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3-04-01 19:15赵玉兰林建兵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工学顶岗思政课

赵玉兰,林建兵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四川 广元 628017)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发挥着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学生走进企业、车间的生产第一线学习和工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成了从学校到企业的对接,而顶岗实习是这一对接的重要手段。工学结合加强了校企双方共同办学,在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方面相互合作,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又有利于学校的科技研发。

1 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挑战

工学结合就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做合一,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是利用学校和企业2种不同环境和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采用校内教学和校外工作相结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在校期间会在不同阶段到企业去带薪工作。学生既要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还要遵守学校的规定,接受学校的考核,获得学分,才能顺利毕业。高职院校积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深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行学院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职业的新型培养模式。这一新型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高职“思政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1 高职“思政课”教育与工学结合模式脱节

工学结合模式使学校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设定,把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师生定位发生变化。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学校引进企业一线员工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全程参与各个教学环节,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学校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订单式培养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学生毕业就上岗,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高职“思政课”教学仍然以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为主,坚持以教室为主体,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个投影仪为中心,跟不上工学结合的步伐,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室与工厂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表现在顶岗实习中学生不能及时转变角色,快速融入企业。

在顶岗实习中,一方面,学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常认为顶岗实习是学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而将学生提前推向社会,学不到什么东西,本身带有不满情绪,容易忽略自己在顶岗实习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对自身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当面对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的现实工作环境时,片面追求实习报酬,从而对自己从事的基层操作性工作不满意,出现抵触情绪,甚至消极怠工。第三,不能正确认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学生普遍认为实习岗位将会是以后工作的定位,因此,当被安排的岗位达不到心理预期时,便无法认真投入,责任意识差,心理浮躁,顶岗实习的离职率较高,导致顶岗实习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也不能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岗位中,达不到学校与企业共同的需求。

1.2 高职“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矛盾

高职“思政课”教学大多采用正面灌输式教学,没有结合企业与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结合企业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法律素养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调整,这就出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过于理想化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长期的学校理论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社会好的方面,对社会缺乏全方位了解,从单纯的校园环境进入到复杂的企业环境时,社会不适应感增强。

顶岗实习是学生完全进入社会的体验式学习模式,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思想政治方面的导师。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工作环境中,在师傅的指导下,以准员工的标准进入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严格,违纪、违规都会受到经济处罚,加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领导与员工的关系、同事关系等都有别于在校的师生关系,这些都让学生在短期内难以适应,心理上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失落、浮躁等。此外,学生在进入企业前,企业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岗位分配。岗位差异导致工作难易、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的巨大差异,都让学生难以适应,存在不公平感,对社会缺乏信任。部分学生甚至颠覆了以往构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3 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的职业需求存在差距

高职“思政课”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学习、社会适应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与岗位素质要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历、社会阅历、专业功底等方面参差不齐,又缺乏企业学习和实践的行业经验,对学生专业和企业的了解有限;加之“思政课”大多以大班教学为主,教师授课班级专业众多,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没有过多精力对学生专业和相关行业企业深入了解,因此授课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普适性不足,也不能体现不同行业企业在职业素养上的特色。例如,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普遍存在沟通协调能力不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在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懂如何与人分享成功,如何与人合作。而且从小衣食无忧,吃苦耐劳精神差,缺乏独立意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面对年龄差距大、性格各异、素质层次不同的同事和上司,不懂得如何与人共事,又不能及时与同事、领导沟通,思想波动大,做事情绪化,又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放任问题发生。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差。

2 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职场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企业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实利益。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5个内涵。“思政课”应该立足于现有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3门课程,根据企业和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在广泛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在教学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规范的理论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引导,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例如:在1年级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目标;在2年级进行素质拓展和职业技能提升;在3年级开展求职能力培训和鼓励创新的职业导向规划,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兴趣、专业素养和生存、发展技能,全方位地加强学生职业导向教育。

2)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讲授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案例,或者请高年级实习生交流职业道德经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责任心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3)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纳入“思政课”考核体系中。“思政课”要重视对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查。通过辅导员、任课老师、同学,在实践实习活动、社会活动中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诚实守信、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道德素质。评分占平时成绩的1/3,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评价。在顶岗实习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包括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团队合作意识、爱岗敬业精神等内容。对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同学可以由校企双方共同奖励,并作为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优秀实习生评选的依据;对实习中违背职业道德的学生可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予以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

2.2 融入企业文化,增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凝聚形成的为企业员工所共同认可的价值倾向、经营理念和共同追求,是企业精神的核心。学生在进入顶岗实习后发现高职“思政课”教学过于理想化,理论性过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缺乏了解和已养成的多元文化学习习惯,严重地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可将企业文化纳入高职“思政课”内容,与高职3门“思政课”对接。例如:在“基础”课中,可将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整合,用企业文化的内涵丰富职业道德的内容;在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时,可从法律环境分析企业的形成、发展,拓展企业文化的外延。在“概论”课中,将企业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结合,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感召力,把构建和谐企业做为目标,这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生活,尽快解决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此外,利用“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给学生专题讲授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用人标准、企业人才观等内容。让企业优秀员工进入思想政治课课堂,讲授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发展史、企业成功人士的经历。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让学生从内心认可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适应企业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

2.3 加强校企合作,跟踪顶岗实习

学生在离开学校进入顶岗实习企业后,由于学校财力和人力的不足,不可能在每个顶岗实习企业派驻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全程指导,大部分采用网上平台或者电话的方式跟踪顶岗实习学生。因不能及时深入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企业给学生指派的师傅又偏重专业技能的指导,忽视学生的个体感受,这就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真空地带。所以,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专业导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为主,吸纳企业员工和优秀毕业生参与。

1)建立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解决顶岗实习中的各种问题。实习企业除了给每个学生指派一个师傅,指导学生专业外,还要遴选思想品德高尚的技术能手担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导师,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要相互沟通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2)让高职“思政课”教师加入学校导师的队伍。一方面,通过网络、QQ群、电话、飞信和学校搭建的沟通平台定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解,对学生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思政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去考察、学习,了解行业实际情况,收集顶岗实习中学生的典型案例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丰富教学素材,让理论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增强教学实效性。

3 结语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又提高了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研究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既适应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中的作用。

[1]王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4-5.

[2]马跃龙,杜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32-133.

[3]梁建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思想政治课对话[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81-82.

[4]吴婉玲.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思政工作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5.

[5]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5):118-119.

[6]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5-37.

猜你喜欢
工学顶岗思政课
盐工学人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工学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