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研究*

2013-03-31 18:49兰丽娟谢瑞军
关键词:价值体系高校学生道德

华 杰,兰丽娟,谢瑞军

(重庆工商大学 a.党委宣传部 b.财政金融学院 c.通识学院,重庆 400067)

一、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成因

所谓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个体的道德行为暂时出现某种程度失控的状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和失序。[1]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在网络监管不完善等环境下,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一)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随着高校的现代化发展,高校及其周边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提高,为高校学生上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引发了网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滥用。部分高校学生除了利用网络获取正当信息外,还浏览、下载、传播和评论色情、暴力、赌博、迷信等不良信息,造成网络越轨行为。二是网络侵权。突出表现为未经许可转载、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部分人或事件进行人肉搜索,暴露他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三是网络信息污染。部分大学生借助论坛、聊天室等空间发表反动言论、散布虚假信息和谣言,扰乱网络秩序;用不道德言论恶意攻击、谩骂、诋毁他人,污染网络环境。四是网络犯罪。进行网络诈骗、偷窃他人财物;充当网络黑客进行病毒传播和网络破坏等违法行为。

(二)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

1.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一方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并受到非法网站的诱导。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变强但缺乏道德责任感。随着心理机能的日益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渴望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我,希望社会将他们视为一个成熟的独立个体来看待。[2]而网络正好提供了一个表达观点的自由空间。但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定,道德自律性低,道德责任感不强,容易出现谩骂、欺骗等不良行为。

2.网络及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提高了大学生分辨信息的难度。网络信息鱼龙混杂,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并存,先进文化与没落文化并存,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并存,形成一个多元性的网络文化。面对多元价值观泛滥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容易产生价值迷茫,受到非法言论和行为的蛊惑。二是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网络责任相分离。在网络世界里,现实和虚拟空间信息不对称,大学生可以隐去身份、年龄等个人信息,在信息的黑箱里自由进行角色扮演,较少受到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约束,助长了道德滑坡的趋势;加之网上别有用心的势力处心积虑地设计与影响,使得一段时期国内网络文化呈现“染缸化”的特点。

3.网络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体系的不完善

一是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还不够。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德育带来了挑战,虽然有些学校开辟了网络德育的新阵地,但是宣传和教育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趋于形式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二是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缺乏。多数父母的网络技术还比较低,网络知识相对缺乏,大部分家庭未很好地履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和监督。三是社会网络监管法规制度和队伍不完善。我国的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网络监管技术和手段还不成熟,组织和人员队伍的建设跟不上网络发展的现实需要。这些都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

4.大学生自身网络素养不高

一是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只有19.60%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了解或十分了解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尊重意识缺乏。32.10%的受调查者认为在QQ空间、人人网、博客、论坛、微博等随意发表言论纯属个人自由;10.70%的受调查者认为无所谓。三是信息辨认能力缺乏。在利用网络信息时,容易受不良信息,特别是不良组织的蛊惑,出现不理性的跟风转载、盲从、情绪化发泄,扭曲事实真相,导致事态扩大化。四是安全意识较低。在网络空间交往中,部分大学生防御意识较低,容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任对方,泄露自己的真实信息而遭遇诈骗、人肉搜索等状况。据调查,只有28.60%的受调查者表示从未遭遇网络诈骗。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根本,是高校意识形态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有利于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有助于引导个体学生顺利而成功地社会化,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国家的意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性,以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自觉把握,成为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意愿的价值表达,成为社会主义公民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确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和谐文化的根本。而网络道德建设属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然是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根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保证了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方向。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辨析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和多元的价值冲突,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提供了引导。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条精神纽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和鼓动。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保证了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第四,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学生提升网络道德提供了针对性、实践性的参考依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等价值取向,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网络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才能打牢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基础。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理念和原则下,结合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的行为特点,坚持互惠互利、公正平等、适度自由和尊重允许等原则。

(一)互惠互利原则

网络道德的互惠互利原则是指任何一个网络主体必须认识到,他既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的使用者,也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当他享有网络社会交往的一切权利时,也应该承担网络社会对其成员所要求的责任。[5]一方面,互惠互利原则反对自私自利、危害他人的行为,这是网络道德权利与义务统一的要求。另一方面,强调资源共享与开发的有机结合。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快捷性和无地域性等特点,为高校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和开拓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分享信息、服务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这也是衡量高校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应鼓励高校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通过交流合作,积极开发优化网络资源,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网络空间。

(二)公正平等原则

网络道德的公正平等原则指网络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被公正平等对待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实现网络行为主体的价值平等、尊严平等的原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的迅速增加,我国的网络公民社会开始崛起,网络的参政议政功能和维权功能日益凸显。高校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水平较高、数量庞大、网络使用频繁,已经成为生产和传播网络舆论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高校学生可塑性强,可以通过正确引导树立公正平等的价值观,积极主张公正平等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价值观尚不稳定,缺乏理性思考判断的能力,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被不良舆论所诱导,引发“跟风起哄”和“网上多数人的暴政”,损害他人利益。因此,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树立公正平等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网络环境。

