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钰鑫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的篇章,长征精神也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内忧外患。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抗日救亡成为全中华民族最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把持国家政权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采取妥协退让,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从1930年底开始到1934年底,蒋介石调集各路军阀和国民党中央军先后五次“围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和各地红军。据统计,在五次“围剿”中,蒋介石兴兵总计达250万,第一次“围剿”兴兵10万,第二次“围剿”兴兵20万,第三次“围剿”兴兵30万,第四次“围剿”兴兵90万,第五次“围剿”几乎倾全国之兵,达百万之众[1]。在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四次“围剿”,终因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势力,中央苏区和各地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被迫放弃在湘赣边区建立的红色根据地,率领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同时,在国民党军队各路重兵的逼迫下,在湘豫鄂边区的红二、六军团和川西红四方面军也先后撤离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就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的主要任务。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长征结束。党和红军在历时两年的长征途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2]。据统计,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行程达2.5万里,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总行程达6.5万余里,平均每天走37公里;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主要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平均每前进70米就牺牲一名红军战士;在历次战斗中,共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俘敌2万余人,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在长征中,红军还战胜了自然界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其中包括赣江、湘江、乌江、金沙江、嘉陵江、大渡河等激流汹涌的大江大河,翻越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 000米以上的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上百平方公里茫茫草地,转战10多个省,攻占700多座县城。尽管长征中红军付出了兵力损失达3/4的沉重代价,但红军最终杀出了一条生路,实现了会师西北的战略目标,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谱写了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3]
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呢?什么是长征精神呢?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中讲到长征时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话,他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4]。他用“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非常生动形象地论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同时,也形象地阐述了长征精神蕴含的丰富内容。
2006年10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对长征精神作了系统的概括,他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5]
在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中,正是因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必胜的信念,才具备了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攻坚克难,粉碎了蒋介石及各路军阀的围追堵截;正是因为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才在革命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正是因为广大红军指战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革命的火种才会呈燎原之势,才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70年前长征路上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是,70年前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永不磨灭,它正像毛泽东同志讲的“播种机”,在中华大地播下的种子,定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长征已经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更大胜利的象征。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邓小平同志也把我国制定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比喻为新长征。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向全党发出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6]因此,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加快推进新长征的步伐。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建设就从未停止,也不能停止。长征时期形成的长征精神,凝聚了在那个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首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70多年过去了,长征中的故事代代相传,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重走长征路”依然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尤其是炎黄子孙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今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始了新的伟大长征。作为领导新长征的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的征途中依然面临着没有硝烟的艰难险阻,因此,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要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和正义必将伸张的信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0多年前的红军长征,党的领导人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在面临着强敌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党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等多重艰难险阻的情况下,仍然跟随着党中央不离不弃。在长征途中,是什么让红军战士昼夜奔袭240里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什么鼓舞着红军战士攻克天险腊子口?是什么帮助红军战士走出“死亡陷阱”沼泽地?又是什么让红军战士不惜牺牲突破敌人层层堵截而不气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努力拼搏、战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当前,我们的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考验。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复杂多变,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分化侵蚀的手段和方式更加隐蔽和高超。国内和党内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公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同时,部分党员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丧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出现“信仰危机”,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危害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面对这些“艰难险阻”,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尽管理论和现实之间还有一些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一定要像当年广大红军指战员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我们的事业,我们就能够获得无穷的力量源泉,实现我们的伟大目标。
第二,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必须坚持长征中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我们今天去探究7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红军长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但另一方面,当时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推行冒险主义路线,不从实际出发,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其根本原因。从中央红军撤离苏区至遵义会议前,这种“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仍然存在,它影响着中央红军正确选择突围路线,以至于在最初突破蒋介石及各路军阀设置的四道封锁线下伤亡惨重,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最初撤离时的8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修正长征路线,逐渐走出困境,赢得主动,并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可以说,“长征中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套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与共产党人的探索和求实精神息息相关”。[7]中国革命的实践充分证明,实事求是是克敌制胜武器,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在中共七大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指导着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在新世纪的前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但是,在巨大成绩的背后,我们也要正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新农村建设落实问题、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教育医疗卫生保障等民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还存在着许多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做法。因此,在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求真务实,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际,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在掌握熟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而制定并完善政策,才能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局面,从而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
第三,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必须坚持长征精神中孕育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的党和红军,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与人民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党和红军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在长征途中,人民群众踊跃参加红军,不断补充红军兵员,红军的后勤物资筹集靠的是各地人民群众,担当运输队、担架队的群众跟随红军转战南北,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带路送情报,帮助红军取得作战胜利。红军长征时期所经过的省份,大多是经济非常落后,人民异常贫困的地区,如果不执行正确的群众路线,我们很难想象红军长征能够取得胜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长征中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动人故事,我们可以听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嘹亮军歌,我们也可以看到风雨交加的夜晚红军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愿去打扰百姓的场景。这种在革命年代培育起来的群众路线成为了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今天,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仍然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要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8],必须坚持长征精神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毫不夸张地说,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的楷模,“长征是举世无双的”[9]。当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回顾长征时也发出了“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10]的感叹。除去蒋介石及各路军阀的围追堵截,长征中红军指战员经常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境地;在翻越雪山时,许多红军战士几乎是单衣赤脚;在过草地时,既面临恶劣自然环境,又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所以,长征留下了许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无数的红军战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统计,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八万多人的部队仅幸存下十分之一的力量。然而,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牺牲精神,艰苦奋斗,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史上伟大的史诗,并且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现代史诗。今天,我们的党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七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我们的祖国已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保持世界前列,我们的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不断迈上新台阶,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些巨大成就,又要保持清醒头脑,我们绝不能为此自我满足、自我陶醉,搞享乐主义,要始终认识到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11]现实与我们的发展目标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与世界上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始终谨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深刻道理,践行“两个务必”的要求,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五,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必须坚持长征精神中独立自主的革命精神和发展道路。长征以前,共产国际一直对中国共产党享有领导权。毋庸置疑,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共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大量帮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共自身发展的独立性。比如,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12]在这个时期,中共即使想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也是很难实现的。长征开始以后,中央和红军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这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红军长征成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由坎坷曲折的低潮实现了向蓬勃发展的大转折。党的领导逐渐摆脱了长征前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为中国革命探索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引导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在革命年代形成的这种独立自主精神对于今天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13]当今世界,各国政党林立,各政党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即使以同一种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也都面临着情况不同的条件。因此,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立足于我们所面临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坚决摒弃照搬照抄,防止以学习借鉴名义否定自我,反对把自身的发展寄托在别国和别国政党的帮助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金一南.走向辉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
[3]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过家鼎,裎镇球,张援远,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
[5]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3.
[6]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3.
[7]中国工农红军全史(一)[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8.
[8]郑凯旋.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反思[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9]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过家鼎,裎镇球,张援远,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0.
[11]尹渝萍.浅谈长征精神对党风建设的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12]金一南.走向辉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15.
[13]吴仁明.毛泽东思想建党战略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意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