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晟
【摘要】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在常规支持疗法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β-七叶皂甙钠治疗;对照组37例,除不使用依达拉奉外,其他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过程及疗程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依达拉奉; β-七叶皂甙钠; 急性脑梗死; 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致神经元缺血性死亡或损伤的疾病,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且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的原因。2009年5月1日-2010年5月3日笔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3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4例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均在24 h以内发病,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入院前未经抗凝、溶栓、降纤和抗血小板等治疗,且排除脑出血及脑肿瘤,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无治疗药物禁忌证。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50~74岁,平均60.48岁;对照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51~75 岁,平均60.74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控制脑水肿(甘油果糖)、保护脑细胞(胞二磷胆碱)、调控血压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β-七叶皂甙钠2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 ;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 d。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β-七叶皂甙钠2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14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uropean stroke scale,ESS)标准[2],对每位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进行疗效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9%。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组治疗前为(53.63±8.69)分,治疗后为(87.91±12.76)分,对照组治疗前为(53.87±8.73)分,治疗后为(76.53±10.84)分。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减少,但治疗组减少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治疗组基本痊愈12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0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4.6%;对照组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15例,无变化10 例,总有效率73.0%。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急性脑梗死的脑组织损伤机制中,自由基、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源性水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脑缺血、缺氧及再灌注后可生成大量自由基,攻击脂质膜结构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多个不饱和的双键,使之发生过氧化反应,导致脂质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各种细胞器解体,加重细胞毒性脑水肿,攻击血管内皮细胞膜,加重血管源性脑水肿;缺血/再灌注时,最早的反应是缺血区的白细胞积聚和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如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使细胞更易聚集、凝聚,造成微血管循环障碍,甚至造成再灌注后的“无复流”现象,随后白细胞通过内皮细胞进入脑组织,释放出多种分解代谢酶,导致组织破坏;脑缺血后发生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压迫周围微循环,使血流淤积,微血栓形成,更减少脑灌注,加重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灶相对于周围脑组织处于高渗透压、高离子状态,促使大量水分渗入缺血灶,更加重脑水肿,大片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又使静脉回流受阻及动脉灌流阻力增大,形成缺血、水肿、颅高压恶性循环,可引起脑疝,危及生命[3]。
依达拉奉是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其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依达拉奉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它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SE、S-100蛋白含量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即CT显示梗死灶越大、水肿范围越广、占位效应越明显,二者的血清含量升高越显著,依达拉奉通过减轻再灌注损伤的自由基产生,抑制MMP-9,稳定血脑屏障等作用而降低血清NSE、S-100β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从而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4-5]。依达拉奉还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途径减少了脑细胞凋亡的发生,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6]。
七叶皂苷是中药娑罗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属于五环三萜皂苷类药物,含α和β两种异构体(Fig1),其中β-七叶皂苷是主要的活性异构体。近年来,由于β-七叶皂甙钠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类固醇增加体内和静脉的前列腺素分泌PGF2,具有消炎、抗渗出、消水肿、恢复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增加静脉张力,改善和恢复脑循环,消除自由基等作用,在治疗脑水肿中引起人们的重视。CRP水平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不同病损程度的脑梗死发生炎症反应程度不同,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具有相关性,CRP水平的增高反映了脑梗死的严重程度,β-七叶皂甙钠能使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下降,炎性反应减轻,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7-9]。β-七叶皂甙钠对毛细血管具有“封闭”作用,抑制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具有抗炎、抗渗出等作用,减少脑组织局部中性粒细胞渗出,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缩小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β-七叶皂甙钠还可能通过抑制髓过氧化酶(MPO),下调ICAM-1和E-内皮选择素,减少中性粒细胞在损伤病灶的聚集而降低脑损伤程度[10]。MMP-9与LN可能参与脑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发展,缺血再灌注早期七叶皂苷钠治疗通过减少MMP-9的表达,增加LN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脑起保护作用[11]。依达拉奉与β-七叶皂甙钠联用,既利用依达拉奉的清除自由基和神经元保护作用,又利用β-七叶皂甙钠的消炎、抗渗出、消水肿作用。通过笔者所在医院的本组疗效观察,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Hantson L,De Weerdt W,De Keyser J,et al.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J].Stroke,1994,25(11):2215-2219.
[3] 郭国际.实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597-599.
[4] 王琨,李彦敏.NSE、S-100蛋白与脑损伤关系的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17(5):396.
[5] 李少明,郑东.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血清NSE、S-100β和MMP-9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13):1742.
[6] 薛晶,韩冬.依达拉奉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1):18.
[7] 曹红,孙长凯,赵杰,等.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6):423.
[8] 李辉,王兆宏.血清C 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评估中的价值[J].疑难病杂志,2006,5(2):97.
[9] 刘新平. 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疑难病志,2008,7(8):482.
[10] 刘丽娟,周宏灏.七叶皂苷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5):957.
[11] 张韶华,韩文江,李晓蕾,等.七叶皂苷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和LN表达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6):621.
(收稿日期:2012-09-26) (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