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历史词”的重新定位与判定原则

2013-03-27 07:21陈秋娜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义项现代汉语事物

陈秋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开发处,广西 柳州 545006)

一、古语词概念的偏误

本篇中讨论的“历史词”是古语词的下位概念。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古语词概念定位的偏误,直接导致了历史词的错误界定,因此,重新定位“历史词”之前,必须先厘清古语词的概念。

(一)偏误一:忽略古语词的共时性质

刘叔新在其《汉语描写词汇学》中认为:“古语词是产生于古代而只在现代书面语中沿用下来的词语,如‘谒’‘戢’‘罄’‘莞尔’‘乃尔’‘其’‘者’‘曷’‘辄’‘乎’‘哉’‘毋庸置疑’‘暴戾恣睢’‘白驹过隙’之类。”[1]280

刘先生把“谒”、“戢”、“罄”、“莞尔”等词语作为古语词的例证,其实并不妥当。古语词来源于古代汉语,但存在于现代汉语体系中。因此,定位“历史词”的概念既需要关照其历时的视角,又需要兼顾其共时的性质。像“谒”“罄”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独立使用了,只能作为词素存在于“谒见”、“售罄”等词语中。因此,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它们不应该算真正意义的“词语”。同样地,像“暴戾恣睢”“白驹过隙”等,应视为短语结构,也不应该归入古语词的外延中。

(二)偏误二:漠视部分古语词的历时演变

刘世俊在其论文《现代汉语的古语词》中认为:“表示的事物或现象在今天已消失,在现代汉语中己全无活力的词,只能看作是‘古典词’,不能以‘历史词’的名目把它混入作为现代汉语非基本词汇的古语词之中。例如,‘天子’、‘诸侯’、‘大夫’、‘士’这类事物在今天已完全消失,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这类按等级称呼死亡的现象也不复存在了,以上这些词就应排斥在现代汉语词汇之外,称作‘古典词’。否则会导致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全面混淆。”[2]

从语言事实来看,刘世俊所谓的“全无活力的词”其实大量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虽然它们表示的事物已经消失,但却因其带着独特而显著的时代特征被保留下来,并且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和语言环境,这些词语的意义也逐渐发生了动态演变。正是因为它们充沛的生命力,它们不应被排除在“古语词”之外。

相比较之下,我们认为,葛本仪在其论著《现代汉语词汇学》中对古语词的界定比较合理:“古语词这一概念应该包含着两种含义:一种是从历时的角度讲,汉语词汇中的古语词就是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而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词,其中有的词也许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而被重新启用,也有的词则会不再被运用了。另一种从共时的角度讲,是指某个时期的语言词汇中包括的古语词,也就是指在这个时期内被重新运用的古语词,这些古语词都是该共时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这种从共时角度讲的古语词,只能是指那些被共时社会重新启用了的古语词。”[3]11

我们在下文中界定的历史词概念即是在葛本仪提出的古语词概念基础上综合、提炼而来的。

二、“历史词”概念的重新定位

(一)历史词的上位概念——古语词的二维视角

对现代汉语古语词的内涵界定应兼具历时与共时两种视角维度。

从历时角度看,汉语词汇中的古语词应该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源自古汉语的。这区别于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新词语及部分外来语。那能否认为凡是源自古汉语的词汇都称之为现代汉语的古语词呢?当然不能。因为,从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而言,即使是变化比较大的词汇部分,大体上也是由古汉语词汇发展而来。如,处于词汇体系核心的基本词汇“人”“天”“山”等大部分源自古汉语,因为它们都表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和概念,所以它们被固定下来,并成为生成新词语的基础。除此之外如“夫人”、“逝世”和“饮食”等固有词,也来源于古汉语。

从共时角度看,现代汉语古语词在一定时期的语境中呈现生命力。它们不仅因某些特殊语用原因被重新运用,而且部分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还由于时代背景与交际语境的需要生发新的词汇意义或改变原有的词汇意义。这强调现代汉语古语词在共时阶段被运用的现时状态。如前文所说,我们不认为“谒”“罄”等为现代汉语古语词,就因为它们在共时阶段中不独立使用,需要依附一定成分存在,其现时状态并非词。

