可见,孩子的运动都要根据指导者的命令进行,这是对孩子们个性发展的扼杀.完全按照大人所说的那样被动地进行运动,容易助长学生无能感,形成否定自我的观念,妨碍孩子们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在指导少年、儿童运动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其发展的阶段性及特点,合理地选择方法与手段,在指导其运动中尽量地减少成人包办与权威,应根据少儿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变化,给予与之心理变化相适应的运动和训练,训练中发挥了情感的作用,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因“需”施教,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方法手段,使训练的内容丰富,手段新颖.这样不仅可以使少年、儿童打下良好的基础,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自立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对孩子们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出创新的一代.
〔1〕〔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周桂琴.艺术体操运动员的柔韧性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18-21.
〔4〕尚敏.浅谈少年儿童体操运动柔韧训练[J].学科建设,2011,12(4):12.
〔5〕周圣文.对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柔韧性训练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