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丽,单东海,郭 翠,方 圆 (陕西省安康市人民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胫骨骨折患者年龄越来越趋年轻化,现阶段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在具体治疗时选择不同的麻醉药物效果差异非常大,甚至对于伴有重要脏器功能改变的患者,则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2-3]。笔者具体探讨了腰-硬联合麻醉在胫骨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40例,入选标准:经放射学诊断明确为GardneⅢ~Ⅳ型胫骨骨折;ASAⅠ~Ⅱ级;无严重并发症;患者知情同意。男22例,女18例,最小30岁,最大75岁,平均(56.82±5.36)岁;体重45~80 kg,平均(62.34±4.16)kg; garden分类:Ⅲ型27例,Ⅳ型13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进行置换,麻醉选择腰-硬联合麻醉,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接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采用一次性腰硬联合包,经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然后注入0.5%罗哌卡因1.5~2.5 m l,常规开放式面罩吸氧,5 min后取侧卧位进行手术操作。
1.3 观察指标:①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并记录本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20 min、麻醉结束时的收缩压(SBP)、心率(H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②应激反应指标:观察学术后24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不同时间点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流动力学变化:经过观察,本组患者在各监测点的SBP与 HR变化都无明显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s,n=40)
表1 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s,n=40)
组别 麻醉前 麻醉后5 min麻醉后20 min 麻醉结束SBP(mm Hg)136.5±10.9 119.6±6.9 126.5±7.2 119.5±5.9 HR(次/min)84.6±9.3 87.9±14.5 85.8±15.9 84.6±10.5
2.2 应激反应情况:经过观察,本组患者术后24 h发生恶心呕吐6例,发生率为15.0%,对症处理后好转。
胫骨骨折发生由两个因素造成:内因骨强度的下降,多由于骨质疏松。加之胫骨上区滋养血管孔密布,均可使胫骨生物力学结构削弱,胫骨变脆弱。另外因一些髋周围肌群退变,反应迟钝,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加之髋部受到的应力较大,局部应力复杂多变,为此在外力下都可以发生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减轻或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因此,原则上对于只要有髋关节破坏的征象,伴有中到重度持续性疼痛和功能障碍,而且通过其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都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指征。
本组手术过程中因很多患者对麻醉药的耐受性差,要注意用药量,掌握麻醉深度,严密监测术中血压、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情况。而腰-硬联合麻醉正好汲取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部麻醉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缺点,麻醉效果好,同时手术基本上在2 h内完成,一般不需要追加局部麻药即可完成手术。同时腰-硬联合麻醉阻滞肌松效果令人满意,患者苏醒快,这都有助于改善术后的呼吸功能,有利于血流动力学平稳波动[4]。患者在各监测点的SBP与HR变化都无明显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恶心呕吐6例,发生率为15.0%,对症处理后好转。
总之,腰-硬联合麻醉在胫骨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技术日益成熟,安全性好,势必有更多的患者受益。
[1] 孔令英,刘瑞波,白 音.中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2012,15(6):332.
[2] 耿志宇,许 幸.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量效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24(2):260.
[3] 胡思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26.
[4] 曹灵敏,李胜德,马桂芬,等.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0(1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