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地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策略

2013-03-27 23:14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21周代许
地理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预设动态情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21) 周代许

有效地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策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三中学(530021) 周代许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教育家布鲁姆的这席话告诉我们:地理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永恒的。实际地理教学不应该仅有教师的预设与实施,还应该有学生的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两者相辅相成,构建有效的地理课堂。

传统教学是预设导向的课程,提倡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按部就班、原封不动地实施预设教案的过程。看着教案里的师生对话式的预设,似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剧本。课堂理解为表演场,教师既是导演也是其中的演员,教案也就是剧本,上面写着每一个演员的台词,课堂教学就成了师生间的剧本台词式的表演。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呈现自我认为精心设计的教学,写好剧本之后,还找好了演员,进行表演前的台词演练,以保证课堂上的精彩呈现,让观众“满意”。这样的课堂,让听课者觉得“课堂看起来确实很完美,学生能正确回答所有的问题,并且不会有任何疑问的地方。”但是,如果所有的内容都已经能预设,那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必要性,知识的生成也变得稳定而有限。

新课程教学以建构主义思想为依据,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传递和转移,因此是“生成”导向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被形象地称之为“游牧式”课程:教师是游牧人,是站在生灵即学生群体的后面指导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前行;教师预设的行进路线在行进的过程中渗透着不确定性[1]。学生在行进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与探寻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生成资源”,追求“动态生成”。但是,动态生成并不代表毫无预设与引导的自由散漫的生成,更不是让教师毫无准备,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把握,带来大量无意义的生成。要实现有意义的生成,教师必须有足够的预设作为课堂的铺垫,否则教师就不会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教学材料,无法对学情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驾驭,无法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只有两者并重,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生,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活力。基于课堂实践,提出以下有效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探究。

一、精致预设——生成的条件

1. 教学目标的预设

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题后应达到的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都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与选择。教学结果的最终测量和评价也要依托于前面各环节的发展。所以,如果没有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恰当的预设,课堂教学就如一艘找不到灯塔的船只,只能随意漂泊,找不到停靠的港湾,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预设。

2. 学生学情的预设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1)对于已知的预设

美国教育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归纳为一句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注意知识联系,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知识构建。

课堂分析:对于学生已有知识的预设,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盲目忽视,应做到客观而具体。如对于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通过对初中地理教材的了解,以及课前、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进行已知的预设。学生对于地球运动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更多的是现象上的分散了解,还未有对于原理性知识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联系旧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初中部分内容的知识回忆,然后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原理上的探究。从“已知”引出“未知”,为学生搭建知识构建的桥梁,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若不理会学生的已知,直奔主题,学生难以联系已知,对原理性知识产生距离和畏惧感,将影响新知识的有效建构。

(2)对于疑难点的预设

课堂教学的疑难点是学生知识探索与构建的岔路与障碍,若不能充分预设,就会出现教师“一路前行”,学生却早已“误入歧途”或是“止步不前”。要实现有效地理教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已知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疑难点的精心预设,并做出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准备,带领学生清扫认知障碍,到达教学终点。

课堂分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的疑难点,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点,也是课堂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点。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教学重点的完成,而忽视学生疑难点的解决与引导,从而导致学生生成与教师预期的偏差。因此,教师对于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疑难点问题应该有充分的预设,并进行突破方案的设计与考虑。解决了学生思维上的疑难点,实现有效课堂教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甚至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如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与差异分析、近地面风和高空中的风受力差异对三圈环流与地面风带形成的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形成原理、向东向西跨过日界线问题等,这些都是常见疑难点,应做好预设。

3. 生动情境的预设

情境有多种分类方式,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将情境分为三类:真实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暗含的情境。真实的情境是指人们周围现实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的情境是指在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暗含的情境则是指他人及其行为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课标、教材、学生进行整体的分析,收集材料,并进行精心的组织与预设,绝不是临时发挥或是随意生成。

