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笑天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变迁,构成了认识和理解当前中国青年现象与青年问题的重要背景。这种社会变迁主要在四个方面对青年一代产生重大影响:第一,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二,社会流动增加和社会分化加剧;第三,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与多元化;第四,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迁。从社会变迁视角出发,现阶段中国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的重点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社会变迁与青年教育、青年就业、青年婚姻与家庭、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青年社会问题等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方面的影响上。
关键词:社会变迁;青年问题;青年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068—04
一、社会变迁是认识和理解青年问题的重要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无疑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方方面面都经历了且目前依然还在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伴随着这场社会变迁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也经历着一条与他们的前辈十分不同的人生道路,形成了与其前辈明显不同的行为、态度、现象和问题。
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一文中指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无法了解其中之一。”①米尔斯的观点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研究目前中国社会的青年与青年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30多年来,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变迁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既形成了这一代青年特定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展现出其特有的现象和问题。无论是在社会制度层面的教育、就业和家庭,还是作为文化部分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社会在这些方面的各种变迁都会在当前青年的行为、态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青年现象与青年问题中留下痕迹。因此,要正确认识、深入理解和合理解释当今中国社会的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背景因素,重视社会变迁的影响。只有将青年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放到特定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去分析,才能更深刻、也更全面地认清各种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的本质。
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国青年都不曾有过的特殊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他们出生和成长的这30年,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30年。一方面,中国社会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科学技术发展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制度变革也异常激烈,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多元化发展也十分明显。所有这些构成了一种宏观的、无处不在的、每一位青年都置身其中而无法逃避的社会环境。正是这种社会环境,成为我们认识和分析一代青年成长过程及其结果的基本背景和客观前提。因此,只有把发生在这代青年身上的各种现象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社会联系起来,特别是将他们的各种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宏观结构变迁、历史文化变迁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才能真正理解他们何以成为今天的他们,如同才能理解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一样。
二、30多年来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
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变迁最为突出、对青年一代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第一,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中,计划经济体制一直是国家的主导。这种体制一方面过分强化了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市场因素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先带来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改变。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可以说,这一代青年的成长正好与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伴随。他们一出生就乘上了社会现代化的高速列车,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又使得年轻一代在接受和了解最现代的科学技术方面远远走在了他们父辈的前头。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原动力也使得农村青年可以离开农村,离开农业,不再做农民;他们可以进入城市,成为新体制下企业的新型工人;城市社会的经济体系中也不再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民营、私营、外资、合资企业和公司越来越多地成为当代青年就业的选择。
第二,社会流动的增加和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经济体制变革在带来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流动的增加、社会分化的加剧以及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无论是社会流动的规模与范围,还是社会分化的速度以及贫富差别的程度,都是改革开放前所没有的,有些方面甚至是不可想象的。所有这些变化使得这一代青年遇到了许多他们父辈不曾遇到的、情形完全不同的、很多方面甚至都是负面的和不利的成长环境。比如,也许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这一代青年这样,有这么高的比例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从小面对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和不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也许没有哪一代人像这一代青年这样,面对社会中越来越大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面对诸如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务工所带来的社会歧视、城市融入、社会排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现象和问题不仅会在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同时也会给他们的成长以及成年后的社会生活带来深远影响。
第三,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和多元化。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以及社会结构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社会精神与文化领域的变迁。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长期以来一直是单一的、统一的。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在精神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最大变化,无疑是社会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现着社会主流的价值体系。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随之受到冲击,社会价值体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现代性传播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社会明显不同的精神文化环境和价值空间。今天展现在这一代青年面前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比、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它早已不再是一种样式、一种颜色、一种声音。这种现代化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作用于青年的心理和行为,导致在生活方式、消费、时尚等众多领域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其前辈及其传统的新形式、新行为、新潮流。而对青年一代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各种社会环境比如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以及广义的社会文化等,也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会在这一代青年成长的过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第四,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变迁。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是要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与这一目标相伴随的一个重大政策举措是中国以控制人口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30多年来,这一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时产生的人口生育政策,已经使得中国社会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结果不仅有效减缓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也带来了人口总体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变迁。这种社会人口宏观结构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冲击并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现阶段教育市场、就业市场、婚姻市场的结构等。对于处于教育、就业、婚姻高峰年龄段的这一代青年来说,他们在这些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所具有的机会、所遭遇的困境等等,无一不与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作为整个中国社会人口结构中的一个“同期群”,在其成长和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同期群”自身的规模、结构以及他们与社会整体人口结构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三、社会变迁视角下青年研究的重点领域