(二)历史词的同位概念——古典词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如果把现代汉语古语词的全体词汇作为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其中一个是“历史词”子系统,另一个为“古典词”子系统。这两部分在体系中各司其职,两者的地位是平行并列的,均属于体系构成的部分。

“历史词”子系统中的词语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中存在过的事物、现象以及文化潮流,具体外延包括了体现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经济、军事、行政、民俗等方面的词语,它们带着鲜明的时代标识及传统汉文化特色。如“保甲”“八卦”“榜文”“八股”“贝勒”“八仙”“嫦娥”“符节”“行宫“太子”“驸马”等。

有些学者把“八仙”“嫦娥”“鹊桥”“伥鬼”“蛟龙”“王母”等反映古代神话传说的词语排除在历史词之外。如葛本仪认为:“现代汉语中的古语词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反映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或者古代神话传说中出现过的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词,前者如‘县官’‘保长’‘宰相’‘青楼’‘书童’‘巡捕’‘上朝’‘接旨’等等,这类词也可称为历史词语;后者如‘天宫’‘龙王’‘王母’‘天将’‘龙女’等等。”[3]10笔者认为,古代神话传说相关的词语是某历史阶段社会民俗及思想文化的产物,一定程度体现了当时社会阶段的流行文化,是社会民俗的具体体现。它们至今还为人们所知,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在当时社会民间流行面之广,影响度之深。除此之外,通观现代汉语词汇体系,这些标注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俗文化的神话传说词语是现代汉语词汇文化特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认为,这类词语也应该纳入历史词的外延。

“古典词”子系统中的词是古代汉语语境下人们日常交际或书面表达使用的词语,现在基本已经被现代汉语词汇替代。如“安—怎么”、“谙—熟悉”、“半子—女婿”、“宝号—对方的名字”、“碧落—天空”、“冰轮—月亮”、“宾东—客人和主人”、“捭阖—分化和联合”等。从以上例子可看出,古典词多存在于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如今人们重新使用古典词是为了追求某种修辞效果或满足特定交际场合的需要。如:“《时光已逝,安能重来?》”和“《男生不谙水性救人 是否见义勇为引争议》”中“安”“谙”在标题中的运用,就是为了追求新闻标题简明凝练,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的修辞效果。

图1 古语词、历史词以及古典词的概念关联图

(三)历史词的概念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拟出历史词的概念。现代汉语历史词是那些反映特定历史阶段存在或出现的事物、现象以及文化潮流,而在当代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重新启用的词语。历史词是古语词的下位概念,自成系统,与古典词并列平行,三者的关联如图1所示。

三、历史词的判定原则

笔者在词语考察过程中发现,有几类词的性质与历史词存在相似性,在斟酌能否把它们归入历史词范畴时,确定了几条判定原则。

(一)只有其中一个或若干个义项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符合历史词内涵,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只有其中一个或若干个义项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符合历史词内涵的,应该分情况而甄别。第一种情况,如:

①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室。②指淫秽的图画。也叫春画。[4]208

①插进队伍中去:请按排队购票,不要~。②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干部下到农村生产队劳动和生活:~落户|他以前的农村插过队。[4]134

从以上列举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中的释义可见,这一类词语的词义存在两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情况,如“包身工”、“闺范”等词,从它们的义项来看,第一项词义为该词的基本义,而第二项词义则是由基本义引申而来。这些词语的基本义符合了历史词的内涵,而引申义项则是在词语的长期使用中为了适应某些言语要求生成演变而来。由于这些词语演变生成的引申义项在具体的言语中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原本临时生发的演变义项逐渐被认可,继而收录在词典中。因此,这种情况是历史词词义演变的结果,应该将如包身工、闺范等词语归入历史词库。

另一种情况,如“春秋”、“春宫”、“插队”等词语所示。从它们的义项来看,它们是一词多义现象。它们只有其中一项意义符合历史词内涵,而其他的义项与这一义项的关系并非基本义与生成义的关系。因此,在遵循《现汉》的标义规范的基础上,没有把这类词语判定为历史词。

