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行雪域高原

2013-03-27 23:14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244000章小明
地理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拉萨

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244000) 章小明

轮行雪域高原

安徽省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244000) 章小明

冥冥之中,遥远的青藏高原始终有一种梦中的召唤,吸引着我前往。2012年的暑假,我终于美梦成行。

我们的行程计划是:由兰州开车经西宁、青海湖南线,一天赶到格尔木,路程800公里。格尔木海拔只有2800米,到后休整一天,目的是适应未来的高海拔环境,并检查车辆。然后,用一天时间翻越昆仑山,走青藏线到达拉萨,行程1200公里。在拉萨游玩、休整两天,根据情况决定去纳木错湖还是赴林芝。若去林芝,行程约400多公里。在林芝除掉拉萨至林芝的路上时间,还必须呆三天,前后要消耗五天时间。因为从林芝出发有两条方向不同的考察线路,一条向南走岗派公路去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南迦巴瓦峰,来回要一天时间,住林芝;一条向北再转向东走318国道到波密、然乌湖,行程320多公里,沿途考察鲁朗林海、米堆冰川等,必须在然乌湖住一晚,第二天得用一天时间赶回林芝。从林芝我们将从原路踏上返回的路程,不过,到格尔木后,我们将选择青海湖的北线到兰州,沿途考察万丈盐桥和察尔汗盐湖及青海湖北岸情况。

进军格尔木

8月5日下午5点多,火车经过一天的奔跑,我们到达了兰州。这里,没有江南夏日的闷热,气候非常凉爽,凉风习习,毛孔畅通,身心都非常的舒服,这在家乡根本是享受不到的。看来这大陆性气候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住店、联系租车、验收车况,忙活到晚上11点多,才安定下来。车子是美国道奇,性能尚可,但算不上真正的四驱越野。事实证明,跑青藏还是差了点。

第二天一早,我们品尝了兰州牛肉拉面,味道特别好。当地人告诉我们:在兰州吃拉面,不需要找品牌店,分布在大街小巷的众多拉面馆,任何一家味道都不错,没有什么差别。确实如此,我去过兰州多次,走进任何一家牛肉拉面馆,其味道都正宗地道。但据说,一离开兰州,这牛肉拉面的味道就变了,只有在兰州,才能品尝到货真价实的牛肉拉面。这就是地域的力量,这地域的差异,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你想,山水变了,气候变了,这食材的质地会不变吗?在兰州,拉面已完全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每天吃拉面,就像喝水一样自然,对兰州人来说,生活中不能没有拉面。这就是为什么小小的一碗兰州拉面一旦涨价,便会引起轩然大波,全城上下议论纷纷,因为这涉及到千家万户。长长的拉面已把兰州人的情感拴得紧紧的,他们对拉面价格的变化十分敏感。面对这样的市场氛围,牛肉拉面师傅们能不憋足劲,从内到外的精心打造吗?而在外地,舌尖上缺乏这样的氛围,靠无精打采的师傅又怎能烹制出地道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

7点整,我们告别了兰州,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目的,汽车越过了黄河大轿,向着青海西宁方向疾速前进,首站:格尔木。

这是一条标准的高速公路,蜿蜒在湟水谷地中。汽车缓慢地爬升,路牌告诉我们,此高速一直可通到湟源县。于是,我们决定,不进西宁城区,向西继续前进,直逼湟源。这大大节约了时间,从兰州到湟源约250多公里,我们9点多一点就到了湟源。湟源是一个三岔口,交通繁忙,分南北两线绕青海湖进青海腹地。湟源西面就是日月山,翻过山,就能看见青海湖了。日月山,柔和平缓,不是那么雄伟高大,但她却是一条重要的自然、人文地理分界线。在青海她是狭义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对这一界线,这次我体会很深:山的东面湟源县为农耕区,人丁兴旺;而一到山的西面,其景观马上就变成了草原,牧区辽阔,人烟稀少。回程时,我们住在紧靠日月山西侧的海晏县,晚8点多一点,昏暗的大街上就空无一人,十分冷清。 这就是夏季风的力量,它影响着一地雨水的多少,继而影响着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我们选择了青海湖南线前进,汽车开始爬坡,日月山坡度不大,我们很快就越过了日月山,来到了青海湖滨。一望无际的草原,大片的油菜花,湛蓝的天空,朵朵的白云,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空气好清新啊。由于高原气温季节的差异,我们家乡的油菜早已收割,但青海湖边的油菜花此时正绽放着。蓝天、白云、青山、绿草、黄花、漫山遍野的牛羊及远方望不到边的墨绿色湖水,在微风的轻拂下,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动态山水画。这一画面,使得初次见到高原景色的何书文老师兴奋无比,连说“不虚此行,不虚此行”,我说:“这仅仅是序幕,好景还在后面呢。”

