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国
(湖南城市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中国是“竹子文明”的国度。[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淀成为历史悠久的中国竹文化。地处中南地区的湖湘楚地自古就有适宜竹类资源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也有独特的湖湘地域精神文化,是竹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湖湘历史文明进程中,作为物质产品的范畴,湖湘人以竹为“器”,用竹创造出各种器物和工具,在湖湘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文化方面,湖湘人以竹为“艺”,将自己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寄托于竹,运用各种工艺技法编竹、雕竹、刻竹,创造了生活和美学结合的“竹艺”。益阳的水竹凉席和小郁竹艺、会同的竹编画、衡阳的原竹雕刻、高椅的竹雕人物造像、邵阳的宝庆竹簧雕刻等,多种竹艺术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享誉海内外。这些传统的湖湘民间竹艺术在沉淀的过程中秉承着中国人“日用即道”的艺术观,将独特的审美情趣物化在日用器物上。湖湘竹艺的形成不止是因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实用的需要,也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艺术形态和人文思想,这种特殊的造型艺术,是实用与美观、内容与形式、价值与审美的整体创造。
时值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竹资源的利用,竹材料的创新成了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如竹集成材、竹胶合板、竹地板、竹纤维、竹炭等实用竹制品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并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进入消费市场,实现了经济效益转化。但正是因为工业化的冲击,许多具有审美意义的传统竹艺术品在效率与批量的明显弱势下,逐渐隐退出我们的日用生活,与大多数传统的老手艺一样,被这个时代所遗忘。正如pvc塑料箱取代竹笥一样的“理所应当”,竹文明美丽的艺术性在一点点消失。
具有辉煌历史的湖湘传统竹艺日式渐微,各种客观原因很多,但主观上是对传统竹艺文化的继承思路单一,墨守成规,不求变化,缺乏当代艺术的嫁接和创新设计思维,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对时代发展的需求滞后,才是其自身的根本原因。在今天“设计改变生活”的多元语境下,艺术设计有责任和能力承担起传统工艺史延长脉络的修复,让传统竹艺术重新获得价值。
固守不变不是湖湘竹艺的生存之道。传统竹艺产业的发展亟待艺术创意与科技力量的拉动。而怎样借助创新设计的力量实现当代竹艺与传统竹艺的链接是最本质的问题,创新竹艺造型艺术语言,变革竹艺的制作技法,重新定位材料属性价值等,是使其在历史进程中继续发展前行的核心动因。
竹艺作为有地域人文特点的工艺形式,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颇有渊源。经典的中华传统艺术是我们学习的摹本和创新的宝库。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或设计师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并加以运用,创作出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作品。如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将中国传统民居部分符号成功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又如建筑师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校园,从建筑的造型、建筑的材料到建筑工艺,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如青砖、黑瓦、夯土、砖瓦结构和移步借景的传统建筑观融入其中。园林景观中,他选择的是竹。在每栋建筑的天井中种植一片片竹林,建筑的栏杆及外墙面也全然以竹片经纬交织而成,竹的气质与建筑互为衬映,在此呈现了海德格尔所说“诗意的栖居”,再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中庸之道的设计哲思,为此王澍先生荣获国际建筑最高奖普利策奖。
回到竹艺本身,创新首先要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保持自身的精髓与文化延续性,充分展示地域、民族、人文的特点,同时以新的艺术形式去进行设计创意,表现现代人丰富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竹艺才会有新的生命。
台湾设计师石大宇先生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他将根植于历史文脉之中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对接当代生活的艺术元素,通过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去创新竹艺造型设计,在为一家竹艺厂设计家具竹椅时,提炼了很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设计了一组竹椅作品《椅君子》《椅琴剑》,在现代结构中融入中式特色的内涵。其中《椅君子》借鉴了中国明式家具简洁、明快的特点,强调椅子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椅坐部分由竹条郁成的方圆框并列,椅坐后部分竹条方圆框向上延伸正好作为椅背结构。椅子造型从侧面看就犹如中国文字“君”字形,整体线条一气呵成,在细微处又有适宜的曲折变化,使之委婉含蓄,温文尔雅,俨然君子风范。作为实用器物,《椅君子》又注重了结构的舒适度,人坐在上面有舒适的轻弹感。优雅的竹条排列,合理表现出竹材独有的弹性特质与肌理美感,表现出人与自然、艺术与实用、传统与时尚设计的和谐统一。
湖南益阳的“小郁竹艺”,是民间传统制竹工艺,采用麻竹为骨架、毛竹为部件加工“郁”成各种器具。“郁”在湖南方言中意指“折弯”, “郁竹”是指一整套烘烤竹子折其定型的工艺流程。在明清时期“小郁竹器”就以因其工艺精、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虽说“小郁竹器”的称谓已逐渐为人淡忘,但“郁”已成为竹加工的一种普遍制法,是现代工业设计中热成型方法的一种。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人与居住”的研究课程中就用“郁竹”工艺制作产品,其中有一件全竹婴儿户外推车,推车从坚固度和耐久度上都优于塑料材料,也较之钢架材料更加轻便,造型别致美观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件有着当代理念的设计作品,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材料、中国传统的工艺,指导教授竟来自德国。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全球对东方文明关注度的日益提高,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题材,借助传统的工艺进行恰当的再创作,并延续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来,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也是与世界各民族进行艺术交流的需要。