(1)基于生活材料进行预设

课标中强调“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进行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对于生活中地理知识和问题的处理,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课程目标。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必须进行生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整编,才能有效为课堂教学服务。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一个最鲜活的教学资源库,但是生活化教学不代表随意的选取和毫无预设的罗列与展示。生活化教学情境需要精心的预设过程,包括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于真实性的考察,与教学知识点的联系与融合,问题的设置与引导等等,实现有效的生活化教学。

课堂分析:如对于台风和寒潮的案例分析,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亲身感知,网络上、生活里也充满了关于台风和寒潮的素材。但是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与课堂实际进行合理的选取并进行精心的预设,特别是素材的分析与问题的设置方面,才能实现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如对于台风、寒潮的影响与预防,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结合气象数据与生活现象,讨论分析得到具体的影响与措施,并进行归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看看视频、图片就完,要让生活素材产生真正的教学意义。

(2)基于网络媒体进行预设

课堂教学具有时间上和表现上的局限性,如今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其对于地理学科的空间性与复杂性的动态情境呈现,已经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平台搭建都需要做好充分预设,才能实现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改变,否则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

课堂分析:多媒体教学如今早已遍布各地地理教学课堂,为地理高效教学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但是,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科学预设,不仅要保证多媒体课件图像、知识点的科学性与教学有效性,更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精心设计与安排。多媒体的应用,需要教师具有更高水平的素材搜集与整理能力,其核心目标还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的教学时,图片和视频的运用没有进行合理的预设,课件也只是从网上进行简单的下载,没有对知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进行检验与修正,只是简单的堆叠,花了很多的时间进行收集与制作,目标却未能实现。

(3)基于问题解决进行预设

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问题的选择与情境创设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需要进行课前精心的预设。否则,随意而无价值的满堂问不仅让学生感到烦躁而疲惫,课堂无活力,更难以实现课堂高效与动态。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要新,而且要能引发学生思维,具有探究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

课堂分析: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提倡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与体验,课堂活动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而课堂提问就成了重要的途径。但是每一个问题必需经过教师精心的预设,包括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提出方式、预期的答案、回答的方式等。课堂教学需要有效而且追求高效,课堂提问应该避免随意而无意义的简单问答,而应该有良好的设计与评价预想。如黄赤交角内容的问题预设:若黄赤交角变大、变小、为零、为90度,会对太阳直射点范围和五带划分有何影响?这样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对课堂教学知识的发展与提升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高效而精致的问题教学。

4. 弹性实施的预设

对于教学,教师的预设是重要的,然而预设并不等于封闭,教学预设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而不是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和时刻表”。预设是为了最大化的生成,因此生成的空间同样需要进行预设。就如旅行指南中会给出多种体验方案般,课堂教学设计也应拥有弹性实施的多种预设,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对于学情的了解,进行弹性实施空间的预留,为课堂的有效实施服务。当预设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阻碍或是低效时,可勇敢选择更有效的实施方案,让弹性生成空间实现最大化。

课堂分析:如对于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原理性分析,三维空间的立体分析是教学预设的难点。但是,学生对于预设的接受程度未必够高,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回应,随时调整预设,基于有效课堂教学目标合理选择预设的实施方案。因此,教师要有多种预设准备,弹性实施,可进行模型演示、学生传书活动、立体作图讲解、多媒体动画演示等,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动态生成——预设的升华

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实施了,才能呈现出来。精心的预设不仅为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动态生成提供了空间和可能,从而扩大生成的空间,提升生成的质量。要实现课堂动态生成,教师必须在实施教学预设的过程中关注课堂动态变化、关注学生的有价值的、有创建的问题与想法,并及时进行应对与调整,创设动态生成的氛围与空间。要实现高质量、大容量的动态生成,首先要有激发动态生成的环境,教师还需要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与引导,才能最终实现有效课堂的动态生成。

1. 动态生成的激发

(1)灵动化的实施,创造生成的时空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预设的实施过程要充分考虑动态生成的过程。如若不理会课堂实际与学生动态生成,刚性完成预设,那么预设不仅不能促进生成,反而可能成为动态生成的拦路虎,让动态生成没有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基于课堂预设,教师应进行灵动化教学实施,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和疑问、想法,为动态生成创设充足的时空。