在湖边,用完自带的中餐,沿湖边109公路继续西进。青海湖被甩在了身后,连续要翻越橡皮山等好几个海拔3000多米的山脉,才进入狭义的柴达木盆地。在它的东南面有好几个小盆地,我们走了一个又一个,过了茶卡很长一段路,才开始进入它的主盆地。然后,一条笔直的公路,沿着昆仑山脉,在盆地的南缘,一直向西到格尔木。此时,已近黄昏,夕阳西下,火红的太阳把西边的云彩烧得通红,我们追赶着太阳,向着太阳没入地平线的方向前进!

柴达木盆地,给我的感觉是地表既荒凉又浩瀚无边,太大了。汽车开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始终望不到尽头,天色已黑,夜幕降临,茫茫荒漠,唯有我们的小车在跳动,只有左侧巨大的昆仑山脉黑影伴随着我们。疲劳向我们袭来,9点左右,远方终于出现了片状的灯光,那就是格尔木市,那就是希望,好一个那城就在灯火阑珊处!我们来了劲,10点整我们平安到达格尔木市。

算算800公里路程,用了15个小时,确实难以理解,因为路上停留的时间也不多。唯一的解释是海拔高,山路多,只能慢行。看来内地的200公里与高原山区绝对不是一个概念,这也给我们今后行程计划安排提供了参考。连续坐车15个小时,这是大家头一次经历,感觉很累,有点吃不消。看来在格尔木休整一天很有必要。

格尔木市,位于昆仑山北麓,格尔木河畔,青海的第二大城市。城区不大,道路很整洁,绿化也不错。建议一定要品尝烤羊肉串和老酸奶。羊肉串很便宜,一元一串;酸奶味道纯正,纯自然的,当地产的,没有放任何添加剂,一小碗4元,像嫩嫩的水豆腐,清爽醇厚,吃起来非常爽口润心,通身舒服。

通向天堂的哈达——“天路”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唉……”韩红的歌,在耳边回荡。8月8日,休整了一天的我们,翌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伴着歌声,开始了向西藏高原的挺进。

沿着格尔木河切开的谷地,前方巨大的昆仑山黑影离我们越来越近,天刚刚发白时,我们终于看清了她的面目,投入了她的怀抱。昆仑山,东西走向,横贯亚洲中部,有“亚洲脊柱”和“万山之祖”的美誉。山脉全长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从我们前进的方向望过去,由于相对高度大,突显山势雄伟。又由于植被稀少,只有少量的草簇稀稀拉拉的点缀着,受风化的影响,因而山峦棱角分明,铁骨峥峥,充满力量,很有骨感。

汽车在昆仑山腹地转来转去,终于看到了昆仑山冰川、雪峰。清晨的阳光照射在上面,如同镀了一层薄薄的镏金,闪着璀璨的光芒。约三个小时后,由北向南穿过很有厚度的山体,我们来到了位居大山南缘的昆仑山口。

一下车,忽觉头重脚轻,力不从心,跌跌撞撞,心有点慌。噢,原来是高原反应。是啊,格尔木海拔只有2800多米,而昆仑山口的海拔高达约4767米,短短的三个小时,我们一下子上升了近2000米,身体显然不适应。据专家研究:在高海拔地区,每天上升200米,是人体比较适应的速度,而我们的这种快速攀升,当然有强烈反应。我告诫同伴:一定要缓缓地行走。

