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组织研究的反思与创新——罗伯特·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评析

2013-03-27 20:57王祖林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子系统大学理论

●王祖林

美国罗伯特·伯恩鲍姆的《大学运行模式》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和学术观点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好评与认可,国外有学者认为它是“对大学学术组织与领导进行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最好作品之一”。[1]该书旨在“帮助大学管理人员清晰地把握作为复杂组织的大学是如何运行的,并集中阐述组织概念、传统大学组织和新的整合了的控制组织模式”。[2]该书没有用一种模式解释所有的大学,而是通过框架结构来识别不同的大学组织,强调对问题的权变分析。这对认识大学组织特性与管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反思我国大学管理,其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对创新大学组织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理论视角:组织理论、系统论与循环论

该书对大学组织与管理的研究是建立在牢固而具有解释力的组织理论、系统论和循环论基础之上的,视大学为一个复杂的牢固而松散的联合体,提出了大学组织与控制的不同模式。该书作者不拘泥于对模式的简单介绍,而是揭示不同模式的特征和运行基础,没有停留在通常人们想象的为管理实践提供操作性和技术性的指导。因为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完全反映一个复杂的系统如学院或大学的规律。大学组织是一个开放的松散联合的系统,不同于传统组织理论中的封闭系统论。大学组织这一特征为实践管理者提供重新思考大学运行模式的方法,有利于调和政策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相互轻视对方工作而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和现代组织理论的精髓,以开放的、联系的、运动的系统论思想为基础,以此分析大学组织可谓适切中肯。大学组织是一个规范的组织,但具有显著的非组织性、非线性、能动性以及使命的模糊性特征,其根本旨趣在于人的发展性,与企业组织有明显的差异性。大学是基于个人专长并利用象征性手段与共享价值使人们自主献身于所在学校的事业,侧重于价值引导。在重视功利权力和赚钱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组织中所使用的影响员工行为的方法对教师行为产生的效力是大不相同的。从组织理论的一般性问题出发,研究大学组织的独特性,严格区别了企业和大学的异同,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和自洽性。该书有别于对大学一般系统的宏观概述,而是针对大学组织的特性,以假想中的某个普通高校为案例(如赫胥黎学院),并将其抽象为一个“系统”而详细地分析。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学院和大学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子系统与校外环境之间也相互作用,但系统的要素之间保留着各自的特征和一定的独立性。子系统之间根据它们所拥有的共同组成要素的多少以及重要程度组成或松散或牢固的联合,每一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之间也依其共同组成要素的多少以及重要程度建立了一些或松散或牢固的联合,在开放系统的子系统之间或子系统内部不易建立牢固联合,而松散联合则更为普遍。系统、环境和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成为各自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边界也有交互作用,子系统之间有合作也有冲突,合作使功能放大,冲突则使系统功能凌乱。正如作者所言:“系统是分层级的,系统由一个个更小的子系统组成,系统自身又处于更大的系统之中。”[3]作者把假想的赫胥黎学院系统模式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管理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和环境,并应用权变的方法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体现了系统思维。从循环论的因果关系角度出发,把大学组织中的学校声望、教师积极性、社区感、学生注册和财政资源视为一个非线性循环系统,解释它们循环变化的运转原因,这对于理解大学组织的运行具有指导意义。正如作者所言:“把系统看成是一些相互作用的循环圈并不是一种管理手段,而是一种管理思维模式”。[4]

整体来看,松散联合、系统与循环圈等基本概念的理论抽象对于探究大学组织与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既具有因果关系的可预测性,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组织的区分性,有利于我们对大学组织的理解。众所周知,任何组织都离不开与其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交流,离不开权力结构的运行和资源的运转。我国大学的管理主要还是采用行政性控制管理,政府控制性管理窒息了高校管理的创造性,高校上层又把这种管理模式应用到对院系学术组织的管理,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几乎是线性管理。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也许能影响教师行为,但增加了教师的疏远感,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大学的管理需要建立系统与循环的概念,充分接受和理解松散与联合的大学特性,对大学进行战略规划与领导,谋求长远发展。

二、分析框架:组织、领导与控制

一个好的分析框架和结构往往对问题的解释具有说服力,逻辑性较强且具有吸引力,让人耳目一新,该书就具有这一独特性。该书抓住了组织的控制、领导和组织这三个事关组织运行的核心要素,应用组织理论、系统理论和组织文化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论证,这个分析框架贯穿全书,不仅仅是对基本概念的阐释,而且是辅之以案例呈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大学管理模式,其共同点在于有特定的组织架构、领导问题和控制问题,把握这一特点是研究大学组织与管理的基础前提。组织、领导和控制三者本身就具有一种逻辑性和关联性,它们构成了大学管理的主要问题。大学组织是开放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组织,大学是“具有同样范围和强度的学科和事业单位组成的矩阵”,但“学科和事业单位的相对重要性在各国高教系统的内部和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差别”,[5]这就使得各国高等教育系统异彩纷呈,变化多样。多样化的大学需要有效的领导来协调学术系统与行政系统的关系,保持控制性的平衡,以便提升大学组织效能和效率,放大高等教育的管理的功能。

