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3-04-02 01:33谷凤美
滁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锻炼体育

张 健, 谷凤美

近年来不断有高校教师出现心理问题、英年早衰乃至英年早逝的报道,若深究其原因,恐怕压力过大和体力活动不足是造成这些可怕后果的重要原因。当下造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压力”,这源于学术评估,并受社会环境、个人工作及家庭生活条件的影响。在高校方面表现在人员聘用模式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模式的过渡、市场竞争机制被引入高校取代了传统的计划体制、教师绩效、薪酬、科研机制的引入等,使教师陷入了科研压力、经济压力和教学压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排解不良心绪、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体育锻炼在滁州学院教师人群中是否发挥了它本应该发挥的作用呢?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试图了解滁州学院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献计献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滁州学院在岗在职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涉及身体部分形态指标、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状况及影响因素,其中将年龄处于40-59周岁的教师作为中老年教师人群。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有关体育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20余部,收集关于大众体育、体育参与、心理压力、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方面的文章100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所研究的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共向滁州学院教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回收率88.33%,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89.8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均符合本研究的要求。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为男性145人、女性120人,分占调查人数的54.72%和45.28%;从年龄阶段来看,30岁以下的人数为28人,占调查人数的10.57%,30-50岁的人数为204人,占调查人数的76.98%,50-60岁的人数为32人,占调查人数的12.08%;从职称结构上看,其中助教47人,占调查人数的17.73%,讲师90人,占调查人数的33.96%,副教授80人,占调查人数30.19%,教授32人,占调查人数的12%。

1.2.3 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

1.2.4 专家访谈法

对5名专家进行访谈制定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问卷。

1.2.5 综合分析法

对获得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全面描述并分析滁州学院教师人群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指出,现代健康观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体质健壮,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但在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更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且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六高一低”的现象,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负荷、高体重和免疫功能低下。在本次调查中,仅有32.69%的教师表示身体状况良好,基本没有任何疾病,工作生活中基本没有疲劳感、精力充沛;其余67.31%的受访教师都表示身体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中,且伴有亚健康状态“六高一低”现象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年龄处于40-59岁的中老年教师人群中,有18.79%的受访教师表示身体状况良好、精力充沛,工作生活中基本没有疲劳感;9.31%的受访教师表示自身身体状况很差,工作生活中常感到身心疲惫,各种慢性病较多,且以颈椎病、咽喉炎和三高为主,大多数情况下需依赖药物治疗来维持生活和工作。与此同时,在应用体质指数BMI=Kg/m2研究身体成分与与体质关系时发现,此年龄阶段的教师身体超重现象较为严重,其中男性教师超重率为73%,女性教师为62%,这为健康带来了极大潜在威胁。

从以上的数据可见,滁州学院教师整体健康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其中,中老年教师比中青年教师健康状况要差,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中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各项生理机能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项生理机能退化的速度会逐渐加快,同时免疫机能逐渐降低,这些正常的生理变化使得中老年教师自我感觉身体状况不如从前;其次,此年龄阶段的教师多处在副教授职称及教授职称,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时又是科研工作的带头人,甚至有部分教师还担任行政或领导工作,工作任务繁重且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工作之外还要更多的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再次,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之外,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时间。

2.2 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动机是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意愿,是对一件事物持有长久兴趣和坚持发展的关键所在。动机是否强烈、意愿是否明确是教师能否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根本所在。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3.15%的受访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有重要意义,并且认为自己应该在工作学习之余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对体育的基本功能有清醒的认识,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目的明确;69.25%的受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认为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和丰富生活,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在逐渐的彰显;40.55%的受访教师认为体育活动有排解不良心绪。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

由以上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在对体育的功能认可方面,按照由多到少的顺序依次是体育的健身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社会交往发展个性的功能。可见,作为具有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高校教师对体育运动的功能和作用有着正确的认识,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主观条件。

2.3 教师中体育人口比例偏低

我国的学者把亲自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且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次不少于3次,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30分钟,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参与者称为体育人口。依照上述标准,本次调查统计符合体育人口条件的人数仅占所有受访人数的20.33%,不仅低于我国平均体育人口比列数37%(2007年2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表结果,即目前我国体育人口已达人口总数的37%),而且还明显低于34.3%的全国科教文人员体育人口值(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12月6日公布的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科教文人员中的体育人口比列由1996年的12.6%增加到2000年的34.3%)。

由此可见,尽管高校教师对于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并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明确,然而受到种种条件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际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的人并不多,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来改变现状,以提高教师的健康平。

