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2013-04-01 08:11黄惠莲陈仁保
城市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主体生命大学生

黄惠莲,陈仁保

(湖南城市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一、创新人才培养实质是通过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潜能

人的创造潜能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因素和教育的根本目的。人的创造潜能发展的实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生成和生命存在价值的实现。马克思解释了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的内涵,“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自然赋予人体器官的结构和机能超越其他任何生物,人的自然本性与其他生命体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创造性,创造潜能是人之所以成为人自身的根据或基础。人的创造潜能是本,人所创造的新的社会文化是末,人的创造潜能通过社会文化外显出来,人的创造潜能发展为社会文化和现实生活世界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也是人取得成就和富有竞争力的活的源泉。因此,教育促使人的天赋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加以实现。

人的创造性发展是指在人的各种潜能发展的基础上,人的优势潜能尽可能地充分发展,是由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两个方面(或两个阶段)所组成的系统和统一体。

(一)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多种基本智力潜能,具备多种发展可能。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基本智力包括如下七种: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全面发展是人的创造性发展过程中的初期阶段,是人与他人之间的共同性的发展阶段。人的多种潜能的发展为人的个性发展创造全面的基础条件,使人的个性发展有一个较高起点。

(二)个性发展

个性发展指个体内在的优势潜能尽可能的充分发展,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个性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每个人所拥有的多种潜能不是处于同一平面或同样地位,其中有的潜能能达到最高水平,对于人来说是优势、主导方面,而另外一些潜能只能达到一般水平,则是人的非优势、附属方面。每个人都有超越于他人的天赋潜能,具有各自独立的意义,从人的重复性中解放出来,使每个人都受到社会重视。人的优势潜能是个体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身的依据和基础,作为个人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和人才类型。所以,针对人的优势潜能领域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人的个性从一般水平一直延伸到最高水平需要较长时间。人的个性持续不断终身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的生命最优的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完善,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和极限,即人的自我实现。随着人的个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与他人之间的不同性的成分日益增多,人的独立人格和创造品质得以生成发展。

二、高校教育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内化人类基本知识

高校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是教育途径(或教育模式)之一。高校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由教师提出教育目的,制订教育计划。教育受社会生活的制约,教师代表社会行使教育职权,主要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注重社会实践对人提出的社会文化的要求。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获得认识、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以及维护社会生活秩序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目的具有功利性、外在化特征。

(一)单纯知识教育模式压抑了学生个体生命发展

单纯知识教育把教育的目的视为学生掌握大量知识和形成人的逻辑理性能力,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压抑了学生生命的发展。

为了片面追求社会文化的掌握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致教学采取结果本位,简化甚至取消知识创造生成的、生动丰富的动态过程,知识教育走向极端,知识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绝对对立。并把知识看成是与人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必然出现知识中心、教师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现象,忽视人的生活,割裂人与外部物质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造成人失去生命发展的基础。教学内容没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成为抽象的僵死的理论知识和符号世界,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感到空洞,不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想象,难于领悟,窒息人的生命活力。把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看成人唯一的本质规定,否定人的感觉、直觉、灵感、想象、情感等非理性、非逻辑性方面的人格因素。把人看成是一个需要填充的空间,里面可以任意装载着东西,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外界输入的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不同于动物、机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个体生命活力窒息于记忆、背诵之中。绕过人的生命直接企及知识,忽视人的生命在学习中的作用,否定知识的生命基础,将知识与人的生命割裂开来,让学生直接加以接受,导致教学失去了人的生命世界根基,不与人的生活、生命融合的知识,只是借助于人的头脑而储存,永远只呆在人之外,是僵死的非人的知识。

师生关系是纯粹的主客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教学主体的角色,强调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教师设计统一的教学目标、内容、程序、方法,以预定统一的教学方案去框定学生。把教师的认识看成是对世界本质规律的反映,是唯一正确的认识,进而导致教师权威主义的出现和思想认识霸权,以教师对事物的思维方式、见解作为全体学生思想和认识的标准。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不顾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和思维规律,教师独占主动活动时间,滔滔不绝地向他们灌输现成知识,剥夺了学生主动独立思考的时间,取代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不肯定、不容许有悖于预定思维过程和结论的特异,教师不断运用教学艺术和技巧,干预、控制和诱导学生按照既定的统一的过程方法进行思维,使学生思考归顺于教师设计的路线,把学生直接引向教师预定的共同的答案和解释。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规划、预设和被教导的客体地位,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案,主要服从或适应教师有意识的设计规定,完成教师的预定目标。学生隶属于教师权威,复制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学生的思维受到教师全程监视和批判,学生只是在被控制中被动思考着,不能用新异的方式思考问题,屈从、遵循教师的思维方式,努力达到教师预定的结论,得到与教师完全相同的理解。学生被教师同化了,最终导致学生形成求同思维和信仰权威的人格特征,束缚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压抑学生的自由发展,销磨个性,学生的生命差异丧失,扼杀学生创造性发展。

