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峰,秦志丰,李勇进,陈天池,裴 蓓,魏品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中医科,上海 200003)
魏品康教授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师承制博士导师、博士后导师,出身中医世家,从医4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尤其在药物的运用方面颇有心得,且擅长使用虫类药物,笔者有幸师从于侧,侍诊时常将导师所用之方剂记录在案揣摩于心,受益匪浅,现将其应用虫类药物治疗胃癌之经验作一总结,以飨同道。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胃癌的记载,与“噎嗝”“反胃”“积聚”等病症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导师在长期攻克胃癌的过程中,认为肿瘤是因体内水湿运化失调,津液受邪热灼炼而质稠黏腻成痰,痰、气、火3者夹杂而成癌肿,其中“痰”既是发病原因又是病理产物,痰浊内阻是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又有良痰和恶痰之别,狭义的痰是指产生于呼吸道或鼻腔,由其黏膜分泌,经由口鼻咳吐而出的黏稠液状物质;广义的痰泛指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物质,它可以稽留在体内脏腑、组织、肌肉、经髓、脉络、关节等各处,具有隐匿潜行、变证多端的特点。良痰包括脂肪瘤、淋巴结炎症、息肉及良性肿瘤等;恶痰多具有生长迅速、病程迁延、位深难治等特点,恶性肿瘤即属于此类[1]。魏师汲取古方“导痰汤”的精髓,创立了“消痰散结方”作为治疗胃癌的基本方剂,该方由半夏、天南星、全蝎、蜈蚣等药物组成,其中大量运用了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干蟾皮、天龙、地龙等。
虫类药是动物类药物的别称,是指药用动物的干燥全体、除去内脏的动物部分个体、动物的分泌物以及各种虫类的加工制品。虫类药物具有破积消、活血化瘀、宣风泄热、搜风剔络、消痈散结、生肌收敛、行气和血、补益固本等功效,亦被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性喜攻逐走窜,通经达络[2]。古籍中《五十二病方》是最早记载虫类药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了动物药67种,很多药物至今仍在使用。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使用了水蛭、蜣螂、露蜂房等12种动物药,并创立了很多如抵当汤等以虫类药物为主的方剂。后代医家研究虫类药各有千秋,近代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所著《虫类药的应用》,是国内第一部来源于临床实践,专述虫类药临床应用的著作。魏品康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在恶性肿瘤的诊治中灵活应用虫类药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全蝎味辛咸性平,有毒,入肝经,功能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药性切用》言其:攻毒祛风。全蝎能开血气之凝滞,解毒医疮,内消僵肿之毒,现用治癌肿即由此而引出,蝎尾较全蝎功效更强,因其有小毒,用量以3~6 g为宜。前贤以全蝎作它用者较多,为治疗痉挛抽搐卒中之要药,此处取以毒攻毒之意,同时又能开瘀散结。
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入肝经,功能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在《日华子本草》中言其能够“治癖”,《医学衷中参西录》谓:“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专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且其通络止痛功效强于其他虫类药物,用治胃癌时取其善于通络止痛之功,其用量亦不可过大,不超过3条为宜。
干蟾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的干燥皮,味辛性凉,内服有消积杀虫之功,外用有解毒消肿之效。最早记载于《本经逢原》,是蟾蜍去蟾酥、内脏后晒干之物。现代药理学研究[3-4]表明,干蟾皮中存在多种化学成分,其所含的蟾毒内酯类和华蟾素中的蟾蜍环酰胺B、蟾蜍环酰胺C、蟾蜍噻咛等有抗肿瘤作用。干蟾皮有小毒且煎煮时气味不佳,用量以3~6 g为宜,用量过大易引起恶心、呕吐、心悸等不适,需密切观察,对于局部肿块有进展的瘰疬瘿瘤,难以控制的慢性癌痛以及实验室检查肿瘤指标升高的患者,常将全蝎、蜈蚣、干蟾皮联合应用,共奏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魏师尝治一胃癌患者腹痛难忍,静脉注射吗啡针剂用量逐渐加大,间隔时间短,后以新鲜蟾皮一块覆于患处,每日1换,患者即痛楚大减,此为外用之验效,但需注意对局部皮肤的保护。