类似词语还有:“管家”、“郎中”、“红帽子”、“清道”、“侍女”、“枢机”、“术士”、“天庭”、“玉宇”、“朝拜”、“朝觐”、“大头”、“入流”等。对于与以上语例类似的词语,应该遵循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义项之间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判定。

(二)所有义项指称的事物或现象是历史某阶段出现的特有的,亦需视情况而定

还存在一类词语,一般为表朝代等的词语。其义项指称的事物或现象属于历史上某阶段特有的,但我们仍需要对这些词语区别对待。如:

从释义看来,以上例词均指称历史特有的现象或事物,就这一方面而言,是符合历史词内涵的。但是,从词语的起源来说,一部分这样的词语在古籍中查找不到,可见,它们并不产生于古代,而是由历史学家、生物学家等专业学科专家们后来根据学科需要而造词的。如,以上例词中“东汉”、“后金”、“古生物”等词即属于这种情况。类似此种情况的词语还有“东晋”、“东魏”、“古人”、“古文字”、“黑陶”、“后汉”、“后晋”、“后梁”、“南北朝”、“南齐”、“南宋”、“西汉”、“西晋”、“西魏”、“西夏”等表朝代或历史事物的词语。但值得注意的是,如“南朝”、“战国”、“五代”、“东周”、“西周”等词,我们在古籍中能够查找到出处,因此,我们认定它们产生于历史时期,故把它们归入历史词库。

【南朝】的古籍出处,如:

南朝四百八十寺。——(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南朝秋色满,君去意如何?帝业空城在,民田坏塚多。

——(唐)周贺《送绍康归建业》

欲洒新亭数行泪,南朝风景已全非

——(清)陈恭尹《秋日西郊宴集》

【战国】的古籍出处,如: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汉)刘向《<战国策>书录》

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表奏。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五代】的古籍出处,如:

五代诸侯跋扈——《宋史·太祖纪三》

欧阳修《五代史》,梁、唐、晋、汉、周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

【东周】的古籍出处,如:

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

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跡似东周。

——(前蜀)韦庄《咸阳怀古》

由以上分析可见,对于此类词语的判断,我们的主要依据是该词语是否存在古籍出处,如果存在古籍出处,那么我们将其认定为历史词,否则即将它排除在历史词外延之外。

(三)典故词不归于历史词

我们先从某些古典词的词典释义的分析入手,如:

以上典故词的释义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点出了该词的典故出处,说明它们或与某些历史事件有关,或与某些历史事物有关,或与古典诗句有关。而第二部分则主要解释了典故词在当前语言环境下运用的意义,或为比喻义,或为泛指义。虽然典故词的典故出处具有特指性,但其比喻义或泛指义却不具备特指性。比如,“瓜代”的典故中虽然特指与连称和管至父两位历史人物相关的某个具体历史故事,但是“瓜代”的泛指义为“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却不具备特指性和历史性。因此,基于这一点,我们把典故词排除在历史词之外。

(四)旧时迷信文化的相关词汇归于历史词

在建立历史词库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一类词,它们与过去的传统文化有关,如“森罗殿”、“阴间”、“酆都城”、“黄泉”、“九泉”、“上界”等。那么此类词语是否判定为历史词呢?

我们发现,在词典中的释义多以“迷信传说”等字眼开头,如:

诚然,以上例词中所指称的事物不论过去或是当下都不可能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因此,对于这类词语的历史词性的考量,只能侧重于它们的起源。毋庸置疑,这些词语均源自于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对历代人们的思想影响深远。而在现代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民俗文化渊源,人们使用这些词语时指称的意义与其传统的文化意义是一致的。基于此,我们认为,这类词语应该属于历史词,只是它们归属的主题类别较特殊,为民俗文化类。

四、小结

历史词是那些反映特定历史阶段存在或出现的事物、现象以及文化潮流,而在当代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重新启用的词语。它与古语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它属于古语词的下位概念,与古语词并列平行。从历史词的判定原则来看,我们主要立足于某个词语的词义与来源。一般而言,当一个词语的意义上指称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事物、现象或文化潮流,并起源于古汉语,我们便可判断其为历史词。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刘世俊.现代汉语中的古语词[J].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23-27.

[3]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猜你喜欢
义项现代汉语事物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Enhanced Precision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