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探析
——以重庆市为例*

2013-03-31 18:49
关键词:大城市农家乐农家

范 春

(重庆工商大学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400067)

大城市郊区是介于大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空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交叉性地理特点。这种特殊的地理属性决定该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特别性,同样其旅游产业发展也有自己的特点。要了解其旅游发展必须首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特殊性。

一、大城市郊区地域空间特点

(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多元性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地理依托,不同区域的土地具有明显的经济地差。城郊土地价格介于中心大城市和乡村之间,具有明显的过度特点;城郊土地开发利用在当前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为大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提供服务的蔬菜基地(菜篮子)或满足其水果需求的果篮子工程;另一类是为将来大城市的扩展提供必要的土地储备,即是老城区的延伸,新城区或新区。三是满足部分大城市居民需求和乡村需求的初级加工工业。

(二)人口特征的复杂性

人们常说,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城郊人口具有以下特点: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因为构成城郊人群主体的多是当地依靠种植蔬菜或水果的居民或进城务工的外来租赁户;思想意识较为开放,相对于传统的农村人口,该区域的人群由于毗邻思想意识较为开发的大城市区,受文化信息的影响或耳濡目染,其思想的开发程度介于大城市人群和乡村人群之间;工作特点,该区域人群在本区域工作的并不多,绝大部分是在大城市区上班,工作地和居住地相对有一定距离[1]。

(三)产业发展的农业和非农混杂性

在土地利用中已经提及,大城市郊区产业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为大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蔬菜、水果、渔业等第一产业,由于大城市居民市场对其需求量较大,其发展呈现出企业化或农场主成片规模经营特色。当然也有小片农户分散经营蔬菜菜地;二是大量的作坊式初级加工工业形态存在,其经营规模不大,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所以带来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

(四)交通便利但服务质量差

城郊是大城市与外地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必经之地,所以其一般都有一些大型的交通集散地存在,譬如火车货运站、汽车枢纽站等。大城市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郊区相对便宜的房租,使得郊区外来流动人口较多,为满足其交通需求,一般地,大城市郊区都会开通定期公交班车,其路况也相对较好,但班次较少,服务质量不太好。

(五)环境卫生状况局部堪忧

由于大量高污染初级加工工业、畜牧业的存在和管理的缺失使得郊区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形成部分地区的大城市和郊区存在明显的郊区污染带(圈)分布。但在有些大城市郊区,由于环境管控到位和良好的山地、水域风光存在,也是大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理想之地。

二、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相对便宜的土地价格为旅游发展提供可能

相对于大城市中心区而言,郊区地价约为大城市中心区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相对低廉的地价为用地面积较大的旅游主题性公园发展或度假村发展在土地投资方面节省大笔费用[2]。通过重庆市北碚区国土局发布的基准地价表和土地出让金标准,大致可以看出重庆都市郊区基准地价和中心城区的差异:商业基准地价中心区是郊区的38倍。在土地出让金差异上,中心区域是郊区的9倍。旅游作为商业用地,郊区相对低廉的基准地价和便宜的土地出让金为旅游发展降低了投入成本[3]。

(二)毗邻中心大城市区域,稳定的大城市客源提供市场保障

依照旅游人数随着距离衰减规律,大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地时应该是首选距离较近的近郊旅游区。尤其是在受到旅游时间制约时候,大城市郊区就是远距离旅游地的替代。这也是周末大城市郊区旅游兴盛、火爆的原因。据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统计,2011年重庆市居民到郊区农家乐的消费就高达5亿元人民币。更何况,这种郊区性旅游消费还具有重复性特点。

(三)交通的便利性较好,省去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

外部交通的通达性好,是郊区的一大特点。因为它是大城市与外界进行联系的必经“桥梁”。便利的交通一方面可以为大城市居民的自由出游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也为旅游开发节省了一定的基础设施的投资。绕城高速的通车和“三环十一射高速路网”的规划建设必将为郊区旅游发展创造便捷的交通条件