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出发,将宏观层面的社会变革与微观层面的青年个体经历、现象及问题联系起来分析,既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各种青年现象和青年问题进行梳理,同时也有助于从本质上揭示当前青年问题的实质。联系上述四个方面的社会变迁因素,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中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的重点领域将主要集中在社会变迁与青年的教育、青年的就业、青年的婚姻与家庭、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青年社会问题等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方面的影响上。
第一,社会教育制度的变迁与青年的教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教育制度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迁。从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到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扩招,教育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首先影响到的就是这一代青年所面临的教育机会、教育经历和教育环境。比如,与国家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全社会重知识、重人才、重科学、重文凭相对应的是,这一代青年的中小学是在重考试成绩、重名次、重升学率的体制下度过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快慢班、模拟考试、课余补习班等等,填满了他们的中小学生活。他们肩负着父辈的高期望,没完没了地在一场早已偏离方向的教育竞争中拼杀。考大学也自然成为社会对他们进行的一次重大筛选和分流。对于大部分上不了大学的青年来说,在职读书、在职学习成为他们参加工作后进行继续教育的一种现实选择和新的人生经历。而当高等教育的扩招带来越来越多的青年进入高校的机会时,教育分层的机制又通过学校类型、学校等级、学校质量、学校声誉等因素再次在新的层面上对青年进行分层,并影响到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和职业生涯。总之,现有教育制度变迁对青年的教育分层、青年教育机会和职业地位的获得以及青年社会流动的影响等,将是这一领域中青年研究的重要主题。
第二,社会就业制度变迁与青年的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就业制度变迁与社会劳动力结构、人口结构的变迁一起,构成和决定了社会中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和方向。对于这一代青年来说,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带来的大批职工下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共同影响并形成了他们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当他们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客观上也就预示着未来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更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当前社会背景中的青年择业和就业问题,不只是涉及到青年和大学生自身的择业意愿、择业观念和择业能力,它同时还会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比如,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蚁族”问题,除了要研究这些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状况、条件、意愿等个人因素之外,还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的分层机制、人口流动政策、社会价值观念以及高等院校扩招等一系列背景因素之间的关系,应该高度关注这些社会背景因素对“蚁族”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此外,诸如青年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城市在职青年频繁“跳槽”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前途和路径问题等等,或许都与市场经济冲击下青年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有关,或许也都能从宏观社会结构的相关背景及其变迁中找到答案。
第三,社会家庭结构变迁、家庭观念变迁与青年婚姻家庭问题。“成家立业”是青年时期的两大任务。特别是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更是一项主要在青年期中完成的人生大事。而青年恋爱、择偶、结婚、生育等婚姻家庭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社会变迁视角来看这一领域中的现象,就是要特别注意社会背景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在这些常常被人们看做是完全由青年个人主观意愿来决定的事务背后,实际上始终存在着一只由社会结构和文化力量所构成的“看不见的手”。无论是青年的择偶标准、生育意愿,还是青年婚姻家庭现象中的择偶方式变迁,无论是“剩女”、“光棍”问题的形成,还是青年夫妻权力问题、婚姻稳定性问题、家庭代际关系问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掌控有关。比如,与改革开放同时发生的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等,就在客观上奠定了目前社会中出现的“剩女”问题、“光棍”问题、青年婚姻稳定性问题等多种青年婚姻家庭问题的基础。我们应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轨迹中寻找上述各种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
第四,社会文化、特别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与当前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建构与发展。文化就像一个社会中的空气,无处不在,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时时刻刻对社会成员的观念、行为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青年又总是社会文化的主要学习者和继承者,他们在不断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形成具有青年特征的亚文化。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特别是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这一代青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无论是青年的成才观、幸福观、职业观,还是青年的婚姻观、家庭观,都不再与传统相同,青年认可的价值观念也不再单一。他们无论是对待工作、职业、金钱,还是看待成才、成功、幸福,都有他们自己的标准,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模式,发出了多种不同的声音。与此同时,以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工具、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又为这一代青年建造出一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电子世界、特别是与现实世界大不相同的虚拟世界。在这种世界里生存,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生经历。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建构起新的青年亚文化。在诸如青年与传媒、青年与网络、青年与手机、青年与流行歌曲、青年文学现象、“超女”现象、青年流行语、青年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进行着博弈和相互影响,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图景。
第五,社会变迁中的青年群体与青年组织研究。群体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和主要对象。社会中的青年同样隶属于各种不同的群体。30多年社会变迁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正式的共青团组织以及长期以职业为主要标准划分出的“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军人、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青年群体和青年组织,比如“打工仔”、“打工妹”、“新生代农民工”、“青年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等。因此,在对新的青年群体进行研究时,要始终不忘这些群体产生的社会变迁背景。比如,“大学生村官”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青年群体,对于他们的使命与发展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都只能从产生和形成他们的社会背景中去找寻合理的解释。又比如,对“街头青年”、青年小帮伙的研究,除了要解释他们是谁、他们如何混迹于街头、他们的结构如何等问题外,还要从宏观社会变迁的背景中去发掘有关他们何以产生、他们将何去何从等问题的理论解释。同样的,有学者提出应加强对城镇青年,即那些介于城市青年与农村青年之间、既不同于城市青年、也不同于农村青年的特定青年群体的研究,也正是基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而对于目前社会中,一方面是社会向现代化方向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青年宗教群体的出现和扩大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也只有从中国社会变迁的背景中去寻找答案。
第六,社会结构转型与青年社会问题研究。一般意义上的“青年问题”往往泛指与青年有关的各种现象或主题,而“青年社会问题”的概念则主要是指那些涉及青年人群相对较广、影响面相对较大、危害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必须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青年现象和问题。一般来说,当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或社会急剧转型时,社会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常常受到破坏,新的社会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其中也会夹杂着一些新的失范行为并可能导致新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带来了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也带来了经济生活领域中越来越明显的贫富差距的加大。同时,国门打开后西方价值观念和现代文化潮流的大量涌入,还带来了精神领域中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与传统权威的相对减弱。这些变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强烈地冲击并深深地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定型过程中的这一代青年。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青年社会问题正是这种冲击和影响的外在表现。因此,无论是对新形势下青年越轨与犯罪现象的研究,还是对类似“瓮安事件”中所体现的青年群体性行为的探讨,或是对目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青年吸毒问题、青年自杀现象、青年网瘾现象、青年宗教信仰现象等的分析,都不能不考虑社会变迁因素的影响。
注释
①[美]赖特·米尔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何维凌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页。
责任编辑:海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