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淑娟,许玉芳,谢晓梅
(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61;2.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牡丹皮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功效[1],其主要成分有丹皮酚(Paeonol)、丹皮酚原苷(Paeonocide)、芍药苷(Paeoniflorin)等。牡丹皮配方颗粒是以饮片为原料制备而成。本文在前期研究[2]和文献研究[3-5]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牡丹皮配方颗粒中丹皮酚和芍药苷含量的HPLC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控制牡丹皮配方颗粒质量。
1.1 仪器 LC-10AB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LC-Solution工作站;CP225D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ous公司);KQ-250DB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石英亚沸高纯水提取器(江苏金城教学仪器厂)。
1.2 试药 丹皮酚对照品(批号110708-200505,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芍药苷对照品(批号110736-200525,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牡丹皮饮片购自亳州药材市场,牡丹配方颗粒(自制);乙腈为色谱纯,水为亚沸高纯水。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yper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A)-水,梯度洗脱程序为0 min(15%A)→10 min(20%A)→15 min(30%A)→25 min(55%A);流速:1.0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230 nm;进样量:20 μL。
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丹皮酚和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置25 mL量瓶中,以15%乙腈溶解并稀释定容至刻度,摇匀,制得浓度为246 μg/mL丹皮酚和90 μg/mL芍药苷的2种混合对照品溶液。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牡丹皮配方颗粒,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0.5 g饮片),置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5%乙腈20 mL,称重,冷浸2 h,超声30 min,放冷,以15%乙腈补重、摇匀后滤过。取续滤液过0.45 μm微孔滤膜,即得供试品溶液。
2.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量取2种混合对照品溶液0.2、0.4、0.6、0.8、1.0 mL于5 mL量瓶中,加15%乙腈定容至刻度,摇匀,得5个浓度系列的混合对照品溶液。按2.1项下的色谱条件测定,以峰面积(A)对分析物浓度(C)作线性回归,得丹皮酚回归方程为:A=116 335C+797 063,r=0.999 3,线性范围:4.1~246 μg/mL;芍药苷回归方程为:A=52 001C+75 854,r=0.999 7,线性范围:1.35~90.0 μg/mL。
2.5 精密度试验 取同1分供试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记录所测各组分面积,测得丹皮酚峰面积RSD为1.42%,芍药苷峰面积RSD为0.83%。
2.6 稳定性试验 同1分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8、12 h进样,丹皮酚峰面积RSD为3.89%,芍药苷峰面积RSD为1.86%。
2.7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牡丹皮配方颗粒粉末5分,制成供试品溶液,测得丹皮酚峰面积的RSD为1.33%,芍药苷峰面积的RSD为1.08%。
2.8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测知含量的牡丹皮配方颗粒适量,共5分,精密称重,按1∶1比例分别准确加入丹皮酚和芍药苷对照品,按照“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并计算回收率。丹皮酚回收率为97.3%(RSD=1.04%),芍药苷为98.1%(RSD=1.02%)。
2.9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牡丹皮配方颗粒粉末,按照“2.3”项下制备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用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丹皮酚和芍药苷百分含量,结果见表1。
表1 丹皮酚和芍药苷含量测定结果(n=3)
结果表明,取适当浓度丹皮酚和芍药苷对照品溶液,在200 nm~400 nm范围内做吸收光谱扫描,结果丹皮酚在314、274、228、213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芍药苷在23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经比对,2种成分在230 nm波长处吸收较好,故选择230 nm为测定波长。
在色谱条件筛选实验中,对样品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流动相比例等多方面进行考察,表明15%乙腈超声提取样品30 min,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得到的色谱峰峰型、各峰分离度均较理想。
本实验旨在建立牡丹皮配方颗粒中丹皮酚和芍药苷的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高、重现性好,不仅可用于牡丹皮配方颗粒的质量分析,而且也适用于牡丹皮药材和饮片,为有效控制药品内在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60.
[2]谢晓梅,戴淑娟,夏红梅,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牡丹皮配方颗粒和饮片中丹皮酚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2):28-29.
[3]解飞,封宇飞,胡欣,等.HPLC法测定消银片中丹皮酚和芍药苷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4):460-462.
[4]刘剑,赵菁,郑晶莹,等.除草剂阿特拉津体内生物学毒性的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6):1236-1238.
[5]杨健,邵璨,刘美娜.解肌退热颗粒质量标准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3):53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