(四)大量低廉劳动力存在,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大量外来人员和当地居民存在为郊区旅游发展在一般基础性旅游员工供给上提供可能。毗邻城市的地理优越性也使得城市旅游人才向郊区流动较为方便。据上海丰贤区统计,郊区外来人口增速是城区人口增速的9.9倍[4]。重庆直辖以后,直辖效应和近十年经济建设成就使得重庆成为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后的全国第四大流动人口居留城市。主城郊区相对低廉的房租和便利的交通成为外来人员的首选地。

(五)特色鲜明的地理环境景观,吸引了大量的都市人群

在大城市郊区,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和蔬菜水果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建立为旅游发展提供与众不同的吸引点,譬如重庆渝北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北碚区的台湾农业示范区、南岸区迎龙渔业基地等就是明证;大城市郊区相对较高的山地地形带来多样化的垂直景观带特色,也为大城市居民登山、度假提供了场地。重庆郊区的缙云山、铁山坪、云篆山、云雾山等就是都市居民郊区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三、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特点

大城市郊区具有发展旅游的独特优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个性。

(一)大城市客源市场导向型旅游

在我国,大城市是旅游人群的主要产生地。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居民旅游调查统计中,大城市居民的出游率都比乡村高20个左右百分点,其旅游消费总额是乡村旅游人群消费总量的20倍左右[5]。所以,谁抓住了大城市旅游大军谁就是旅游竞争的常胜将军。大城市郊区在旅游市场客源来源上无疑以大城市居民为主体,依照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创造性的发掘旅游吸引点。按照旅游发展规律,其属于典型的市场导向型旅游发展模式。即根据大城市居民需求变化而进行旅游产品生产、调整等经济活动。

(二)投资主体分散化和投资规模小

在我国,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一般是纳入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范围内,所以,要取得较多的旅游开发用地比较困难,尽管地价相对较低,但由于市场高利润的驱使,所以投资旅游开发的业主特别多,呈现分散化特点,但普遍规模偏小。根据对2010年的重庆市郊区的旅游发展统计,投资主体有6 000多家,但平均占地规模却仅有1.5亩[6]。

(三)游客出游的多次重复性

大城市郊区旅游地距离客源地较近,交通又较为便利,旅游消费价格又较低,空气较为清新,可以暂时忘记一周工作的烦恼,达到休养生息功效,种种优势是其他远距离旅游点所无法比拟的,(尽管其旅游资源价值比不上远距离旅游吸引点)。所以是大城市居民双休日旅游的好去处,并且多次重游率较高,根据调查统计,重庆主城区居民在双休日,到大城市郊区的平均重游率高达5次,是远距离出游率的2倍[7]。

(四)大城市旅游的补充和延续

大城市郊区旅游实质是大城市居民在受旅游时间限制下的必然选择,其是大城市旅游的补充和延续。从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看,大城市居民到郊区的旅游活动形式有:品尝农家特色餐饮,垂钓,打牌娱乐,踏青,会议,特色农场产品购物等。基本上是大城市旅游形式在乡村地域的翻版,只不过是换了个地理环境,但正是这不同的地理环境为旅游者带来了新奇感。随着郊区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和旅游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改进,郊区旅游中的会议、度假、休闲成分将愈来愈重。

(五)依托大城市郊区其他产业发展基础

在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一般要依托农业中的水果种植基地、蔬菜基地、水产养殖业、花卉基地开展,并且对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等其他第三产业部门依赖也较强。所以,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大多依附这些产业基础进行旅游功能完善。

四、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模式——以重庆市为例

根据大城市郊区的实际地理环境差异并结合重庆实际,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模式可以有三种:

(一)度假型模式

依托郊区优美的地域环境,譬如,靠近大江、大河或环境保护较好的水域地;自然环境保护较好的郊区山地型风景区开展度假旅游。该类型一般对环境要求较高,且占地面积较大,投资额相对较高。在度假型城郊旅游发展模式中,按照地理环境差异又可以分为两类:一为水域型度假旅游模式;一为山地型度假模式。不同的模式在旅游产品设计上差异如下:

水域型度假产品:水上或滨水住宿,水上娱乐项目(垂钓,划船,水上摩托艇,水上冲浪),水下探险,特色水产品购买和品尝,水岸、滩娱乐项目(沙滩排球,滑沙,沙雕等);水上人文项目(水上会议,水上人家,水上文艺表演等)

山地型度假产品:利用山地生物多样性和地形复杂性特点,山地度假产品如下:山地高尔夫,山地滑翔,登山比赛,山地野生动物调查,山地探险,山地森林沐浴,山地采摘等。

重庆主城区为缙云山、明月山、黄草山、歌乐山所分隔,嘉陵江和长江穿城而过,形成组团式山水相依的山水都市。同时,郊区温泉和人工湖泊较多,这就为度假旅游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在水域型度假上,长寿湖、南湖、丁桂湖等10多个可供开发的湖泊度假地,北温泉、统景温泉、海兰云天、桥口坝、铜锣峡等众多可供开发的温泉度假养生地。在山地性度假上,缙云山、云篆山、老嬴山、歌乐山、南山等山地风景区成为郊区山地休闲度假的首选地。

(二)主题公园型模式

由于有稳定的客源保障,再加之土地地价的相对低廉,所以在大城市郊区开发特色主题性公园是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这种主题公园一定要依托郊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当地的地理文化资源和大城市居民的确旅游需求变动规律,创新性构筑和管理。一般而言,郊区主题公园型旅游开发有两种模式:

主题性现代农业公园模式。该种模式强调发挥现有农业产业优势,依托现代科技资源,结合大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特点,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切合现代旅游需求,一方面增加传统农业产业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旅游者参观实践增加其对现代农业产业的重新认识。依照农业产业结构不同,在该模式下又可以分为四类主题公园模式:

绿色果蔬园。依托大城市郊区的水果蔬菜基地建设,结合现代农业科技技术,在一定地域空间使游客充分了解和认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水果蔬菜的现代化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当然,这种主题性公园突破传统的一般性观赏,采摘等旅游活动,而是在该园中,通过一定的产品设计,调动游客各方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其充分认识现代绿色生活中的饮食部分的特点。其产品设计有:百果园、蔬菜园、蔬菜水果采摘、奇特蔬菜培育、水果节、采摘节、果园迷宫、蔬菜水果展览馆、游客蔬菜水果种植园等。在重庆主城郊区,南岸区葡萄基地、白市驿蔬菜基地、长寿湖有机农场基地满足了都市游客提供了农事体验、观光和休闲放松需求。

现代花卉园。依托大城市周边的花卉基地,建设集中性展示传统花卉发展历史,现代花卉发展成就和未来花卉发展远景的主题性园区。其产品设计可有:药用花卉园、观赏花卉园、食用花卉园、花卉文化园、花卉科技园、花卉种植购买中心、不同时令的花卉节、花卉婚礼基地、花卉影视基地等。重庆白市驿的皇田花卉基地、广阳坝花卉苗圃基地、北碚静观花卉基地等可以依托现有资源基础叠加旅游需求,进行上述多元化策划,提高农业附加值。

水上渔家。依托大城市郊区的渔业基地,进行主题性渔家文化设计,将其建设成有地域特色的渔业文化展示中心。该类主题公园设计实际是将水文化与人类关系进行现代化诠释。其产品设计有:特色鱼餐饮、观赏鱼购买,观赏、水上渔家住宿、渔家垂钓、中国渔家文化村、鱼家宴等。重庆北碚区水土镇大地渔村农田渔业基地、南岸迎龙农田规模化观赏鱼和养殖渔基地、长寿湖淡水鱼养殖等可以进行渔业类旅游深度开发。