一味地强调接受,“极有可能的是:受教育越多,受束缚也越多,人们从教育中所得到的一切既定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束缚人的框架”[2]单纯知识教学没有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机会,蜕变为束缚人的生命发展的暴力,严重压抑和阻碍内在于生命中的创造思维潜能的发展,从而损害人的生命发展,最终造成人缺乏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超越单纯知识教学模式。

(二)坚持传授人类文化与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相统一

高校教育必须自觉遵循教育的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传授、学习人类文化与促进人的天赋素质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知识的掌握与人的生命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高校教育应把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即传递、学习和掌握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各种文化,同时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人的社会文化性与生命性(或天赋性)相统一。但高校教育如果坚持两个方面并重的观点,期望在两个方面之间达成平衡,希望在高校教育这一种教育模式内达到人才培养的所有目标是不现实的,难以取得实效,高校教育应在这两个方面之间作出倾向性选择,以某一目标为主,以另一目标为次,要有主有从地进行具体的相对的结合。学习继承人类长期积淀的已有的文化精华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创造新的社会文化和从事社会实践的基础,高校教育为人的发展打基础,只能把传授和学习社会文化排在第一位,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而人内在的智慧能力、情感发展包含在社会文化的掌握之中,置于从属地位,人的生命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的次要目的。

如何成功地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必须遵循掌握知识的规律,寻找影响掌握知识的因素。从人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人处于知识的基础性地位,人的生命发展是一种能动的因素,是有效掌握知识的根本性和决定性因素,人的生命潜能、欲望是掌握知识的心理条件和原动力,影响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人的生命发展作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因此,掌握知识需要人的生命予以保证,利用人的生命有效掌握人类基本知识,激活并释放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智慧、情感能量,尽可能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外在知识只有融入人的生活经验、智慧和情感领域,才能被转化为内在的真知识,通过人的生命发展来实现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变化着的客体的认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认识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而达成的共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命活力、全体成员的参与为基础。承认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引导活动与学生的主动活动相结合。博耶尔认为,学校是学习联合体,这个“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借鉴学习共同体理论创建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学习模式。张瑞蕃先生难忘西南联大民主的学风,“课时安排上,让学生有充分自学的时间,去独立思考、自觉钻研,鼓励学生勤学勤思,不读死书,不死读书。”[3]学生作为主体以活动为其存在方式,在活动中,主体同客体以及主体同主体建立起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索问题和交流讨论为主。主体性指人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自主、创造的本质特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完成,自主活动是区分学生是否处于主体地位的基本标志。学校教学当中的自主学习以发挥学生在学校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自主性为特征,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意义在于学生必须承担学习的责任,发挥学生主体的功能,即主观能动性。主体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发现与分析解决问题,创造生成知识,知识是学生活动的结果。人的生命发展是以人的活动为中介的,人的活动对生命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主体活动是人的生命发展规律,人生命发展的基本形式就是主动自主学习,人的生命潜能的生成只能通过人与客观事物、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而实现,在知识的创造分享中展开着人生,自然而然地释放人的创造天性,有效地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人只有处在积极独立思考的状态下,才能激活、舒展和释放自身沉睡的智力潜能,没有人的主动自主活动,不可能实现人自身的发展。

知识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知识的多少制约学生参与的可能与程度。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问题的解决要靠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求索,这势必需要时间,因此,只有减少知识数量,在时间上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主体。为了保障学生研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应有的时间,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讲授,减少时空占领,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留出时间与空间,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上主要起点拨、补充等作用,学生有疑难处同教师商量,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建构知识。教师的基本作用定位在引导和帮助上,其根本意义是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作用的有效性,教师不压抑束缚学生,不包办代替学生主体作用,激励和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适度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教师辅导作用,取得更大的合力,形成自身更高水平、更深入的能力。

