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贤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0)
学校体育学认为高校竞技体育隶属于课余体育,是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方法,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多种形式内容的一种体育教育活动.高校竞技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高等院校招收一定体育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运动员,主要以参加国内外大学的竞技体育比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为目地一种教育过程,我国从1987年开始允许高等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并在高校开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我国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逐渐走上了正轨,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高校竞技体育有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和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其中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作为开展最早,运作最为成功的一项大学生竞技体育单项赛事,深受广大高校学生认可,并逐渐的得到社会的承认.
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
阅读大量关于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和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改革的文献资料,获取相关信息,为本文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观看历届CUBA大学生联赛的相关资料,深入分析现在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访谈相关专家学者和参加CUBA比赛的高校运动队运动员和教练员,广泛的听取意见,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研究依据.
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起源于1996年,它是在国家教育部、大学生体育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篮球协会的共同领导和指导下,以“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为宗旨的第一个面向社会、面向高校的大学生专项体育联赛,其主要投资方为大学生篮球协会和恒华(国际)集团.第一届比赛始于1998年,至今已经成功的举办了十三届比赛.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是以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为手段,以建立和健全“小学—中学—大学”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的系统工程.CUBA联赛已经以它“健康积极、公平公正、纯洁向上”的品牌形象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中国校园第一体育赛事,也是国内篮坛的“三大赛事”之一,每一届比赛的全国男子八强赛和女子四强赛都会被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足见其影响之深刻、发展之繁盛.作为一个以高校为主要受众的高校竞技体育联盟,CUBA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为高校和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CUBA联赛为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输送了部分人才,一部分从高校运动队走出来的运动员已经使篮球“插上了知识的翅膀”;第二,CUBA联赛逐渐成为高校的一面旗帜.很多高校以CUBA为跳板,立足高校竞技体育为自身大打“篮球牌”,很好的促进了高校自身的知名度.第三,CUBA的健康形象为高校学生树立了榜样.第四,CUBA联赛本身的模式为我国“体教结合”的探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CUBA联赛系统的竞赛结构分为基层预赛、分区赛和全国八强赛三个大的组分.基层预赛根据每个地区的高校篮球竞技水平将上一级分区赛的参赛名额分配给各个省市,由每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在每年的9—12月自行举行选拔赛,每个基层赛区的决出出线球队后,晋级全国分区赛,全国分成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个赛区进行角逐.每个基层赛区又相当于分赛区的子系统,每个基层赛区的水平在一定的意义上决定了分赛区的水平.而在这四个子系统中,为保证竞赛公平性,其分区赛的竞赛体制均采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全国八强赛(现在的全国十六强赛和全国四强赛两个阶段的前身)每年统一在5、6月份进行.这种赛制的本身对于维持CUBA联赛的各个子系统在竞赛的权利上所得到的保证是有益的,同时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的扩大联赛的参赛球队数量,充分利用基层预赛的宣传作用为CUBA联赛创造效益,对CUBA联赛的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第十三届将原有的全国八强赛改革为全国十六强赛和全国四强赛两个阶段,将有助于提高各个基层赛区和分赛区的参赛热情,进一步的促进了CUBA联赛的发展.但纵观CUBA联赛的全部十三届比赛我们可以发现,能够通过预选赛、分区赛最终进入最后全国八强赛的球队寥寥无几,对于整个联赛来讲,参赛基数大、竞赛成绩过于集中的现状是不利于CUBA联赛发展的,而究其根本,作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标志性赛事,CUBA联赛的发展不畅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不利,这也是制约CUBA联赛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一直是“举国体制”下的全国一盘棋,竞技体育的“举国性”扶持使其得到了深远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历史性的第一次获得了金牌榜的第一位.但是,“举国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的多样性,我国自1985年开始,逐渐重视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并在1987年4月由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全国51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至此,高校竞技体育作为“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的有效补充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234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逐渐步入了有序阶段.成绩虽然显著,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所涉及的项目共有26个,但多数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项目上都还是以田径和球类项目为主,其中田径最多达到了190所左右,如此多的高校重复建设相同的项目既失去创新的意义又无法真正的使这个项目在高校的层面上得到发展.而其他的项目例如手球(3所)、击剑(10所)等项目的设置高校很少,即使设置了该项目也仅仅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为目的,功利性太强,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给这个项目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阶层发展带来新的东西.
