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美
(江苏省中医院 妇科,南京 210029)
《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其养生思想直至今天,仍能广泛而有效地指导临床医疗实践。《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即生命的根本,来源于天地间的阴阳之气。“精”代表精气,属阴;“神”表示神气,属阳。“传精神”,精神方面专心致志;“服天气”意思是顺应四季之气,“通神明”即通达玄妙的阴阳之道,即养生保健的要旨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阴阳既是哲学范畴又是医学范畴,是两者的统一,阴阳学说自与中医学相结合以来,对中医的养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静阳躁,阴生阳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包括阴血津液,一切食入之营养物质,需要阳之推动运化,阳为生理机能,需要阴之物质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法于阴阳”,即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适应自然气候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就养生来说,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节律的养生方法,也就是充实人体的真气,增强调节生命节律的能力,保持人体内阴阳的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顺应四时变化而活,所以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应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使机体阴阳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协调平衡,从而提高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1.1 一日之间阴阳变化——人体营卫之气运行的日周期变化 《灵枢·营卫生会》“夜半为阴陇,夜半后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一昼夜内阴阳消长都有一定的规律,且与自然界变化的规律相适应。人体营卫之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应的,《灵枢·大惑论》亦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可见营卫之气的运行有明显的日周期,人体营气与卫气,是内外相随,阴阳互相协调,清气与浊气不致互相干犯,这样就能顺应四时而保持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即人要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节律而动,日出阳气渐生可起床活动,日落阳气渐衰就要减少活动,所谓应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各类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各种动物直至复杂的人类都呈现以大约24 h为周期的生物节律现象,即生物钟。生物钟调节可以发生在分子、生化、细胞、生理及行为等各级水平,人类的睡眠—苏醒循环就是生物钟的良好实例。生物钟对各种基本的生命过程,如睡眠、生殖、发育和免疫等均发挥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有研究[2]表明,生物钟紊乱能够严重损害机体的健康。《内经》“法于阴阳”顺应自然昼夜阴阳变化规律的养生思想与现代研究发现生物钟现象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显示《内经》“天人合一”宏观理论与当今生命科学的微观研究某种程度上殊途同归。
1.2 四时阴阳的变化——人体之气浮潜的年周期性 大自然的运动及其形成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是必需的条件,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即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的阴阳之气保持和谐,以防止“虚邪贼风”侵入机体,破坏其内部的平衡而造成阴阳失调,造成人体生物节律的紊乱、失调而危害健康。
1.3 一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阴阳的变化——生殖、生命节律的变化 《内经》把人的生长衰老的生命活动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寻求顺应生命规律,达到健康与长寿的目的。《灵枢·天年》载:“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阐述了人体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及生命规律。
而《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通过女子生长发育的7个阶段论述了女子青春期初潮、生育期与绝经期的生长壮老的变化过程,这也是古人早在《内经》时期对女性生殖内分泌规律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天年》等皆将四十岁作为人体发育的极期,人体衰老始于四十岁左右,六十岁时,人之阴精之气由衰半而至大衰,完全进入衰老状态,通过叙述人的生命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变化及生命规律,为处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不同年龄的人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即在阴阳二气中,十分重视阳气作用。《素问·五常政大论》曰:“阴精所奉其人寿”,又指出阴精与天年也具有密切关系。所以人体阴阳的正常情况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臧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即阴主藏精,阳主卫外,阴阳相互为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由此可见调理阴阳,增进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是摄生保健的目的,平衡调节是健康的最佳状态,而现代生殖内分泌学研究早已阐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反应机制,相关激素存在正负反馈的平衡调节关系,调摄阴阳,使之保持平衡,方能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之目的,所以只有法于阴阳,维持阴阳之间的正常关系,才能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人生所贵,惟精与神,精以阴生,神从阳化,从妇科而言,不效法自然界变化的阴阳规律来调节阴阳,精满时不知保持精气充足,形体有神时不善于运用精神,随心所欲,贪图一时乐趣,违背正常生活规律,损害身心健康,起居无节,耗伤肾精,扰乱心神,不顺应阴阳的变化,故致月经失调、不孕症、卵巢早衰(POF)等病的发生。