基于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和历史,在领导、组织与控制的分析框架下,罗伯特·伯恩鲍姆把自己抽象出的四种大学组织模式(学会模式、官僚模式、政党模式和无政府组织模式)用一个相同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和描述,并应用案例予以说明,分析每一种大学运行模式的特点、背景、互动圈、有效领导和松散联合的特征,充满了可比性,层次明晰,耐人寻味。首先,对假想高校的主要特征和运行过程作了描述,抽象出关键性概念,归类为一个独特的模式,然后阐述其特征,应用系统论和循环论对大学运行系统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其次,对牢固与松散的大学组织系统进行解释,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运行中的领导行为进行了分析,既有理论深度又不脱离实际。对每一种大学运行模式的研究应用同样的分析框架和相关理论去解释和描述是建立在对假想大学特征和运行状况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这种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且具有深度理论解析在一般的大学组织与管理的著作中并不多见。

上述四种模式的概括和抽象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既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多样性的现实有关,也与作者丰富的阅历和研究视野紧密相关。对每一种模式的研究可独立成篇,既不失理论深度,又有逻辑自洽性,尤其对大学变化规律与运转规则的见解颇为深刻。这种分析框架不仅仅是一个形式和逻辑上的简单罗列,而是将问题、理论与分析框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决策对于大学管理至关重要,大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谁控制。四种组织模式的决策领导权、决策程序与决策方法是不同的,民主与专制体现的程度也不一样,管理人员所追求的目标也有差异。学会模式注重民主和平等,官僚模式注重理性和等级秩序、政党模式注重权力与谋略,无政府组织模式注重感觉和满意。当然,这四种大学运行模式的概括只是抓住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并非是对某一大学运行模式的全部概括,每一种运行模式都体现在学校的性质、规模、学生来源、学校文化、领导特点、内部人员的关系等方面。在研究四种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整合四种模式的一个综合模式即控制组织模式,但这并非是对大学模式的唯一概括和总结,没有一种大学模式能解释一切。诚如作者所言:“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完全反映一个复杂的系统如学院或大学的运行规律”。[6]

大学组织运行模式都离不开有效控制,控制不足与过度控制都不是正确的选择,控制组织模式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平衡,在管理中追求平衡以保证组织结构、信息流和决策能力维持在最低水平。大学控制组织模式是对大学组织系统的全新理解,并把对控制的理解纳入到开放系统之中,认为大学组织如同温度计,它对外在环境具有内在的反馈性而不是被人为的目标和战略所牵引,使人们对大学组织的复杂性与管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实质上,现实的大学非常复杂,很少具有单一模式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元价值的复合体。我国大学长期受计划经济思维模式影响,以经济和政治管理逻辑代替教育和学术管理逻辑,注重刚性管理,柔性管理不足,线性管理有余,非线性管理不足,追求控制型的量化管理,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理解和沟通。我国大学组织的设置与管理倾向层级间的有序性和划一性,强调管理的确定性与目标的明晰性,忽视了大学学术组织的无序性和模糊性特征,不可避免地导致行政化的管理,将学术人员视为管理的对象和领导下属,而不是决策的参与者。大学上层往往要求下层实现既定的目标,一般采取惩罚性的激励措施,严重削弱了学术的创造性与学术人员的积极性。现代大学规模巨大,需要科层制提高管理效率,但完全用科层制管理大学是对大学组织特性的误读。正如该书作者所言:“在高等学校要避免那种被称为专制政治造成的问题即学校的问题由领导者不必要的干预造成的。[7]

三、研究思维:开放、关联与系统

大学作为学术文化组织,致力于高深知识的传播与探究,知识是开放的、无国界的。大学作为一般组织所具有的属性,是个开放而关联的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组织,它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外部环境获得资源以便更好的存在和发展,具有资源的高度依赖性。该书把大学组织置于广阔的开放系统之中,既符合大学组织自身的学术属性,也符合一般组织的系统特性。大学组织的开放性使大学的运转变得不可控,难以捉摸,变化不定,但似乎总是有一定的轨迹可循。开放的系统是能动的、非线性的,内部各要素及各子系统之间松散联合,这一性特征为大学的领导与管理增加了困难。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大学的边界具有可渗透性,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难以评估与控制,因果关系无法预测,亦不能准确地解释。这是因为大学各专业的知识具有高深性,各自拥有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各自为政,交流和联系较少,各部门之间依赖性不强。松散结合的特点使大学组织内部结构犹如作者所描绘的不可预料的“黑箱”,输入的变化将如何影响输出很难预料。因此,大学组织的控制、领导与管理都离不开系统与开放的思维,否则我们的研究就有局限性,缺乏整体系统的眼光。