昆仑山口,有索南达杰的纪念碑,有藏羚羊雕塑等。从此往南,一路上雪岭冰川形影相伴,海拔均在4200米以上。由于相对高度小,所有的高山都如同丘陵,云彩湮没了眼前的山丘,白云浸入了远方的地平线。路挂云端,车在云中穿行,分不清何为天,何为地。你说,这不是“天路”又是什么?“天路”,再也找不到比它更恰当的称呼了。要知道她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放在我们东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高悬在我们头顶。此时,回望昆仑山脉,没有了气势,只显现出一个带状的链条山丘,如同一扇围墙在广袤的大地上延伸。是冰川雪岭提醒着我,它是有海拔高度的,东部的任何一座山,都会被它踩在脚下。

下昆仑山口,很快就进入了可可西里草原。一望无际的可可西里草原,草并不茂盛,但是面积很大,且有很多清澈的小水塘,更重要的是没有人定居,气候严寒,天气复杂多变。这不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却下起雨来。这一大片地区,对人来说无法生存,但对藏羚羊、野牦牛等大型野生动物来说却是天堂。在公路旁,我们不时地看到三五成群的藏羚羊在自由地活动。应当感谢大自然的残酷,使之成为无人区,避免了人类对羚羊的干扰,使藏羚羊的生存有了空间。

车过五道梁,可可西里才慢慢消失。另一种地表景观呈现出来,这就是长江源头的沼泽湿地。河、湖接天连地,分不清哪是河、哪是湖,辫状水系的河流在高原面上缓缓地流动,乍一看,还以为是江南的湿润水乡。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这些长江源头一一出现,唐古拉山口附近的雪山已进入眼帘,山口已近在眼前。

此时,高原反应在同伴身上逐渐强烈,陆彦萍老师一言不发,紧闭双眼,鼻子上一根吸氧管维持着氧气的畅通。何书文老师头痛难忍,脸色发黑,嘴唇发紫。我呢,还算不错,反应有,但不强烈。这可能与我此次出行准备有关,要知道,没有哪一次外出有这次准备充分。找资料,研究攻略,备衣服、备药品。光药,在家就吃了十多天的抗高原反应的红景天、西洋参,这些现在可能都起了作用。

下午1点左右,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极目远望,草原平坦,山丘连绵,湖泊点点,冰川近在眼前。没有感觉到唐古拉山的高大,是强烈的高原反应提醒我们唐古拉山的伟大、不能小视。何书文老师匆匆照完相后,便瘫坐在车子里休息,不愿下车。

高海拔山口不能久留,照完相,我们便一路下坡,向安多、那曲、当雄驶去,此时的地表景观与唐古拉山以北截然不同,草生长得比可可西里茂密多了;雪峰冰川下,河谷宽广,河流曲折,沼泽遍布。谷底铺满的绿草,一直蔓延到山坡上,整个大地如同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蓝天白云下,牦牛、羊群遍布群山、河谷,悠闲自在。白色的藏式建筑、帐房点缀在绿草之中,这如诗一般的牧区画廊,从唐古拉山开始一直到当雄结束,这就是著名的那曲高寒草甸草原,又被称为南羌塘高寒草原,是西藏重要的牧区。

秀美辽阔的那曲草原,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有人说走“天路”青藏线单调,提不起精神,很乏味。这怎么会呢?沿途,她不仅地表景色多变,山峦、雪岭、荒漠、草原、动物、水域变幻莫测,天空的云彩也多姿多样。这一幅幅变换的天然山水画,就足以让你陶醉;更何况旅途还有青藏铁路相随,火车相伴,不时地见到在风雨中骑着自行车行进的驴友,以及匍匐长叩、向着拉萨用身体丈量信仰的虔诚朝佛者。

这种自然与人文交叉出现的画面,太丰富了,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你忘记疲劳。

“天路”的路况又如何呢?虽说高,但相对高度小,很少见到我们东部山区翻山越岭的“之”字型盘山公路,更没有什么穿山隧道。公路平直,柏油路面,弯道很少,一眼就可以望到很远的前方,这一点与川藏线的318国道弯多、坡度大完全不一样。但也正是因为高海拔,公路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路面变得高低起伏,在唐古拉山的南北两侧,尤为突出,虽然采取了一些人为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也正是这“起伏路”颠得我们五脏六肺都要出来,弹上弹下,头不断碰到车顶,不仅影响车速,又加剧了我们的疲劳。