现代农业公园。该公园依托上述四类农业产业类型,在一定地域空间进行综合设计,将其建设成集餐饮、住宿、观光、参与、度假、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其设计难度和设计层次较高,它需要借助大地景观设计同时也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现代旅游需求,其是大城市郊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之一。重庆北碚的美丽乡村嘉年华虽然具有川东乡村民俗旅游开发特色,但在综合性、多元化体验上现代科技成分和规模化尚欠缺些。

再现性或浓缩型景区主题公园模式。在一些大城市郊区本身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但这些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不高或资源较为分散,所以通过一定主题性设计提升其文化品位和旅游价值,使其成为大城市旅游的有效补充。譬如,陕西曲江区是位于西安市南郊,该区内有大雁塔风景区和一些分散的唐文化遗址,以前仅靠四A级大雁塔风景区吸引游客,并未能充分展现西安这座古城的厚重历史文化古韵。曲江新区通过挖掘整理该区资源特点,开创一个主题性公园“大唐芙蓉园”,该园占地998亩,是一个以盛唐皇家园林为蓝本,以水景为核心,集体验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唐文化主题博物苑。在2011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有170万人次游客游览该园,同年年底,接待游客突破1 300万人次,成为西安旅游的又一个新的品牌[8]。重庆郊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层次较低。铁山坪、歌乐山森林公园仅是一个农家乐休闲基地;云篆山知青文化也仅停留在知青山庄餐饮、住宿上;丰富的抗战文化遗址也仅是简单展陈式观光体验;缙云山、歌乐山、明月山也仅是周末登山、打牌的好去处。如何提升这些山地景观的主题性设计成为重庆郊区景区性旅游开发需要探讨的话题。模范曲江新区进行规模化、整体性、大手笔、高策划是现实的选择。

华人企业家在东南亚二战后排华运动期间只有两个有限的选择:是回到社会主义中国,还是成为所在国家的公民,对他们而言这两个选择都面临着不确定性与风险。尽管具有实用主义精神的华人企业家不断地试图与当地政治和经济精英建立合作者与同盟者关系,但他们的努力却不是一直会取得成功。海外华人企业家在商业领域的传统优势和在战后工业化过程当中新的机遇都受到来自所在国政府扶植当地人政策环境的挑战。在这些二战后民族国家当中,强烈的本地种族意识和日益兴起的民族主义阻断了华人少数族群企业家参与制定国家政策的途径。

(三)农家休闲型模式

农家休闲型发展模式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农家乐”,通俗讲就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农家乐是现代农民对传统农业的一项创举,从产业经济角来看,它是大城市经济反哺农村经济的一种新的形式。农家乐旅游形式开始于上个世纪末期,经过短短的几年发展,创造了不菲的成绩,据统计,2011年,长沙市农家乐有2 000多家,产值3亿元左右[9];重庆有6 000多家,产值6个亿。发展出具有不同地域特色农家乐模式,如北京郊区的高科技观光农业模式;成都郊区的田园采摘型模式,广州郊区的生态农业观光模式等。

从强调地域差异角度看,重庆城市郊区农家休闲型发展模式一般可以有传统农家型模式;山地农家休闲型模式;民俗农家型模式;滨水农家型模式等,其具体的发展特色有:

传统农家休闲模式。类似于西方的乡村旅游形式,即在原汁原味的传统农家体验传统生活,摈弃现代化生活干扰,处于一种恬静悠闲的传统农业生活。其产品形式一般为:吃农家饭,干农活,与农家同乐,住农家传统木屋等,一切生产生活模式完全按照当地农家人进行。受现代都市影响,纯粹的传统农家休闲方式也很难找寻,因此进行仿农式农家旅游开发在郊区较为普遍。但乡村质朴民风、乡村原生态景观是必不可少的。重庆北碚的柳荫镇具有拓展为传统乡镇性农家休闲可能,但随着游客大量涌入,政府如果不加以对农户和居民住房建设的宏观调控,其也有“变味”的危险。

