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地理学科德育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2013-03-27 17:42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200040程勋功
地理教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德育学科教师

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200040) 程勋功

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存在一个误区,相当数量的老师认为:德育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政治老师的事情,而与其他学科教师无关。因此,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事实真的如此吗?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传道”即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界普遍意识到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越来越引起关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上海的二期课改将立足点从传递知识调整到促进人的发展。在各学科标准中都强调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要求尽可能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目标上的不同价值观念。地理学科,作为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拥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因子。因此,地理学科理应在学科德育建设中发挥它独特的价值。下面结合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提高地理学科德育实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地理课程与教学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摈弃应试教育的旧模式,树立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的理念。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离开课堂进行德育很容易造成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所以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而要在课堂教学实现德育渗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理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实施学科德育教育,教师自身要提高认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站得高,看得远。

教师理念的更新首先要做的是教师角色的新定位。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和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所以,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其次,是教学目标的新定义。当今社会,一个人只有知识、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对社会和自然负责任,应该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地理课程按照人才综合素质特征的要求确立合理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素质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要以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追求目标,学习地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记住几个国家、地名和物产,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发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任务的认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感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而是德育的贯彻和结合。

2. 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在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要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因子,引导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地理教材介绍了各国地理风貌和文化习俗,热情的桑巴舞、精美的非洲手工制品、柬埔寨的吴哥窟、俄罗斯的芭蕾舞等等,使学生在欣赏别国文化精粹的同时,懂得尊重他国、尊重别的民族及文化,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或种族、宗教文化等原因常常饱受痛苦和灾难,这些知识的获得使学生关切与同情他人,培养爱心与同情心;地球上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经济差距,“剪刀差”的经济交往模式使贫困国家在交往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地球上神奇的生命、令人震撼的景观、养育人类的各种资源和条件的慈爱与残酷,让我们从地理知识中学到敬畏、珍爱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德育因素,首先应该做到仔细钻研教材,分析归纳总结德育外显内容,仔细挖掘潜在因素,以便有组织地实施课堂德育教学。同时,不能一味刻意追求德育目标,影响教育效果。

3. 要重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相互促进

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学科教学如果仅仅单向地为德育服务,会成为无源之水,显然难以持久。事实上,学科德育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教学的完成起着保障的作用。同时,学科德育接轨学科教学三维目标,存在于学科内容、过程、方法、活动、要求之中,与学科教学是完全同步的,同样指向人的发展,所以也起着提升教学品质的作用。即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建立健全良好的德育机制。

二、社会实践课中的地理学科德育体验

根据有关调查所知,现在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科知识只占到其所拥有的整个该学科知识的60%左右的份额,甚至还要低。二期课改已经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知识视野从狭窄变为开阔。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现实的学习潜力、主导的思维活动品质、个性意志范围和情感范围。同时,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记忆类型、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结合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课,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学科德育渗透:

1. 初中阶段:实景学习——化书本知识为生活能力

我校每年都会在初中精心组织“N项活动”,意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如在初二年级会组织“走进上海博物馆”的活动。在活动开始阶段,活动手册的制定,任务书的确定等都努力发挥各门学科的优势特点,从学生步行去上海博物馆这一环节来看,地理学科知识的生活化就非常明晰了。学生的任务是制定前往博物馆的路线并且绘制地图。绘图是地理入门的一项基本技能,学会绘图,可受益一生。在学习《地图》一节时,教师已经先让学生小试牛刀,给我们学校绘制一幅地图,要求让人能够通过看图了解学校的校舍、操场的分布。借助投影,教师把学生画的图一一展示,给了一些肯定,同时针对每一幅图提出了一些质疑,让他们承受一点挫折,最后才向他们说明绘图的三要素,绘图应注意的问题。学生们重新绘出了较规范的校舍分布图。这样借助他们自己的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借助他们自己的手体验挫折,体验成功。没有人让他们死记硬背,但两幅图绘过之后,关于地图的基本知识,他们基本上能够熟记于心,运用自如了。

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读图、绘图的知识,在绘制去上海博物馆的路线图中成为了一种能力,并在手持自己绘制的线路图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生活的能力。

2. 高中阶段:导师制度——通过课题研究、培养自主建构能力

我校高中导师制社会实践,更是对地理学科德育的一次大应用。活动中,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必须要搜集、整理实践考察目的地的地理位置、环境、风土人情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知识铺垫。大部分小组在课题选择时,也会或多或少与地理学科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课题的选择、实施、总结、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计划与安排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唤醒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也让老师发现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和更多的闪光点,为正确评价学生奠定基础。

通过导师班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也有利于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培养思维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三、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德育教育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地理课程在“培养善于生活的公民”上是有所作为的,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现代社会中各种生活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增强“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从而学会与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地理课程,从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地理教学。

1. 设计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节假日教育实践体验活动

对富有地理学科特色同时与环境、资源和人口主题相关的清明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国际海洋年、世界人口日等节日进行分类、梳理,形成一系列针对节假日的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构成,熟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对新知获得有促进作用的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透彻理解和准确掌握新知,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 用地理知识分析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热点、自然现象

结合地理学科上课进度,对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热点、自然现象进行地理性分析,如中东地区的国际争端主要由其丰富的石油储量遭西方社会觊觎导致;伊斯兰文化圈由于宗教信仰而导致的区域纷争主要源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地理课程强调认识区域与区域差异,让学生了解世界,掌握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状况和区域联系从而使国民在全球化发展与区域日益广泛交流的社会背景下有最基本的宏观知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发展负责,为建立更优化的生存环境负责。另一方面地理课程提供国民就业最基础的、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国民的进一步学习与深造打好专业知识基础。

3. 结合时政和常规教育活动进行专题教育

每年结合时政进行专题教育,学校每年都有各类文艺、体育类活动等,在这些传统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如果有地理学科积极参与,把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如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之后,地理教师及时给学生做防震抗震与安全避险的专题知识讲座,及时消除学生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无知和恐惧心理,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遇险自救能力。又比如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每年的6月17日,学校可以举办以防治荒漠化和干旱为主题的讲座和活动。这时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德育渗透,既要挑选好素材,把握准时机,又要注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

猜你喜欢
德育学科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最美教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