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目标与途径

2013-04-01 07:39丁浙英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时心理健康学科

丁浙英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2011年5月28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首次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必须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必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有研究指出,从课程类型看,心理健康教育应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1]。所谓注重隐性课程,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开展专门的教学、咨询、辅导活动,还需要渗透到学校的其他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科渗透、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的作用,建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课程类型[2]。目前,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比较重视,普遍设置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部分高职院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通过讲座、热线等多种渠道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取得了一些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研究的成果。但多为对显性课程的研究[3-4],对隐性课程,特别是学科渗透的研究鲜见发表。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1 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要完成课程目标存在相当难度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要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目标,并完成“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等七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要在规定的32~36个学时的主干课程内全部完成,显然是有相当难度的。

1.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主干课程之外再增设课程十分困难

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只有42.7%的高职院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在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下发后,这一比例无疑会大大提高,但若是要求高职院校在主干课程之外再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会十分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时限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学时、实践学时的比例要求高,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有效学时数量有限。二是师资限制,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全国高职院校数量已达到1200多所,竞争激烈,师资紧张,各校在人员的引进上持谨慎原则,多倾向于引进专业课教师。

1.3 学科渗透对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独特优势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科渗透较之其他形式,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一是覆盖面广。在学校,课程是最广泛的覆盖形式,以课程的形式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及方式。二是系统化。当学科目标确定以后,教育活动得以系统实施,其人员、时间、场地均能得到有效保证。三是针对性强。通过其他学科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专业领域或时间节点等进行实施,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更富针对性。在充分发挥主干课程的作用之外,学科渗透能够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其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两个相互衔接的基本目标:一是促使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是高级目标。与有限的学时相比,这个目标是宽泛的、不具体的、操作性不强的。如果通过其他课程进行渗透,也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既完成原课程目标,同时也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目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科渗透需要一个更为明确的目标。笔者将学科渗透目标设置为悦纳自我、发现危机。

2.1 悦纳自我

高考失利、就读专科、体貌自卑等不能悦纳自我的情况是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现象,不能悦纳通常是各类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大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列居首位,有60% ~70%的问题都直接和间接与人际关系有关。而几乎所有问题都能追溯到一个内在深层的根源——自卑。所以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的自信,就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重中之重的内容。并且这一目标是容易在非心理健康专业课堂上得以实现的。例如对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的同学,发动与他熟悉的同学寻找其优点并毫不吝啬地赞美;经常性地鼓励同学在课堂上大声地、响亮地、充满深情地、毫无疑问地喊出“我真的很不错”。通过这些简单易行的行为训练,学生不仅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并能促进学生乐观自信性格的形成。

2.2 发现危机

国家历年的经济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此成长于此时期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个人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就面临更加复杂的心理挑战。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过渡时期。这些压力主要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及感情等方面,于是许多人开始感到恍惚、迷惘,致使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严重者出现了心理危机。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发现”,发现是干预的前提。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做不到的往往不是无法干预,而是不能发现。学校通常采用心理测评、四级危机预警系统来作为发现危机的主要手段。但是这些措施对于掩饰性强的对象往往很难起作用。在课堂这样生活化的环境当中,在作业教学这样的常规操作中,学生更容易表现出真实的状况,教学过程也能成为发现危机的过程。因此,通过合理设计,教师可有意识地去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

3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途径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应遵循整合资源、因地制宜的原则。高职院校应整合现有的教师、场地、资源,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在专业心理学、就业指导课、体育课等重点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

3.1 通过专业心理学课渗透

医类、教育类等专业都开设有专业心理学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注重于定义、概念和心理学理论的讲授,很少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心理学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异常心理等章节结合悦纳自我、发现危机的目标进行教学;可通过让学生自我报告心理困惑等方式,从中获得大量信息,

3.2 通过就业指导课渗透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教高厅〔2007〕7号)的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成为为数不多的全覆盖课程之一。而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压力也是高职学生重要的压力源之一,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很常见。全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处理好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应把有健全的心理培养纳入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规划和实施中。

3.3 通过体育课渗透

选择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有三。其一,体育课是目前学校全覆盖的课程。其二,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利于心理健康。1988年国外有关运动锻炼与心理危机研究的文章中明确指出,体育活动对缓解心理危机的效能十分明显。2004年何颖等人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论为:“16周的体育锻炼能显著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程度”。其三,体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素质拓展这一平台得到很好的结合。

[1] 许志红,郝丽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职业与教育,2010,(2):118-119.

[2] 李黎.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0,(3):269-271.

[3] 吕新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1-142.

[4] 许志红.后现代课程观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37-139.

[5] 夏昌祥,张红武,李志宏,等.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调研报告[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9-52.

[6] 张赫.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与人际和谐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3):245-247.

[7] 王中会,王晶.双性化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及大学适应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11):811-814.

[8] 郭永玉.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0.

[9] 夏辛萍.解读女性中性化潮流的盛行[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09-126.

[10]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74-75.

[11]刘博宇,陈利.关于性别角色认同研究的深层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0-62.

[12]石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7-100.

[13]郑新蓉,杜琴芳.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

猜你喜欢
学时心理健康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心理健康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