传统竹艺多停留在用原竹制作初级生活工艺品的使用层面,手作的传统编织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人们求新,竹的材质和传统的工艺被视为低档的层次,受到现代家居用品的冲击。但在发达国家,都市人追求环保和天然,竹以原始素雅的气质与原木、纯棉、麻等原材一样被视为高级的材质。比如日本顶级设计师原研哉的自有品牌“muji无印良品”就以自然材料为主打,其竹艺品更是以其绿色环保的品质、简约自然的风格在全球保持良好的销量,竹艺用品赢得追求精致生活美学的大批消费者。
竹材绿色的品性从未改变,至关重要的是设计。竹艺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以往的传统竹艺产品造型多具象符号的借用,较少意象化的表达,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消费要求和审美情趣。
现代人要用现代人的艺术语言来阐述传统文化, 现代竹艺应在实用的基础上,更注重审美艺术性,才能扩大受众。如在竹艺家具创作中可以尝试在提取传统造型元素的同时融入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抑或增加一些意象化的现代造型,以丰富其空间变化;在造型上融入独特的设计理念使之成为有实用功能的饰品,以获得大众的审美认同。在制作工艺上,也可以调整传统的工艺形态,如湖湘竹艺编织,可以从编织造型、编织的间距、编织的方向进行变化组合,装饰上不拘泥具象的图纹装饰,改变竹艺固有的视觉感受,增强时代感,以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传统的竹艺造型设计,由于主要运用对称均衡的手法,四平八稳,中规中距,总体上显得过于陈旧沉闷,需要有所突破。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竹艺单一的中规中矩造型,在布局上从对称均衡中寻求变化,采取切割、折曲、旋转、凹入等别具新意的手法,使竹艺造型向多维空间展开,将结构性、包容性、个性化融为一体,以自由的形体表现出独立的艺术观念,以增加别样的美学意境。
“传统的文化及器物需要再设计并符合到现代的生活,才能更好的得到传承”。[2]传统竹艺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符号,将传统的造型元素与现代的语义结合,扩大竹艺产品形式与内涵的外延,才能更好的得到传承,实现新的艺术价值。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湖湘传统竹艺要从观念到制作注重借鉴与吸纳不同的艺术表现,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竹艺创作中,才能形成高附加值的竹文化产品。
西方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材料和制造工艺上质的飞跃,这对传统竹艺的取材和手工技法是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竹艺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湖湘竹艺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必须与现代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结合,才能拓展其造型设计空间。
竹材的自然特性是可自由弯曲,坚韧、弹性好,材质表面具有光滑细腻、自然秀美的肌理,但竹材直径小、壁薄中空、横向强度偏弱, 易干裂,不宜榫卯结构,还易虫蛀,因而局限了竹艺的造型和结构设计。借助科技之力,在传统的竹材加工方式和工业化结合的基础上,竹集成材产业发展起来,竹材用碳化、脱脂、热压等技术成型为集成材。不仅保留了竹材原有的纹理,弹性韵律的美学特点,还可以进行任意的锯、刨、铣、钻、接长等后期加工,从根本上改善了原始竹材的缺陷,使之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工程结构材料,达到造型形态和结构形式、使用功能完美的结合。
一种材质的多样性,有其丰富的潜能。对应自然与当代生活,竹艺可以与大漆、木材、玻璃、金属、塑料、藤材等各种材料进行综合设计,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特性,丰富竹艺的色彩及表现形式。竹艺与新工艺技术结合,将传统竹艺中的温情与现代生活的人文气息相融合,促进竹材及制作工艺的创新应用。
传统湖湘竹簧竹刻艺术是湖湘竹艺的创新发明。它打破了竹艺应用原竹加工的表现格局,通过分解、移植、组合的方式取竹簧、整簧胚成型,在其它材料上贴簧再雕刻,“创立了有别于其它竹刻的的新型竹刻艺术”,艺术价值极高,[3]对后世的竹刻艺术影响深远,为中国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竹簧雕刻艺术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产量低、生产成本高,造型单一,竹簧若经干寒,容易开裂和脱胶。随着现代审美观念的变化与环境的改变,这些问题使竹簧雕刻艺术也陷入了困境。现代竹簧艺术追古法求新变,在传统的基础上,引进高温压制、喷漆工艺等新技术。在技法表现上,尝试镂雕、浮雕、皮雕、拼嵌、烙画、着色、压烫、腐蚀、电绘等多种方法。在艺术处理上融绘画、书法、金石、版画、雕刻为一体,从而把竹雕艺术引导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既充分展示了竹材肌理、质地的神韵,又突破了固有造型规范和传统概念,造就了竹艺的丰富性。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竹艺造型的过程是民间造物艺术活动的物化过程,是材料、工艺技术和艺术审美的高度融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体现了艺术的“人文生态理念”。[4]湖湘传统竹艺作为物态化存在,它是一份难得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精神文化意义上的艺术瑰宝,又是一份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份遗产我们有责任去珍惜它、保护它、研习它,它亦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我们要广泛运用现代设计创作理念,借鉴国外立体造型多向思维,融观念变革与传承为统一,走个性化的创作之路。提高竹艺的审美文化附加值,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得以传承、发展、创新,实现竹艺的可持续发展。
[1] 陆伟民. 竹与中国民俗文化[J]. 民俗研究, 1992(2):18-22.
[2] 杨明洁. 论国家品牌与中国设计[EB/OL]. http://blog.sina.com.cn s/blog_6291b54d010186e7.html.
[3] 聂菲. 宝庆竹簧[J]. 收藏家, 2012 (2): 82-85.
[4] 唐家路. 民间造物艺术的伦理观念[J]. 山东社会科学, 2006(12): 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