(三)适度自由原则

网络道德的自由原则,是指在网络空间中,行为主体有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自由,任何组织、个人、其他网络主体不得干涉他人的正常的自由行为,压制别人正常的、应有的言论自由。[6]高校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时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参与欲,网络的普及正好为他们自由的展现自我和提升自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在认识到自由和权利应该受到尊重的同时,也存在过分强调权利与自由,甚至只讲权利和自由不讲义务与责任,出现了谩骂、诋毁、剽窃等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处于网络道德规范和标准下的相对自由,才能实现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

(四)尊重允许原则

网络道德的尊重允许原则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具有控制自己私人信息的权利和他人对私人信息的尊重,没有通知当事人并获得其“同意”“允许”之前,数据持有者不可以将当事人为某特定目的所提供的数据用于其他目的。[7]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理念还不完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容易出现使用盗版软件、随意转载他人成果等侵犯他人隐私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行为。因此,需要对高校学生进行尊重允许原则的教育,传播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规范上网行为。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的途径

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网络道德制度建设、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机制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社会等多元组织的联合互动。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网络道德制度保障

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对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的界定等缺乏可操作的规范,更多地依靠道德规范来约束网民的行为。网络规范可以分为强制性规范和非强制性规范。网络强制性规范主要指政府关于网络社会的法规、专门的网络管理组织制定的一些法规和各个网站自己制定的一些规章;网络非强制性规范是网络中的习俗、道德、宗教、礼仪等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如大学生网民文明行为习惯。[8]另外,高校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网络管理规范,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和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由此形成政府、网络管理组织、各网站以及学校多层次的网络道德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种规范制度中,自觉做到不发布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不在网上恶意攻击、诋毁、谩骂他人;不散播淫秽色情、诈骗、赌博、暴力、恶搞等不良信息;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不跟风炒作、炫富拜金、荒诞猎奇。大力倡导积极健康有益的网络表达和文明互动。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的运行机制通常包括酝酿阶段、起始阶段、扩散阶段和整合阶段。[9]酝酿阶段指高校学生就热点问题、校园突发事件等报道发表看法或议论;起始阶段指高校学生通过论坛、微博等多种平台引起他人回应与跟帖;扩散阶段指网络舆论热点形成后,不同观念的较量、冲突与融合使舆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整合阶段指观念趋于一致后形成鲜明的指向。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快传播、广覆盖性容易将不道德言行的影响扩大化,对高校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对于明显失范违规的行为要构建既有动态预警教育又有惩处防范的机制设计。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政府、媒体、高校各网络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实时监测,进行舆情监测与民意分析,及时发现网络不道德行为,并通过有关部门进行严肃处理,治理网络失范行为;积极开展热点问题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中存在的各种文化、思潮,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在辨别中引导、在引导中协调、在协调中整合,有针对性地加强正面宣传,澄清事实真相,在网上形成正确的舆论。[10]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网络道德协同教育机制

在虚拟网络环境下,更多地要依靠道德的自我教化与约束功能,因此,高校学生的自我道德素质和修养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处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多重组织环境中,其思想品德和行为修养的形成受到组织的重要影响,网络道德亦如此。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需要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第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组织体系建设。形成以各级宣传部门、校园网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心理咨询师以及任课教师等为主体的多元网络道德教育联盟,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网络道德。第二,完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在美国,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已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伦理、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课程。1996年美国杜克大学就正式开设了“伦理学与国际互联网络”课程。[11]借鉴美国经验,可以将网络道德作为《形势与政策》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内容,同时开设专门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及法律意识”课程,课程设置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第三,丰富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形式。开展网络法制竞赛、案例辩论、法制讲座等,对网上信息发布规范、网上信息监督、知识产权保护等进行宣传教育,加深学生对网络法制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家庭作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源地,并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应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意识,在学生接触网络前和整个过程中加强网络安全、责任、法制等教育和引导。社会作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磁场,也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意识形态,营造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最终提高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规范其言行。

[参考文献]

[1]徐元红,尚丽.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反思[J].政工研究动态,2008(13):19-20.

[2]张锋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2):73-77.

[3]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4]肖香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内在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110-113.

[5]陶明报.科技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赵兴宏.网络伦理学概要[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7]张明仓.虚拟的实践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8]李学锋,王莹,石冬旭.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网络规范的建立[J].教育与职业,2012(29):175-176.

[9]熊冕,刘风英.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53-254.

[10]陈育钦.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再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1]卢勃.论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1-2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高校学生道德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