任何内容都采用学生自学、讨论方式肯定完不成教学任务,某些内容也需要用简单的接受方式进行,学科体系中,核心内容需要用问题研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基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来设计问题,将学科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来源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问题必须与人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促使主体意识到原来的知识存在局限,不能解释新事物和现象。问题只有遵循人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适合人现实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处在人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人的学习活动维系于情感的驱动,具有内在生命的问题,能唤起、激活主体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自觉性、积极主动性。掌握知识必须经历实践、认识、交流等活动过程。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学生深入实践,直接与事物发生关系,置身于知识运用的现实环境中,实践是主体改变客观世界的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心灵已不是一块白板,他们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借助人的实际经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经验的相对真理,生活经验是人思考的对象和知识的源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知识的基础条件。在教学中,联系调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主体通过实验、观察、调查、阅读等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与这一问题相关的丰富的新的信息资料。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从而焕发出人的生命活力,有效地激活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深入挖掘、能动领悟现实生活中隐含的知识方法。不是重复已有知识,而是以了解已有知识为基础,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超越现有知识,做出应然性判断,创造出解释新现象和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的新的知识方法,从而挖掘人深层次的创造潜能。学生以自己不同的经验材料、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角度为基础,在高水平深层次思维运动状态下,达到对整体世界某种关系的深刻见解,形成自己独特新颖他人不可替代的思想认识,在获得个人知识的同时,增进自己的智慧力量。学生个体对客观事物意义的理解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由于主体能力价值的局限性,只能认识问题的某一侧面。每个人已获得的知识方法和达到的智慧发展水平具有局限性,为了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性,需要他人认识的补充。不同观点方法、独立认识的生成是主体之间平等交流、讨论,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前提。交往的过程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的过程,只有立足于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教师才能把学生当作主体。交往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人人平等,能够彼此交流,给每个学生提供自言自语的机会。在交流中,学生主体积极展示自我认识,在大众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倾听,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以超越自我的局限性。通过思想的碰撞,实现视界的融合,把自己与他人的智慧认识有机组织起来,产生强大的整体力量,形成自己对复杂现象更加完整和深刻的新认识,获得关于现实世界普遍意义的认识,从而促进主体认识和智慧能力进一步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力所不及的困难在所难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向纵深发展,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困难作适度讲解,帮助他们对不够成熟的看法进一步思考,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教师从事同样问题的研究,发表个人认识,学生不仅看到教师的研究结果,而且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方法。主体的多种不同认识隐含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后教师收集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不同认识,通过比较、抽象、整合、提炼和概括,形成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认识或基本知识,并将这些具有广泛迁移性的基本知识内化到学生主体中。

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理解和内化,知识已经触及扎根人的心理世界,知识教学提升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知识教学具有了生命发展的意义。然而,高校把知识看成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有效掌握知识是人的生命发展的主导因素,人的生命发展由有效掌握知识决定。人的生命主要作为理解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的潜能个性发展在本质上是有效掌握知识的手段,人的创造性发展是一种为外部服务的工具。强调人的生命的外在工具性价值,从而将人的生命发展引向功利主义的需要,人自身展现为功能性的存在。社会文化内化为人的知识素质的过程是人的生命智慧、情感力量逐步对象化的过程,人的生命发展仅仅附属于知识中。高校教育主要不是为了人自身发展的教育,而没有把人的生命发展作为本体性目的加以对待,导致人的生命被知识世界所遮蔽和异化,人的生命发展丧失其应有的独立地位,实质上并未真正地发展人本身,没有自觉有意识地发展人的生命,从根本上说,忽视或弱化了人的潜能发展,相应地人的生命发展表现出缓慢的特征,而难以使人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是集体教育,许多学生集中在课堂里学习统一的内容,具有共同性的特征,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全面素养,一定程度上可适应学生个性需要。然而,丰富的教学内容制约学生主动活动时间,导致学生缺少充分体验、深入思考想象的时间,挤压和驱赶学生活动过程,教师为赶进度,急于发挥指导和帮助作用,得出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导致学生深层次的创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刻,给出一些简单的解答,出现学生表层参与、缺乏深层次参与的局面,不利于学生个性深入发展,因此,教学活动对人的生命发展的意义是有限的,就一般而言,高校教育很难满足个体的个性充分发展的需要。

三、个体独特生命充分发展是大学生自主教育的本质

(一)大学生自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自主教育是指高校教育之外,在自由时间里,大学生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认识自我和社会,自主提出发展目标,制订计划,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我发展目标的教育途径。自由时间是指大学生完成高校教育任务之后剩余的时间,包括双休日、节日、寒暑假期等。大学生活是自由的,大学生已有了充分的没有人干涉的自由时间,应珍惜自由时间,利用较多的自由时间,自觉自主认识和发展自身,独立地确立和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大学生自主教育与高校教育相对,它是一种与高校教育相并列的新的教育模式,具有高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是对高校教育固有缺陷的超越和补充。高校教育和自主教育相结合构成整体教育。高校教育为人的发展奠基,可以为自主教育提供有效的基本条件,个人自主教育建立在高校教育基础之上,是实现更高一级教育目标、完成更高层次发展的途径。

