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刚,韦 阁,林龙宝,莫海龙 (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广西 柳州 545002)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引发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暴力[1],损伤后,其中70%以上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神经性损伤,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临床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使骨折复位、减压、固定、融合,恢复颈椎序列,保护脊髓,减轻或防止其产生继发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进行治疗。我院于2011年6月~2012年6月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了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现将其临床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的4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27~61岁,平均为(37.18±3.0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5~24 h,平均(12.26±2.25 h);受伤原因,高楼坠落12例,车祸22例,重物砸伤6例,挤压伤2例。入院后立即均行X线片和MRI检查,颈椎爆裂性骨折合并椎体前脱位31例,椎体爆裂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交锁及椎板骨折塌陷11例;损伤节段为C4/5 10例,C5/6 19例,C6/7 1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将其按入院随机号分为两组,每组各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后根据自身情况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并给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影像学结果,经颈前正中行横切口入路,依次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给予脊髓减压、植骨融合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采用侧卧位,经颈前正中行纵切口入路,依次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行骨折复位,等复位完成后,转换成仰卧位,行前路手术(与对照组相同)进行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预防感染;同时配以脱水剂和神经营养药物,佩戴颈托制动保护,术后24~48 h拔除引流,2周后可在颈托保护下锻炼坐站活动,3个月后,经影像学复查治愈效果良好者可去颈托练习颈椎活动和椎肌肉力量。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采用JOA脊髓功能17分评定方法。术后改善率采用平林法Hirabayashi公式:术后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分析: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分析
2.2 两组患者JOA脊髓功能比较分析:观察组术后JOA评分为(13.36±3.51)分,术后改善率为63.92%;对照组术后JOA评分为(9.24±1.32)分,术后改善率为33.61%;两组JOA评分和术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损伤之一,多常会伴有脊髓损伤,致使脊柱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患者感觉、运动神经功能失常[3]。目前,临床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主要目标是使脊柱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得以恢复,避免其继发损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术后JOA评分及术后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且术中出血量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说明前后路联合手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压充分彻底,植骨融合成骨性愈合速度快。但其操作难于掌握,手术暴露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因而,临床要根据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手术者的水平及经验进行合理选择。但只要手术适应证符合手术标准,前后路联合手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复位、保护脊髓及术后骨性融合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张建乔,金才益,曾忠友,等.下颈椎Ⅲ~Ⅳ度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1):43.
[2] 何 仿,田纪伟,林 昊,等.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式的初步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0):1524.
[3] 朱庄臣,倪 斌,卢旭华,等.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0例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12):905.
[4] 陈子华,徐 俊,徐国香.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8):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