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的世界之中,关联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是学者所必备的一种哲学思维。该书应用关联的思想对大学组织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关联的分析和研究。大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思想体系,只需用我书架上的箱子就能够装下的道具,就可以活脱脱地将这种思想体系表现出来。[8]同时,“当把大学看成一个组织时,我们看到是各种职位的人们,在一种正式的社会结构中,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一同工作”。[9]全书对大学组织的控制、领导和组织问题的分析是建立在关联的思维之上的。组织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环境的关系等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领导风格、组织特征、管理层级与组织文化都相互处于一个系统中,构成了一个组织的独特模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又充满变数,使大学组织的管理问题变得异常困难。正是这样的组织管理特点,使得大学管理人员所处的环境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任何试图迅速改进管理的设想和方略都有可能招致失败,所以很多大学管理人员往往采取渐变式的改革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任何组织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体,它总是存在于一个自然而开放的系统之中。因此,把系统看成是一些相互作用的循环圈并不是一种管理手段,而是一种管理思维模式。[10]系统的思想为大学组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把对大学现实问题的思考置于广阔的系统关系思维之中,有助于提高对大学组织与管理的理性认识。反观我们现有的大学组织研究,不是我们不知道系统论,而是我们不知该如何有效而巧妙地将其应用到具体研究中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视野与思路。该书作者正是这样一个富有敏锐洞察力的专家,把一个宏观的理论分解到对一个微观组织的研究之中,恰到好处且具有创造性。总之,在关注该书主要结论和观点的同时,更应关注其创作方法、框架结构、逻辑思维等,深刻反思以往对大学组织研究不足,并反思我们现实的大学管理,有利于增强对大学组织特性与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四、研究思路:案例、概念到模式

我国大多数学者对大学组织与管理的研究往往是从一个概念或一个理论的视角出发,演绎出一个新的大学组织模式,去解释现实中存在的大学组织与管理问题,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思路和程序制约着研究的视野和思路,不利于新的理论或概念的产生,只是用现成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属于理论的注解和应用,这既不利于理论创新,也缺乏对问题解释或解决的力度。罗伯特·伯恩鲍姆对大学组织模式的研究思路是从大学组织案例出发,抽象出关键的核心概念,然后去解释和分析该组织的运行模式,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这种扎根于现实材料与事实的研究思路值得学习。值得一提的是伯顿·克拉克的著作《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11]的写作思路就是从众多欧洲大学的广泛的历史描述和材料描述中概括抽象出其共同具有的要素,然后据此逐一分析不同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史与特征,这些要素与特征的概括成为判别创业型大学的标准,二者研究思路十分相似。这样的研究思路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具有独特的解释力,得出的结论和观点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案例和材料之中的,由此其结论和观点也就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

反思我们现有的有关大学组织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宏观整体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制度的、文化的、经济的和政策的研究,鲜有从大学组织自身的角度去研究组织本身,由内向外辐射到组织的内外部系统。我们还缺乏对组织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客观的描述,也不善于基于既有的研究材料和现实问题去创造和抽象自己的概念,往往倾向应用已有的理论或概念去揭示和阐释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这种研究路径与创作思路既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和学科的成熟度有关,也与学术生态系统中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至今尚未形成一整套规范的概念和研究范式,人们所使用的概念大多来自于高等教育管理实际工作,缺乏抽象,缺少对概念进行规范而确定的解释和界定。[12]因此,强化教育研究方法的训练,建立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强化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信念,进行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进而转换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无疑是创新大学组织研究乃至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必要选择。

[l]Pedro Reyes.Review on How Colleges Work:The Cybernetic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Readership by Robert Birnbaum,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Vol.61,No.3(May-Jun.,1990).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pp.357-360.

[2]Haydn Mathias.Review on How Colleges Work:The Cybernetic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Readership by Robert Birnbaum,Higher Education,Vol.19,No.2(1990).Springer.pp.277.279.

[3][4][6][7][8][9][10][12][美]罗伯特·伯恩鲍姆.别敦荣译.大学运行模式:大学组织与领导的控制系统[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9,48,79,192,3,1(原序),48,3(总序).

[5][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编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25.

[11][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子系统大学理论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留白”是个大学问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