1. 大学生是自主教育的主体

人正因为精神的存在,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和解放而获得了自由。把自由立足于人的实践的自觉自主尺度,实践的核心本质就是生命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并非任何的实践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只有自我提出目的的活动,才能体现人的自由,因为这种活动反映了人的自主状态。人在活动中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本质特性称作主体性。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和自主独立人格得到发展,所具有的一定的自主教育意识和能力(包括认识和意志两个方面),为大学生从事自主教育提供基础条件。大学生能自觉自主地开展教育,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成为与教师平等的教育主体。大学生自主教育是主体性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直接同一是自主教育的本质特征,大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由客体转向主体,大学生自主教育的本质表现在大学生相对于教师而言是自主教育的主体,是自主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内在因素和根本性力量。大学生在自主教育中是自为性的存在,自为性指大学生主要依靠自己,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努力解决自主教育中的问题,而不是依靠他人代替完成。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影响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样大学生自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大学生自觉自主地探索并提出明确具体的自我发展目标,合理分配自由时间,规划自主教育活动,制订计划,通过意志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目标。

当然,处在发展中的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有待增强,教育主体性尚未完全成熟,认识和发展自身的能力相对于认识和改造外界事物的能力成熟得最晚,也最困难,完全依靠自己开展自主教育有一定困难,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受动性。由此可见,大学生解决自主教育中的问题,离不开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的作用在大学生的自主教育过程中具有客观必要性和不可取代性,相对于学生自主教育主体而言,教师是客体因素和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教师应自觉有意识地鼓励督促并指导帮助大学生在自由时间里开展自主教育,要了解大学生自主教育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与问题。教师作用的本质在于增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及自主教育意识和能力,克服大学生自主教育的盲目性、不稳定性和缓慢性,其标志在于保障学生实现教育主体性。教师对大学生自主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鼓励和促使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自主解决自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内在力量的基础上,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度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力所不及的困难。首先,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确立合理可行的自我发展目标,制订自主教育计划,其次,教师鼓励帮助他们解决在实施计划、追求自我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大学生自主教育意识和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教育主体性日臻完善,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能够彻底地离开教师,完全依靠自己进行自觉自主的教育,达到自身存在发展的真正自由状态,它标志着人的成熟。

2. 大学生自主教育首要和根本目的是人的生命潜能和个性发展

自主教育凸显在高校教育中被知识世界所遮蔽和异化的人的生命,向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回归。人的生命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人的本体性存在,是人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所在。自主教育为了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为了人自身的解放。只有自觉有意识地追求和发展人的生命时,人的生命才能得到高效充分地发展。学生主体自主地把自己生命潜能优势作为内在的客体来进行认识和发展,伊拉斯谟提倡按照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他说:“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孩子都擅长真正属于他本性的活动……,因此,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办事。”[4]人独特的生命或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人已达到的生命发展水平是有限的,人生需要不断地向上发展,需要不断地超越现实水平,而走向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人作为现实性与理想性矛盾统一的存在,在审视自己现实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或主观条件,自主提出合理可行的个性发展目标。大学生只有激发自身持续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个性才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促使自我生命潜能优势达到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极限,接近自我实现的人生理想,实现优秀和卓越,形成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创造性品质。人独特生命充分发展的外部意义在于能使人创造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新的知识方法,成为高层创新人才,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二)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

学生主体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即发现自己优势智力领域、兴趣,准确把握自己的能力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这是提出个性发展目标、开展自主教育的前提。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学生能独立地探索自身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或能力类型。学生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强项在哪里,寻找自己的个性,学生个人的优势能力起主导作用,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如华罗庚、刘翔、朗朗分别具有数理逻辑智力优势、运动智力优势、音乐智力优势。受各自不同智慧能力、气质、性格以及经历影响,不同的人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特别的兴趣。人对某些事物特别痴迷的时候,可以发现自己的特殊潜能。正所谓“没有兴趣就没有研究”,关注人的兴趣,让学生把研究和兴趣爱好联系在一起。生命发展以潜能开发实现程度为起点,学生分析自己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和待推进的发展水平。发现方法主要有:1. 人的天赋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并通过反思、测试而得知。2. 通过倾听父母、教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能力现实水平及内在的发展趋势来提出具体的新的更高的个性发展目标。

