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人民服务”的新思考

2013-04-01 10:24覃武云陈成志焦春红
创新 2013年5期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宗旨服务

覃武云 陈成志 焦春红

党的十八大强调,“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党能否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党能否担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看党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自觉性、坚定性、实效性,必须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必然性以及如何践行宗旨等有正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对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重要意义。“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剥削阶级社会道德的显著标志。从一般意义上说,“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从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任务为目标追求,通过制定、实施符合人民愿望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发动、依靠和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造福人民的实践过程。

广义的“为人民服务”是指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创造或通过合法经营,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提供需要的合格或优质的物质、精神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实践过程。

新时期,正确把握“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内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理解“人民”的内涵

人民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的内容有所不同。例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是指“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的内涵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内涵的扩大,使为人民服务思想中服务的客体更具有广泛性。

(二)正确理解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和客体

一般来说,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共产党人,服务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然而,对主、客体的理解不能绝对化、片面化,更不能把主、客体对立起来。其实,共产党人也是人民中的一分子。另外,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无论是否是党员,作为共和国公民都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从某种意义来说,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之间,人民群众的不同阶层或群体之间,是互为主客体的。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党更强调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的主体性。

(三)为人民服务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命题,并没有否定正当、合法的个人利益。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统一就包括对个人利益的兼顾。在实践中,共产党人要把坚持党的宗旨和实现正当、合法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不能把追逐个人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在为人民作贡献中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

(四)为人民服务必须深入群众、关心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2]

(五)为人民服务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去实现他们自身的利益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3]而人民群众对自己利益的认识,人民力量的团结,又离不开党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要避免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包办代替的做法,又要防止崇拜群众自发性的错误观点。

(六)为人民服务必须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造福人民上下工夫

新时期,能否真正坚持“科学发展、造福人民”是检验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试金石。一切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言行,一切不利于实现人民共同幸福的言行,都是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的,必须坚决反对和禁止。

此外,为人民服务是一个不断创新、持续推进、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没有“终点站”。共产党人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始终不渝的根本宗旨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劳动群众不断积累和总结生产经验,改进生产技术、发明新的生产工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决定着上层建筑或早或迟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因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最终的和最深刻的力量。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历史作用,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在社会实践中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和必然选择。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由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决定的

党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先锋队”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谓的先锋队体现在组织构成上必须是由先进分子组成,这些先进分子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为实现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党的先锋队性质所要求和决定的,也是党的先锋队性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历史重任,才能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在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是因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时期,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党只有同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战胜任何困难和风险、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个人生存发展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任何人的生存都依赖于其他人的存在。人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坚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我为他人服务,他人是目的,我是手段;他人为我服务,我是目的,他人是手段。那种只要求他人、社会、人民为自己付出,而自己不愿作任何付出和贡献的行为,是极端个人主义或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必然受到人们的鄙视、厌恶和唾弃,甚至因损人利已、违法乱纪而受到法律制裁。

此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做到走和平发展道路,自觉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与各国人民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另一方面,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才能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增强世界和平力量,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三、“为人民服务过时论”之批判

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能赚钱就行了;‘为人民服务’是唱高调,已经过时了。”为人民服务真的过时了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幸福而继续奋斗,并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在,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展现给世人的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和根本宗旨。

在我国,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在国家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党和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在经济上的体现和保障。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市场经济,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追求利润,但前提条件是任何市场主体必须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必须通过向社会提供需要的合格或优质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或服务,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才有资格和权利获得应有的利润或回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既不是唱高调,也根本没有过时,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变质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外,还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市场经济在以市场为基础手段配置资源、促进竞争、提高效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趋利性、盲目性等特点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为谋取一己私利,走歪门邪道,做出坑蒙拐骗、制假贩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误国害民的勾当,这是背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结果。这从反面进一步证明,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尤为迫切。

总之,“为人民服务过时论”,在理论上是极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十分有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不能丢,而且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持之以恒地在全社会推进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建设。

四、坚持“为人民服务”贵在实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确保共产党永不变质,共和国永不变色,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笔者认为,当前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必须把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必须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必须把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与发挥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必须把实现“个人梦”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具体来说,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尤其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做到定向正确,这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前提。党的历史证明,无论主观愿望多么善良美好,只要路线方向走偏或出现错误,给人民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的损失或危害是巨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都曾陷人民解放事业于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左倾错误路线,特别是“十年动乱”给人民利益带来极大损害,教训十分深刻。由此可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沿着什么方向前进”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提出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从而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并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伟大成就。在当代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前提。

二要做到定位准确,这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关键所在。共产党如何处理党与人民的关系,如何“定位”,是能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关键。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搞官僚主义,有的与民争利、欺压群众、以权谋私,有的甚至深陷官商黑勾结泥潭,大搞权钱权色交易……这些都是在处理与人民关系中发生定位错乱的表现。共产党与人民是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关系,不是“油水”关系;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主人”,也不是什么“救世主”。另外,党要“定位准确”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1]只要共产党人常念公仆之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不乱位,各就各位、各尽其能,就会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三要推动科学发展,这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选择。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选择。践行根本宗旨,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要求,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要切实完善制度,这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反映人民意志,体现和维护人民利益,实践证明具有较大优越性。然而,有一些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例如,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分配制度、绩效管理制度、问责制度等,都有待改革和完善。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5]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自信的同时,不断改革完善制约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五要为民务实清廉,这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同时,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实干富民、实干兴邦;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坚定不移把为民务实清廉落到实处。

六要努力争当先锋,这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共产党人要争做工作中的模范、学习中的标兵、生活中的典范,要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要坚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克服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 B/OL].[2012-11-17].[2013-06-05].http://news.x 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 11665.htm.

[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猜你喜欢
为人民服务宗旨服务
牢记宗旨 永葆初心 再铸辉煌
崔适《五经释要》的思想宗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恪守为民宗旨 忠实履职尽责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新时期“中国梦”视域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