如现代女性夏季贪凉,过食生冷或空调温度过低,损伤人体阳气,违背“春夏养阳”的原则,而导致痛经等疾病的屡有发生,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说:“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此外,《素问·宣明五气》还总结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所以《内经》提出了“形劳而不倦”的原则,不妄作劳,劳逸有度,免伤真气。现代研究[3]表明,生物钟功能紊乱加速机体衰老进程,同时,衰老改变昼夜节律,使各种生物钟基因表达失常。“早衰”一词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及:“能知七损八益,则两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七损八益”作为调摄阴阳、使之恢复平衡的法则。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现代女性熬夜、睡眠过晚,摄生不慎等,引起衰退过早、过快、过甚,扰乱心神,耗伤肾阴,导致癸水不足,自然不能滋养精卵。而有些女性忙于学业、事业有成,接近四十方始备孕,不顺应一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阴阳的变化,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不孕症患者近年来在临床屡见不鲜。郑素芬[4]调查对照组保证充分休息及睡眠的情况比POF组做得好,长期睡眠不足、休息不好会影响免疫力,导致月经不调、临床早衰。
食物的“甘、苦、辛、咸、酸”5种性味太过或者不及都会影响到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五味对五脏具有全面的滋养作用,人体阴精的产生是来源于五味之精微,人的生理机能活动是以阴精为物质基础,没有阴精就无从产生阳气。调和五味,气血流畅,必须谨慎的遵守养生法则,才能享受自然寿命。而现代生殖内分泌学研究[5]证实,女性体内的脂肪是维持卵巢功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以节食减肥可使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致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引起月经失调、闭经等临床上也不少见。而饮食五味摄入过量积蓄,也会改变机体的生理效能,导致体质的改变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到生命。就妇科而言,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青春期和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PCOS不仅发病率高,而且伴随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子宫内膜癌变等严重并发症[6],目前研究认为控制体量,调整饮食结构和调整生活方式是肥胖PCOS患者的最基本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性观念的改变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人工流产人数逐年增多,月经失调、不孕症、盆腔炎性疾病等屡见不鲜,郑建华等[7]认为人工流产是卵巢早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人为的中断妊娠,使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造成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紊乱,可导致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如反复多次人工流产,体内内分泌系统会受到反复多次的影响,屡屡违背正常的生殖节律,耗伤阴精,损害阳气,破坏了人体阴阳协调平衡,从而使女性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发生卵巢早衰,并可诱发其他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见,不顺应人体阴阳的变化,甚至人为破坏“阴平阳秘”的自然状态,违背正常的生殖节律,可致疾病丛生。
哈佛大学教授Aikaw aM指出:“古代的哲学家们早已知道了健康的本质就是平衡。”生物医学家们也认识到了内环境的平衡是健康的基本保证,同时也观察到平衡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static)的,而是相对的和动态变化(dynamic)的。一旦人体内的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就将会产生各种疾病。“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古代的中医阴阳学说在探讨疾病是如何发生的,却现在被证实在分子水平上。”[8]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和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为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最高行为准则,所以至今其思想魅力历千年不减,可见《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对于认识生殖、生命规律的变化,研究养生保健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王庆其.《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63.
[2]王明勇.斑马鱼生物钟研究进展[J].遗传HEREDITAS(Beijing),2012,34(9):1133-1143.
[3]顾佳黎.生物钟与衰老的相关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9,40(2):123-128.
[4]郑素芬.卵巢功能早退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7):34-35.
[5]徐刚.《黄帝内经》对中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的影响[J].新西部,2010(1):125-128.
[6]周礼兰,李瑛.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8):1204-1207.
[7]郑建华,安媛.卵巢早衰的病因与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6):478-480.
[8]沈晓雄.阴阳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运用与回顾[J].环球中医药,1963,4(2):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