晚上9点多,我们才到达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离拉萨还有400多公里。我们已行车15个小时了,疲劳至极,高原反应仍在发酵,以这样的速度至少还要7个小时才能到拉萨。天高夜黑,这太不安全,太冒险了,这也是我们体能所不能承受的。只能改变计划,住当雄。

为什么不就近住那曲呢?因为在格尔木听一个常跑西藏人说,他在西藏许多地方都没有高原反应,唯独在那曲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起不来,上医院打吊水了。这真让我们“闻那曲色变”,咬咬牙也要赶到当雄过夜。后来的事实证明,凡是在那曲过夜的游客,强烈的高原反应均让他们彻夜难眠。那曲到当雄约200公里,黑夜、黑路,何书文老师克服疲劳与头痛,以高度的责任感,用了三个多小时,谨慎驾驶,晚上11点多,终于抵达海拔4300多米的当雄。

此时,我们行车已17多个小时,累得东倒西歪,拎着行李在高原上三楼住宿,如同拎着几百斤的重物翻一座大山,每挪动一步都气喘吁吁,只能咬着牙停停走走。此时,意志力是第一位的,靠意志来战胜一切。我忽然深深体会到:登山运动员的伟大,生活在高原民族的伟大……那一晚的当雄让我想了很多,很多。当雄距拉萨不到200公里,胜利在望了。

与天神耳语的天湖——纳木错湖

纳木错湖高高在上,意为“天湖”,湖面海拔约4716米,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湖水来自念青唐古拉山融化的冰雪。在当雄有一条公路通向那里,约60公里,但要翻过一座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才能到湖边。我们计划上午去纳木错,下午去拉萨,既顺道又不浪费时间。

站在那根拉山口上,俯视脚下的纳木错湖,犹如一个形状规则的蓝宝石静静地嵌在山丘雪岭之中,湛蓝一片。我们急不可待地向湖边冲去,谁知上山坡险,下山同样如此,我不停地踩刹车,控制车速。险情也就是在此时酝酿,由于长时间地刹车,导致刹车片过热,刹车系统突然失灵,怎么踩刹车板也踩不下去,车速无法降下来。心慌着急,眼看与前面的车越来越近,幸亏,是一段稍平的路,我用尽力拼命踩刹、靠边、拉手刹,终于使之停了下来,避免了一场追尾事故。下车检查,也看不出什么问题,只好采用褚军老师的办法,试着用矿泉水把四个轮子刹车片浇了个透,使其降温。你还别说,这一招还怪灵的,重新上路,刹车基本正常了。

我们沿着湖边公路,直接开到了深入湖中的扎西多半岛。停车场离湖边有200多米的路程,我们缓缓地向湖边走去。近了,我终于触摸到纳木错湖水了,尝了一口,不怎么咸,比青海湖淡多了。平静清澈如蓝宝石一样的湖水,似无边的锦缎直铺对岸雪山脚下,岸边连绵的念青唐古拉雪山上空,绽放出连绵的朵朵白云,它们不规则地或沿湖岸,或向湖的上空飘荡。蓝天白云,雪岭冰川,倒映其中,相互辉映,使之平添了几分豪气,彰显其摩天接云的天湖本色,朦胧着天湖与“神山”念青唐古拉山的天神情意绵绵,窃窃私语的意境。如此高雅、圣洁、灵气、离天神最近的湖能不成为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湖”吗?

我想,纳木错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她与天最近的自然美,还有她的人文美。湖边山丘高挂的经幡,随风舞动;虔诚的朝佛者,不为游览只为转湖朝圣,他们临湖而跪,双手合十,感激“圣湖”,寄托“圣湖”,人与湖融为一体。从科学角度来说,纳木错是200万年前由喜马拉雅山运动断裂凹陷而形成的巨盆,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湖面大为缩减,现存的古湖岩线,至今仍清晰可见。正是这些缘故,纳木错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湖之一。

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湖”,蹲下站起来,头都眩晕,不是我们凡人久留之地,一个小时后,我们惜别纳木错,重上那根拉山口,开始奔向拉萨。

