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

2013-04-02 03:15王华兵蒋强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理论课

王华兵,蒋强军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思政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1100)

1 “大思政”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简称“05”方案),对思政理论课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加了动力、明确了方向.在政策的指引下,各高职院校掀起了思政课改革的浪潮.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和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出了“大思政”的理念.所谓的“大思政”,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第二课堂为分渠道,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把教育的范围由各自任教的班级向各系学生社团延伸.[1]“大思政”的根本要求就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概念,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增加思政研究厚度,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人文教育大系统.

因而,构建“大思政”教育观务必要分析思政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围绕着创新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体制、机制的主题目标,对思政理论课的施教主体、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各方面开展探索和研究,以期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为培养德艺双馨的合格毕业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2 高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高职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其和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性质、教育层次、教育类型和生源结构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更注重的是学生技能的提高,与专业课相比,思政理论课教学往往成为边缘地带.高职教育中,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大部分学院领导口头上亦非常重视思政课,但由于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上强调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环境的建设和政治素质的培养.很多人认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优劣的主要标准就是示范专业的建设、技能大赛的成绩和就业率的多少等,他们认为这些都得靠专业课教学的支撑,思政课教学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思政课教学难以引起学院领导和教师真正的重视.另一方面,高职生在校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年半时间,学生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参加各种证书考试,这些往往是学生找工作的显性因素,而思政课学习获得的被学生认为是隐性因素,与找一个好工作关系不大,故而思政课往往也是学生忽略的课程.

2.2 思政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构筑“大思政”教育平台

搭建“大思政”教育平台,应围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平台,努力在完善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上下功夫.思政课应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里,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主体,主要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政策》等课程.此外还有一支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宣传部门、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甚至专业课教师.但不少高职院校在“大思政”教育平台的搭建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二者之间沟通较少,有的院校不要说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其他思政工作者沟通,甚至他们相互之间都不认识.其次,大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他们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面对一群和自己年龄差别不大的学生,往往手足无措.由于不能联系实际,他们往往有理说不清,对学生的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加之选班干、评优和助学金等处理不当,导致学生的反感,在学生中失去威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往往大打折扣.再次,负责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很少参与学生的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其不在学生工作的前沿,不了解学生的教育管理实际,平时仅上课和学生才有接触.他们不认识学生,不了解学生,不参加学生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部分教师还认为自己仅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自己关系不大.这种各自为阵,导致思政队伍力量的削弱,难以有效发挥整体合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3 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差,对学生难以产生吸引力

首先,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急增;另一方面,由于对高职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害怕人员过剩,在每年进人时,高职院校会尽量压缩专职思政课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不过3-4人.然而,国家对思政理论课开设的科目和课时又有硬性规定,因而很多院校采用大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变弱,师生互动难以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由于观念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不少思政课教师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在学校从事思政课教学没有前途,看到专业课教师在科研、技能大赛、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自己除了教学任务繁重以外,别的一无所有.因而对思政课教学失去兴趣,他们没有热情去花费时间、精力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教法、关注学生的成长.不少思政课教师采用应付的方式,沿袭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黑格尔说过,科学的方法“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2]思政理论课教学不同于自然科学,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人文学科主要不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是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从而培养学生一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吻合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素养.[3]思政课教学更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主流社会意识.教师采用多姿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则课堂教学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由于经费的紧张,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设备上投入较少,甚至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的基本工具就是粉笔和黑板;教师外出培训机会也较少,他们知识陈旧,形式单一,不能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取、分析、贮存、处理思想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当今,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每一个人获取信息更快捷、便利.思政课教师若不能站在制高点上去获取最新的信息,然后分析解决,必然滞后社会的发展,自然赢不了学生的信任.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已任的,企业不仅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关注其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教师整天忙于教学,自己较少参与企业和社会实践,很难把思政理论课内容的知识体系与社会职业素质要求相结合.讲授课程的内容必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课堂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 完善思政课教学的对策

3.1 搭建“大思政”平台,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思政教学合力

大思政平台的搭建,就是协调各方力量,围绕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树立“大思政”理念能更好地、全面地协调安排学校各级部门,各方面力量的育人职能,统筹兼顾,为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奠定现实的基础.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此成立了思政研究会,院党委书记任会长,院长等任副会长,各系书记及思政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德育教研室主任任理事,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为会员的大思政教育格局.研究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思政课教学,提交论文并进行思政工作交流,这种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是建立“大思政”育人体系运行的基石,解决了思想政治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现象.通过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从事思政工作的管理人员得到了很好的沟通,使得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实践教育相对独立,难以渗透、融合,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教育全过程的弊端,从体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新格局.

3.2 构建专兼结合的“大思政”教学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思政专职教师队伍的缺乏,在各高职院校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外聘教师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为此,我们应该转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思政理论课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因而,思政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明显不同,思政理论课教学是一种价值的灌输,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其更应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才能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因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高职思政课教师未必一定需要具有高深的理论,但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思政工作者如系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宣传部门甚至一些社会工作者,他们也许在理论水平上不能和思政理论课专业教师相比,但他们长期工作在学生前沿,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更深刻的了解,聘请他们加入思政理论课教学队伍,将有利于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思政课专职教师亦需要适当担任兼职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提升其把握学生实际的实践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邀请社会名流,先进人物等开展专题讲座,聘请他们作为客座思政课讲师.这种专兼结合、专业化与职业化结合高素质的高职“大思政”教师队伍,必然有益于思政课教学效果.

3.3 深入思政理论课改革,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高职“大思政”课程体系可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部分.第一课堂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课堂,即中央统一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政策》三门课程.高职学校培养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因而,可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特色,对思政理论课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若干个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模块,实行模块化教学.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分为适应大学生活、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等四个模块进行教学.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也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和主渠道.[5]涵盖了教师主导下开展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节日庆典等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知识和学生党团员教育活动、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等,这些作为选修课可统一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全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和思政工作者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实现内化,提升其综合素质,促使其价值观和思想品德的形成.然而,要实现这种格局,需要整体组织,统筹各种教学资源,在“大思政”领导机构的领导下,以思政理论课教学部为牵头单位,包括院领导、系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团委、专职思政课教师等共同参与下的活动.“第二课堂”要有整体设计、有内容安排、有成绩评定、有时间保证,实现常规化运作,以保证其实际教学、育人效果.

“大思政”课程体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本位的回归,着力于构建“大思政”教育的育人框架和培育现代大教学观,探索和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融德、能、体的教育于操行、实践和锻炼之中,把大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和养成教育活动统一纳入“大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服务于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1〕胡国胜,万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树立“大思政”理念[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4):5-17.

〔2〕[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7.

〔3〕冯石岗,贾建梅,薄建国.把握人文学科特质,提高思政课实效性[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26.

〔4〕罗南石,熊申英.高校“大思政”教学运行机制探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5):735-736.

〔5〕张斌,高校思想政治课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3):184-186.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理论课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