课堂分析:对于地理课堂,灵动化实施,不是不要预设的实施,而是在依托预设的基础上为师生交流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保留逻辑空间和时间的实施。包括地理问题解决的时空、学生思考与质疑的时空、生成性事件发展的时空等,如若得到满足,可充分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与发展。

(2)平等化的管理,营造生成的氛围

动态生成是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聚焦的过程。首先要有让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化的发散,激发学生思想的闪光点,然后由教师带领进行聚焦分析。要营造适合动态生成的氛围,平等化的师生关系和教学管理就成了前提。课堂中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充分发扬民主教学,切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与智力因素,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允许自由发表见解和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鼓励、关注和支持,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动态生成提供可能。

(3)探究化的设疑,架设生成的桥梁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思维源于问题,问题始于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发现欲,唤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探究化的设疑,更是联系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桥梁。因此,创建情境-设疑-探究-交流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进行头脑风暴,打开动态资源的阀门。

课堂分析:地理课堂中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计、小组探究、共享交流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打开思想的开关,引发探究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如在地球自转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夸父追日”能否实现?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向?速度有何要求?这样的情境设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探究的热情,从而为动态生成提供了桥梁。

(4)情境化的评价,完善生成的机制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应恰当运用评价方法,适时应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从而完善动态生成的机制。课堂教学评价不能运用单一的标准去框架不同的学生,而应该结合教学情境,联系课堂,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待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都会为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教师应积极抓住这些闪光点并进行恰当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促进动态地理课堂的生成,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课堂情境化评价的实施,是完善动态生成机制的重要环节。

2. 动态生成的处理

(1)注意观察,及时捕捉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课堂观察要求教师凭借明确的课程意识,对学生课堂中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观察[2]。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随时有自我思维的构建与表现。教师课堂观察是捕捉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重要途径,具有即时性、选择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这对于教师要求较高,最好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特别是对于学生小声的质疑与讨论,教师可以暂时放慢课堂教学步骤,听取其质疑与讨论,或是多走动到学生当中,更好地观察和接受学生信息,及时捕捉闪光点。

(2)认真倾听,恰当分析

尊重学生见解,善于倾听学生,是动态生成课堂实现的关键点。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尊重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实现有效师生交流的前提。倾听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可以分成三部分:注意、理解和评价[3]。当注意到学生发出的信息时,可让学生站起来进行简单的阐述,让全班同学认真倾听。同时,教师对信息进行加工与理解,再呈现给学生,进行问题聚焦,以确定其表达的真正含义。对于问题的评价,教师可不急于下定论,让学生自己及其他学生进行探讨并给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以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参与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引导分析。

(3)委婉拒绝,合理选择

对于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教师应该注意合理甄别和筛选。虽然都是学生的动态生成,但是有些是无教学意义或是与本节教学目标相隔较远的信息与问题。教师应结合课堂情况和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选择,放大有意义的生成,委婉拒绝无意义生成,明确纠正错误生成。教师要进行引导与提炼,把散乱而变化的课堂意外生成与课堂预设的预定生成有效结合起来,共同构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有意的或是散乱被搁置的动态生成,教师都应该对学生分享自我想法与问题的行为表示鼓励,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交流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三、“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的和谐共生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实现与超越。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有对未来教学过程的前瞻性准备,更要有对过程情境变化的顺应。课堂是人与人的交流的场所,是一种智慧的产生与灵魂的深化过程,应该是精彩而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应该充满精心预设,更应该充满精彩的动态生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人敢说自己拥有100分的课堂,但每一个人都可以对教学进行不断完善,使其无限接近心中的完美。或许这份不确定性以及无限的提升空间,正是教育自身的艺术与魅力,也是无数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和前进的动力。地理课堂的精彩可以在预设中,然而更多的却出现在预设之外,让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在地理课堂中和谐共生,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1] 胡庆芳,贺永旺,杨利华,袁菲等.《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3]朱志平.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发挥[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B)∶26-30.

猜你喜欢
预设动态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动态
护患情境会话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