冰与火的相融

离开当雄,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涌出一列雄伟的雪山,那就是著名的念青唐古拉山脉。

随着车的前进,我们由东向西欣赏念青唐古拉雪山冰川景观,西下的阳光投射在雪峰冰川上,由于角度的不断变化,雪峰冰川的色彩也变幻莫测,一会儿呈金黄色,一会呈乳白色,一会儿色泽细腻润滑,一会儿又凝脂厚重。雪峰下,丰沛的高山雪水哺育了西藏最肥美的高寒沼泽湿地草场——当雄草场。只见绿草如茵,帐房点点、牛羊成群,好一派牧区的风光。我把眼光再一次投向不远处的雪峰冰川,观察着第四纪冰川侵蚀与堆积作用造成的冰川遗迹,清楚地看见山脊线上,矗立着一丛丛角峰、一排排刃脊,山脊线下,是一个个冰斗、一道道冰川U型谷。200万年前,这里如同极地一样,为一片纯净的冰雪世界。

随着念青唐古拉山脉渐渐远去,右前方腾起一团团巨大的白雾,那就是羊八井地热地区。我们的汽车拐了进去,只见雪山脚下,白雾冲天,一股股一团团,那是地下热水在压力的作用下,冲出地表形成的蒸汽,我仿佛看到了地下滚滚的岩浆。

地热资源在西藏极为丰富,那是因为它处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处,地壳活动异常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在羊八井,地热体现得更为充分,类型多样,有温泉、喷泉、地热湖、地热蒸汽等,比比皆是,被称为地热博物馆。

这些地上的冰雪与地下的岩浆在西藏的大地上共存相融。它们用火一般的热情与涓涓融水共同造福西藏。躺在露天温泉池中,仰望皑皑雪峰蓝天,刹那间,人与天、天与地、冰与火完全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活着的圣城和殿堂

8月9日晚上,我们抵达了拉萨。夜晚的拉萨车水马龙、灯火辉煌,和内地的城市没什么两样,但第二天阳光照射在拉萨城区时,我忽然发现,拉萨城依然保持了鲜明的藏族风格,没有摩天接云森林般的高楼大厦。多层的,白墙红檐,镶着黑边窗子的藏式建筑布满了全城。毫无疑问,拉萨没有承袭我国东部城市那种大拆大建、鲁莽式的大刀阔斧般的城市建设,也没有生搬硬造出一座座怪模怪样的建筑和空洞硕大的广场,而是遵循着历史的脉络,保留着古城文化的特色。这种独有的“古”,气质别样,没有断代,只有成熟。拉萨城内寺庙众多,大街上随处可见手握金黄色转经筒,默默念着箴言的朝圣者。每个虔诚的信徒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到拉萨朝圣,这是他们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川流不息的朝圣者,活跃在城内各个角落。

拉萨,一个充满活力,个性十足,保留着历史的信息和足迹的城市。布达拉宫与大昭寺是众多朝佛者要去的目的地,也是我们重点选择的参观点。可布达拉宫一票难求,每天限制参观人数,必须先预约后购票。褚军老师早晨三点多钟就跑到布达拉宫排队预约,在他前面已有200多人了,他们中的多数都是夜里搭帐篷在此睡觉排队。还算运气不错,我们领到了第二天下午两点的4人预售票单。

我不懂藏传佛教,但被教徒对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敬仰和虔诚,深深地感染着。

布达拉宫依红山而建,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看起来不像建筑物,更像是一座红白相间的山峰,从大地上生长出来,顺着山势生长,与山结合在一起生长。它起源于大地,又雄居于大地的核心。庄严、神圣、雄伟、崇高、伟大,对于藏人来说,她是一个崇高的宗教象征和精神生活的载体,对我及常人来说,她有一种征服的力量。

进了布达拉宫,如同进入迷宫。她的建筑精巧,文物贵重,壁画灿烂,佛像众多,灵塔辉煌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不敢想象,建造这样一个宏伟建筑,需要多少人力、物力,更何况还有那么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凝聚其上。在中国有哪一个少数民族能留下如此辉煌建筑?统统都没有。而地处严寒高原,地广人稀,含氧量不到平原的6 0%,藏民族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却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明。这是一个多么强悍的民族,多么令人敬佩的民族啊!无怪乎布达拉宫吸引了不仅西藏还有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对它的追求崇拜。

