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陕西 汉中 723000)
目前的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通过对细胞核内的DNA含量或染色体倍数进行测定来判断细胞的生理状态和病理改变。据临床报道显示[1],细胞DNA含量增高或处于增值期的细胞数目增多,均是机体恶化病变的重要生物学指征,而其中的染色体倍体异常是癌症的发生、发展的早期事件[2]。笔者探讨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在超早期宫颈癌筛查中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进行宫颈癌普查的673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小23岁,最大47岁,平均(36.8±2.1)岁。
1.2 方法:先有妇科医师用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后用刷头的中央端深入宫颈管内,周边区刷丝放置在宫颈黏膜面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3~5圈后取出宫颈刷,将其刷头浸泡在细胞保存液内。然后检查常规的液基薄层及染色,将标本收集振荡1 h后以800 r/min速度离心5 min,弃除上液后清洗5 min,共2次。运用分散液悬浮法进行沉淀,再分别选择合适的细胞悬液制成标本2张,1张采用的是常规的细胞学诊断。按照Bethesda系统分成5个级别:①正常;②ASC-US;③LSIL;④HSIL或CIS;⑤鳞状细胞癌。另外1张则采用细胞DNA倍体定量系统进行扫描,(+)的标准为出现≥3个细胞,DNA指数(DI)﹥2.5的异倍体细胞,或者是≥10%的细胞数,处于1.25~2.5之间;(-)为无倍体细胞,而(±)则为1~2个的细胞,DI﹥2.5的异体细胞,或者是≥5%但<10%的细胞数,细胞数和DI在1.25~2.5之间。若出现异常情况则在4~6个月后复查,若临床症状阴性者则进行醋酸白试验进行多点取活检,对所有的病例进行双盲诊断,病理诊断分成正常、宫颈炎、CINⅠ级、CINⅡ级、CINⅢ级(或是原位癌)和浸润癌。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比较:673例患者中共取出标本673例,在常规的细胞学检查中阴性636例(94.5%),而LSIL以上者26例(3.9%),ASC-US为11例(1.6%)。而采用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则阴性为596例(88.6%),≥3个细胞的DI为37例(5.5%),﹤3个细胞的DI为30例(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检出情况与组织活检结果比较: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阳性37例,常规细胞学检查阳性26例,加之醋酸白试验异常等共有69例进行了活检,若以CINⅡ级以上病变作为需要处理癌前病变的标准,在17例DNA倍体分析中,有13例活检,3例4~6个月复查,仅1例漏诊,而在常规细胞检查中,有7例进行活检,5例建议复查,5例漏诊,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检出情况与组织活检结果比较(例)
细胞DNA倍体定量有效地结合了显微镜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能快速地对细胞核的结构和DNA的含量进行分析,能直观地测量每个细胞,对癌前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有一个良好的评估,有助于癌变的早期诊断,同时细胞的图像会永久保留。自动化检测,避免了人为因素,能客观、准确、快速地诊断,避免了人为的疏漏、经验不足,仅从单一的细胞改变来诊断的缺陷。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结合相关的临床报道看,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在发现病变的程度和指导活检上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细胞学检查,漏诊率低,仅5.9%,相比于常规细胞学的29.4%而言,能较早发现宫颈癌的病变情况。但是由于本研究没有被研究人群的每种类型病例的真正数据作为参考标准,故在敏感性和真实特异性上未进行研究,这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1] 余秀荣,刘 勇,王 旭,等.细胞DNA倍体定量分析技术在宫颈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18(4):289.
[2] 焦红丽,冶亚平,张佳立,等.DNA倍体分析联合HR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4):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