2.4 教师参与体育项目与组织形式

在对受访者参与体育项目的统计中发现,慢跑、散步或爬山排在首位,其后依次为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交谊舞、去专门的健身会所等,慢跑、散步或爬山成为最受教师欢迎的体育活动形式,这首先是因为这种活动方式不需要太高的运动技术且较少受到场地和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活动方式简单随意、可操作性强;其次,我校北校区坐落于琅琊山脚下,且教师家属楼又在北校区内部,这样教师就具备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为教师散步或爬山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在对受访者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的统计中发现,个人锻炼和与家人一起锻炼成为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以个人锻炼为主要形式的占受访者的55.67%,与家人或朋友一起锻炼的占47.78%,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学院教师牵头组织的教工足球俱乐部和羽毛球俱乐部开展的有声有色,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周三和周末,其中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QQ群)发布群消息来对球员进行组织、训练和比赛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学校和各个院系组织的体育活动相对较少,并且多数是以竞技性的集体项目为主,各院系首先要选拔队员,进而组成一个队伍进行训练才能参加比赛,这对于普通教师或年龄偏大的教师而言,基本上被剥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而只能当观众了。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的工作时间比较特殊,除上课、会议外,其他备课和科研时间多在家中,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多,安排锻炼的时间和项目比较随意,因此客观条件决定了选择个人锻炼或和家人一起锻炼的教师占有很大比列,成为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同时这也说明教师参与体育活动以自我为主,突出兴趣和爱好,以就近或方便为原则来选择体育项目的特点。

2.5 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与强度

在对受访者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统计中,每周进行3次及以上的教师占21.85%,这说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教师并不多;有43.35%的受访教师每周进行1-2次体育锻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多数教师不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有27%的受访者由于体育锻炼知识的缺乏和场地、时间的因素而很少参与体育锻炼。

在关于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的统计中发现,51%的教师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这说明教师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时间较短,有20%的教师表示每次锻炼时间在60分钟左右,其主要方式为晚饭后的散步。

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每次运动的时间和强度是决定运动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运动能否起到健身效果的关键。体育锻炼中常用有效运动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有效运动心率即为60%-8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低于此心率范围的下限,体育锻炼起不到应有的健身效果,若高于此心率范围的上限则运动锻炼存在一定得风险性。而在对受访教师关于体育锻炼强度的统计中,73%的受访者认为运动中以自己感觉适度为宜,那么这样看来,大多数的体育锻炼的参与者的运动强度以中等或中等偏下强度,即处于有效运动心率的下段或低于有效运动心率的下限。

2.6 影响教师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影响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第一是客观因素、第二是主观因素。根据对受访者关于影响体育锻炼因素的统计发现,客观因素排在前列的依次是:工作繁忙、受场地条件限制、缺乏正确的健身知识、无人组织和没有同伴;主观因素排在前列的依次是:缺乏兴趣、不愿动、没有明确的目的、身体不适宜运动。

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中工作繁忙、受场地条件限制、缺乏正确的健身知识分占受访者人数的60.67%、40.25%、30.50%。其原因首先可以归结为高校对教师的工作要求严格,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为职称评定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余时间更多的是从事各种科研工作,另外各种家庭事务、老人及子女的照顾也会占用较多的精力,因此疲劳之余也就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去从事锻炼了。其次,高校的各种体育设施主要为在校大学生的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服务的,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体育场地的主角,特别是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更是人满为患,如果没有固定的场地和一定人员的组织,教师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场地来从事锻炼,这在无形中也打击了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再次,缺乏正确的健身知识所致,如有的教师认为运动量越大健身效果才越明显,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身体超重就要减肥,多出汗可以减肥等;一种比较普遍的的观点认为体力劳动或家务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据有关研究证实,体力活动水平和体质健康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即体力活动量的增加可以使参与者的体质水平得到相应改善,但同时发现即使体力活动充足的参与者的身体状况得分也仅在及格水平,由此可见,体力劳动对改善体质状况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能代替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所产生的效果。

正是由于这些不正确的观点影响了教师从事体育锻炼的效果。分析影响教师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的原因是,多数教师对体育的功能了解不全面,愿意参加运动,但主观能动性差,惰性重、又无人督促造成体育锻炼不能长期坚持的局面,最终难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高校教师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体育人口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67.31%的教师自诉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40-59岁的中老年教师的自诉健康状况比中青年教师要差,表现为三高人群明显偏多、职业病更为明显、身体超重现象普遍且男性超重率明显高于女性的特点。

(2)在教师从事体育活动的特征来看,教师参加体育动机强烈、目的明确;但是受到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每周参与锻炼的次数偏少,且每次锻炼时间较短、强度偏低,远达不到健身所需的运动量的要求,健身效果不明显;教师参与的锻炼项目相对集中,以散步或慢跑为主;教师以个人锻炼或与家人一起锻炼是其主要的组织形式。

3.2 建议

(1)首先,教师的健康状况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的重视,以防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其次,加强向有关教师关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宣传,积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运动理念;再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教师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顺利持久的开展是防止教师教师健康状况恶化的关键。

(2)采取健全、人性化的措施使教师能够积极、连续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形成良好的习惯。这可由学校的有关部门牵头,根据教师的运动兴趣与锻炼习惯,以项目为纽带把教师组织起来成立相应的体育社团或协会,并配以专业的人员就体育知识与专项技术提供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体组织训练或比赛。当下在某些高校针对教师开设体育课,如太极拳、五禽戏、华尔兹等项目。以增强教师的健康水平受到了校方与教师的一致好评,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

[参 考 文 献]

[1] 鲍 威,王佳颖.象牙塔里的压力[J].北京大学教学评论,2012,(10).

[2] 邓 雷.南京市中老年社区居民体质状况评价及与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

[3] 张虎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9(1).

[4] 刘志成,孙 佳.论转型时期高校教师社会压力及其应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

[5] 魏胜敏.传统导引养生对中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体育锻炼体育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