山地立体型农家休闲模式。重庆本来就是山地城市,依据山地不同高差和气候变化,在不同的山地海拔高度构建立体农业景观[10]。如在山脚区建设田园风光型农家形态,半山建立经济林木采摘型农家休闲形态;高山区域建设森林生态保护科普型农业形态。重庆北碚缙云山具有山地立体农家休闲发展的雏形,但其山顶部分人为建设过多,破坏了生态环境,不能有效达到科普旅游目的。

民俗型农家休闲模式。在大城市郊区为少数民族居住区的地域,可以开展民俗型农家休闲模式。一方面可以吸引本地大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对外地游客也有较大感召力。北碚美丽乡村嘉年华就是突出川东传统民俗风情而进行的民俗性农家休闲旅游基地。渝北的巴渝民俗文化村也有建设成为体现地方民俗特色的条件,但其规模、氛围和产品设计还需重新考虑。

滨水型农家休闲模式。强调在大城市郊区有水域环境情况下的农家休闲设计,它重点要突出水域农家特色,如滨水而居的居住习俗,靠水而生的生产习俗,以水为乐的娱乐习俗等。重庆郊区湖泊众多,部分渔业基地也为滨水农家开发提供资源基地。

五、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大城市郊区特殊的地域环境特点使得其在旅游发展时同样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只有合理规避这些因素才可以推动城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郊土地资源对旅游用地的供给面临其他产业用地挤压

大城市郊区不仅仅要担负其大城市日常生活原料的供给,同时又是大城市环境的保护屏障,也是未来大城市发展的开拓空间。所以,一般在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规划中能够专门用作旅游用地的部分少之又少。譬如,2012年北京郊区土地资源总量为167.23万公顷,其中,耕地25.99万公顷,林业用地93.06万公顷,园地8.75万公顷,牧草地0.2万公顷,水域2.0万公顷,湿地3.44万公顷,建设用地29.98万公顷,其他用地3.79万公顷。在3.79万公顷其他用地中,旅游用地比重就更少[11]。

(二)行业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大城市郊区大多数旅游企业仍处在自由发展阶段,尤其是农家乐,对其规范化管理在部分区域仍未实现。农家乐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农家乐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未建立。大部分农家乐由于规模偏小,安全投入不足:没有灭火装置和火险报警装置,楼道过窄过陡,地面不防滑,没有紧急安全通道,没有专门的保安人员和保卫制度。所有这些都制约农家乐进一步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大城市郊区原来的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由于管理部门的监管不力正呈现日益蔓延趋势,再加之新兴旅游产业的分散化个体经营,尤其是农家休闲型旅游中的农家乐发展,投资规模小,收益部分中用于进行环境整治费用较少,环境保护意思较低,这些都制约了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

[1]周建斌,邱繁旭.上海市近郊人口空间特征分析——以嘉定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2(3):115-121.

[2]张洪,金杰.中国省会大城市地价空间变化实证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7,1(22):24-31.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主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级别基准地价和出让金标准的补充通知(渝府[2009]203号)[EB/OL].http://bbgt.cqgtfw.gov.cn/view.asp?nei=25&id=8.

[4]王海燕.外来人口向郊区流动趋势加剧,公共服务能力显不足[N].解放日报,2011-11-15.

[5]国家旅游局.中国国内旅游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6][7]邱继勤,范春.重庆旅游农业发展规划课题[C].2006,2.

[8]段先念.陕西省西安曲江:演绎历史 制造体验.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

[9]周斌.小小农家乐上了央视大荧屏长沙农家乐数量达2 000家[EB/OL].http://hn.rednet.cn/c/2012/11/01/2798620.

[10]李宗利.武陵山片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11]张妙第,等.影响京郊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主要产业环境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2005(6):75-80.

猜你喜欢
大城市农家乐农家
一、二线大城市石材市场正在加速萎缩
农家笑
农家乐里去休闲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杜鹃花红农家乐
农家笑
欢迎来咱农家乐
春回农家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