天龙又称壁虎、守宫,味咸性寒,功能镇惊熄风,软坚散结。《医林篡要·药性》言其:祛风痰,补心血,治惊痫。”天龙能入血分,善于消散气血之凝结,在古代被列为“五毒”之一,药性平和。
地龙又称蚯蚓,有广地龙和沪地龙之分,其味咸性寒,入肝脾膀胱经,功能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得配本草》言其:“能引诸药直达病所,除风湿痰结,治跌仆,祛虫瘕,破血结。”天龙、地龙皆为咸寒之品,取苦寒清热、咸寒散结之意,且此2者皆为灵动之物,痰结难攻,非此类药物而不能入里攻邪,再者,癌肿日久,深及脏腑,患者往往营养不佳、体质量减轻,此药对常与全蝎、蜈蚣、干蟾皮等虫类药物共用,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身体状况。
生牡蛎味咸性微寒,入肝胆、肾经,功能潜阳补阴、软坚散结、重镇安神,用于惊悸失眠、瘰疬痰核、瘕痞块,煅牡蛎则长于收敛固涩。用于胃癌治疗独取其软坚散结之功效,尤其对于胃癌合并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疗效颇佳,常与浙贝母联用。
鸡内金味甘性平,入脾胃、肾、膀胱经,功能健胃消食,涩精止遗。此处用法,取其健脾开胃之功,因治疗胃癌所用之药物寒热并举,如半夏、天南星、全蝎、蜈蚣等属辛温燥烈之品,而重楼、土茯苓、半边莲、半枝莲等属寒凉之品,此类药物服用日久必胃肠不适,应用鸡内金既可助药物吸收,又可防止久服致瘀。
夏某,女,65岁,于1999年5月因胃小弯近贲门处肿块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胃低分化腺癌,术后化疗5次,2002年2月复查时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CEA持续升高,就诊于我科。主要症状:胃脘胀满,腰背酸痛,纳差乏力,舌暗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根据患者症状及舌象脉象,拟消痰软坚散结为治法,首诊处方:制半夏15 g,制南星15 g,山慈菇15 g,半边莲15 g,半枝莲15 g,全蝎6 g,蜈蚣3条,天龙15 g,地龙15 g,浙贝母9 g,生牡蛎30 g,橘络6 g,茯苓30 g,佛手9 g,香橼皮15 g,炒鸡内金15 g,炙甘草6 g,大枣5枚。14剂,水煎服,同时口服金龙蛇口服液。2诊:胃脘胀满好转,仍纳差乏力,伴大便干燥秘结,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故去理气消胀之佛手、香橼皮,加宽肠通便之制大黄9 g,炒莱菔子30 g,炒枳实15 g,炒枳壳15 g。14剂,水煎服,并收住院静滴康莱特注射液治疗。3诊:腹胀缓解,大便通畅,胃纳改善,乏力好转,复查CEA有所下降,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中药治疗,期间定期于我科住院静滴康莱特注射液,2002年底复查CEA降至正常水平,腹部超声提示腹膜后淋巴结未见肿大。
虫类药物应用需注意几点:1)虫类药的动物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对虫类药物过敏者,用之要慎,一旦有过敏表现应立即停药。2)虫类药多有“小毒”,用之不可过量,时间不宜过长,魏师还指出,抄方时不可原封不动用于其他患者,化疗药物的选择尚需要计算体表面积,体质量40 kg的女性患者与体质量100 kg的男性患者,其中草药的用量自当不同,需从小剂量开始用起。3)用药期间,需监测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及肝肾功能的损害,如有异常需及时调整。
[1]魏品康,李勇进,孙大志,等.胃癌诊治新论:从痰论治消化系肿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22.
[2]高想,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历史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07-809.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4]代丽萍,高慧敏,王智民,等.蟾皮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药学学报,2007,42(8):85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