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指开发人的天赋潜能的方法。人不能直接作用于自身,发展自身,而只能通过连续不断的人与客观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间接达成。智慧能力发展离不开主体主动独立地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人自主地创造性地实践和认识是人的智慧潜能发展的基本途径。人主动自主探索和交流是人的生命获得有效发展的基本机制,通过提出、研究和解决生活问题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知识方法隐含在人深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方法是个体主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将知识方法与人生命的内在过程整合起来,让知识方法服务于人的生命发展。人天赋能力的生长不是凭空进行的,它必须凭借文化,通过文化的建构和创造,实现人的生长和壮大。人的潜能发展终究是需要一种媒体的,知识就是人的潜能发展最重要的媒体之一,人的潜能发展依赖于一定知识的获得过程。从人的潜能发展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来看,知识是为人的潜能发展服务的工具,是人的潜能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资源,属于人的潜能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性因素,处于自主教育的客体地位。知识的基本作用在于促进生命发展的需要,获得的知识包含在人的生命发展之中,学校和教育的作用就是为人提供一个促进生命发展的良好环境。当代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极其复杂不确定的各种新问题,学生个体要亲自调查和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已有的社会文化进行批判,反思其局限性。选择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发展需要和条件,自主考察、选择相应的问题。选择的问题真正适合自己的现有能力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难度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可行的问题对人的发展已构成价值,能成功地促进人的发展。学生个体研究有了明确具体的问题及适应性,其意义在于学生将其变为自己的动机,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热情,成为发动自己研究和控制自己与研究相矛盾的需要行为的内在力量,保证学生在尽到自己主观努力、充分发挥自身智慧潜能和教师及时启发指导下,可以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解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就。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需要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师应自觉地为学生优势潜能充分发展提供足够的自由时间和更大的空间,使学生获得自由创造、深入研究的机会,并鼓励和指导学生主动把握有效利用这些属于我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去积极从事个性发展的各种活动。

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从本质上说研究活动也就是学生个体主动自主探索的过程。自主是发挥自身力量的必要条件,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是一种自为性的存在。学生积极独立地探索有关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知识方法,全身心投入研究活动,控制管理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实践和认识,开展自由自主的生命建构和创造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实验、阅读等多种实践活动,收集积累大量的相关信息材料,已有生活经验和资料为激活学生思维、想象,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提供活水源头。唤醒人的智力潜能和创造精神是对问题、生活经验和资料进行思考创造的关键所在。学生个体以其特有的经验、材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基础,主动独立思维、想象,人的生命潜能得到释放。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必须有效地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冲动,抵制外部物质世界的诱惑,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去承受挫折,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排除内外一切困难,将探索坚持到底。学生的探索活动充满了智慧的挑战,人的创造力量深藏于人的内心,只有依靠人的持续不断艰苦卓越的努力才能挖掘。通过个人持续努力,进行深入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展现自身深层次的生命潜能,人的生命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实现着自己生命的超越与发展。人是由实践和认识滋养出来的个性的存在,在研究中,促进自身独特的生命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立个性,形成人的创新和求异思维及创造性品质。学生完成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对复杂现实问题、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某种深刻理解,生成不同于自己过去、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新颖的观点方法,创造新的知识技能,得出自己的答案,取得自己的智慧成果,获得成就,有效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现象和问题,掌握研究方法,学会怎样发展,提高自我控制需要行为以及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发展人的意志力。

学生感到自身意志力、智慧力等尚未成熟,不能按计划达到预定目标,总是半途而废。学生需要外部或教师监督他们有效地控制自己与目标相矛盾的不合理的欲望冲动,控制自己的环境而不受外界诱惑的支配,以提高自制能力。学生在追求个性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困难。一旦出现困难完全由教师解决不利于发展学生自我解决困难的能力,所以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承担困难,消除困难。对于某些类型的困难和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一般困难,教师则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启发学生认识困难的本质和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困难具有积极的作用,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意志力、智慧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不因一时困难而放松或放弃对目标的追求。由于学生自我激励不能持续太久,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积极应对,给他们加油和鼓劲,鼓励学生知难而上,尽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潜能,战胜这些困难,达成个性发展目标。对于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可以通过组建自主教育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来解决。学生遇到力所不及的困难,可以主动寻访到适合自己的教师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学生适当指导,顺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实践和认识,提出与众不同的知识方法,促进学生自身获得发展,从而实现个性发展目标。

总之,只有在发挥高校教育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大学生自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蔡元培所倡导的“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想,造就当代需要的创新人才。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67.

[2] 鲁洁. 超越与创新[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339.

[3] 丰捷. 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N]. 光明日报,2007-10-29(4).

[4] 伊丽莎白·劳伦斯. 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8.

猜你喜欢
主体生命大学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大学生之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