多数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漏洞,使得“高水平”不高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男子第十四届CUBA安徽省选拔赛为例,专业组的九支球队中拥有篮球高水平招生权利的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均未能获得安徽赛区的出线资格,安徽工业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甚至都未能进入四强,反观四强中的球队,获得冠军的安徽师范大学男子篮球队仅仅只是拥有运动训练招生资格的高校,获得亚军和第四名的淮北师范大学和滁州学院则都是以体育系为基底的高校,并无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资格,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不能仅仅看重数量,对于质量的把握才是建设良性的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重中之重,现阶段的高校竞技体育现状不得不说是与我国在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和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通过对4支CUBA大学生联赛老牌强队(前13届比赛中有7次以上杀入全国八强赛的球队,分别是太原理工大学13次;华侨大学12次;山东科技大学10次;武汉理工大学7次)主力队员入学前就读学校所在地研究发现,球队的招生地域过于单一.
经过调查可以看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本省队员比例都超过了50%,其中最高的为山东科技大学,其参加的全部13届比赛所有主力球员都来自山东,比例达到100%,比例最低的华侨大学达到了50.89%,这本身是由于学校的地域不同所导致的招生来源的不同,但同时,很多高校的运动队为了争夺优质生源,不惜采用把优质的各地的人才都在高中阶段选拔到本省的与当地高校有合作的中学囤积起来,使得人才的流通不畅,相信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在高校竞技体育的其他项目的发展中也比比皆是,本身选拔优秀人才对于高校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对于人才囤积的方式却对于其他有志与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自身条件和能力比较差的高校不能说不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从全部13届CUBA的全国八强赛成绩可以看出,教育部直属高校和“211”“985”院校占据了几乎全部席位,这种“重点高校”成绩优于“普通高校”的情况反应出“重点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的优势,换言之,“普通高校”已经无法与其在一起公平竞争,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才能使所有高校在统一起跑线上发展高校竞技体育,高校竞技体育是否只是“重点高校”的竞技体育.很多地方院校在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既想搞好竞技体育却有看不到任何希望,如此一来,既打击了地方高校的积极性又无法使得高校竞技体育真正的回归大多数高校.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高校大学生体育联盟NCAA的分层竞赛方式,将我们的高校竞技体育竞赛进行分层,使得我们的地方高校能有机会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承认,这样不仅保护了地方高校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的把高校竞技体育变成每个高校都能敢于“尝试”的事物.
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都是制约着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些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入高校运动队以后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的水平限制,基本上无法适应高校的学习,在一段时间以后对大学失去了兴趣,在学习的态度和效果上大打折扣,从而导致了与我们国家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出发点——培养高素质运动人才的的设想背道而驰.其次,很多学生运动员借助“高水平”为跳板,从而进入优秀的高校,但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后把训练当作了“负担”有甚者借口伤病退出了运动队.而由于我国对于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的管理不是很系统,导致很多高校对于此种情况束手无策.在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中的许多高校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多数高校采取依旧是“预科制”,但预科制真的就能帮助解决高校竞技体育中的学训矛盾吗?近些年来,很多高水平的运动队从根源抓起,逐渐兴起的有“2+3”学制、学分奖励制、统一编班制,这些制度的推出为解决学训矛盾提供了很好的模版,也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有意的尝试.但由于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每一个高校的自身条件不同,所以对于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还需因人而异,在探索中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作为高校竞技体育的一面旗帜,其本身的发展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CUBA大学生联赛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中的不仅仅是CUBA的问题,也是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从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始,国家已经把大运会的组队权利从国家体育总局回归到了国家教育部,势必会使高校竞技体育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于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关注程度,真正是其作为竞技体育的一个有效补充,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增加高校间的竞技体育的交流机会,增加竞赛次数,加大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的投入,真正的使高校竞技的发展步入正轨,打破传统的三级训练和选材模式,加大从高校运动队选材的力度,提高高校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加大运动员的文化程度,也是本着对运动员负责的态度,不要在出现下了运动场什么都干不了的情况,高校本身对于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应该严格按照规定选材,社会和政府部门也应给与大力的支持和监督,真正的做到“透明”“公开”,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潘绍伟.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体育出版社,2009.
〔2〕杨爱茜.CBA竞争性平衡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周勇,荔,玲玲.CUBA联赛谈学校篮球运动的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
〔4〕孙辉,杭兰平.普通高校篮球队建设的现状与CUBA 联赛的发展[J].四川体育科技,2002(3).
〔5〕李元伟.篮坛风云路[M].北京:中国书店,2010.
〔6〕郭科明.搞笑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7〕蒋玲,刘忠庆,陈竖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2).
〔8〕赵一平,孙庆祝.对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政策的审视[J].体育学刊,2009(02).
〔9〕杨亚玲,王江.CUBA联赛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发展对策及[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5(06).
〔10〕孙世明,孙荣辉.CUBA联赛与高校篮球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11〕何斌.职业篮球的竞争平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12〕李正贤,邱海枝,张霞妃.影响 CUBA 联赛参赛队培养的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
〔13〕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4〕孟繁斌,郎健.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4(3).
〔15〕赵一平,赵先卿,马力.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其基本特征[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