历史上,无数的宫殿死去了,成为废墟,丧失了生命力,而布达拉宫继续活着,自松赞干布创建到五世达赖复建,1300多年来,她一直引领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朽地屹立于世界屋脊之上,活在过去与未来之中。

在大昭寺,这活着的圣殿进一步地感染着我。大门口、高墙下,成群的男男女女,面朝大昭寺长磕俯卧,站起祷告,再长磕,再俯卧,反反复复做着同一个动作。这种仪式的庄严和美感超凡脱俗,胜过任何一种行为艺术。大昭寺内,有两条参观队伍:一条是游客队,人不多,松松垮垮,前进很快;另一条是朝圣的香客队,长长的队伍排得密密麻麻。在佛像前容不得他们多停留,但逢佛必拜,又迫使队伍只能缓慢地移动。每个香客都手拎器皿,有水瓶,有保温桶,里面盛满了酥油。像蜡烛一样的酥油灯,插在盛满酥油的大盆里,在香客源源不断供应酥油中,静静地燃烧着、跳动着、闪烁着,没有烟雾,只有淡淡火苗伴着酥油香,弥漫在庙宇大庭中。温馨、肃穆、庄重……

这就是大昭寺,生命之河长流不息。在文成公主于一千三百多年前从汉地带入的释迦牟尼12岁赤金等身像前,这“河流”达到了高潮,人头攒动,高高的佛像前,只见一个僧侣忙着把朝圣人手中的酥油一个接一个倒入酥油桶中。佛像慈祥、和蔼、金光闪闪,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这尊佛像是千百年来所有来圣城朝佛者的终极目的,也是圣城中心的中心。

浪漫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少女,玛吉阿米又是八廓街上一个颇有名气的酒吧,她坐落在八廓街一个岔路口上,三面临街。淡黄色的三层小楼,在周围白色藏式建筑的衬托下,很是醒目,墙上挂着少女玛吉阿米的画像。

我们出大昭寺已近中午,慕名玛吉阿米,一路寻来。一楼是厨房,二楼、三楼是餐厅。顺着窄窄的木制楼梯我们来到三楼餐厅,餐厅面积不大,书架上堆满了来自世界和中国各地游客的留言本。透过临街大玻璃窗,可观察到不同方向八廊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餐厅地毯上,折射出一缕淡淡的光泽,很温馨,很浪漫。

我们之所以选择玛吉阿米酒吧,是被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三百多年前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才华横溢,由于种种原因,五世达赖圆寂后的十五年,他才作为转世灵童即位。十五年的民间生活,使他对民间世俗更为了解。森严的宫廷生活,锁不住他对民间的向往,锁不住他对爱情的追求。至今流传在民间的歌谣正是他作为“情僧”的真实画像:“喇嘛仓央嘉措,别怪他风流浪荡,他所追寻的,和我们没有两样。”但政治斗争是残酷的,在位不到10年,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被废黜驱逐布达拉宫,客死在押京途中的青海湖畔,享年只有23岁。他是唯一在布达拉宫没有灵塔的达赖,但“灵塔”立在人们心中。他与民间少女玛吉阿米的爱情故事口口相传,他不顾世俗的反对,教派的桎梏,冒着风雪,与心上人玛吉阿米秘密幽会。传说今天的玛吉阿米酒吧就是当年仓央嘉措在民间寻找至尊救世度母,与少女玛吉阿米相遇的地方。他是现代版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西藏王子。仓央嘉措写的多首情诗、情歌,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但是他写的或不是他写的也好,人们把这些情歌、情诗都归附于他。三百年来,优美、深情的诗歌在广袤的西藏大地上广为流传,提醒着人们:无论悲欢离合,都要从灵魂的净士出发,去拥抱烟火的人间,也折射出人们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猜你喜欢
拉萨
拉萨舰,入列
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
爱在拉萨
Aresearchon lexical density-acase study of oral English teaching papers
拉萨启动藏戏演出季
拉萨20余条措施凝聚军地强军合力
拉萨姑娘美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看天下“镜彩”中国行日光之城拉萨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