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3-03-27 16:16郭艳平郭成立
当代经济 2013年13期
关键词:区域农村服务

○ 郭艳平 郭成立

1、广东行政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2、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地市高校的崛起。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与社会越来越密切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的加剧、生源的减少,如何面对形势的变化,提高适应性和竞争力,成为地市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市高校的特点决定其必须为区域发展服务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逐步向一些处于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延伸,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匮乏的需要,改变了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的状况,开始形成多元化、各具特色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而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本地区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设置高等院校。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省会以外的地级市及其管辖区域内出现了一些高校,这些高校主要由地级市政府(包括其下属政府)建设和管理。目前主要包括两类学校:一是由省审批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由省级以下政府(主要是地级市政府)建设、领导管理或者监管(包括设立在省会城市以外地方的非公立院校),比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二是经教育部审批成立的普通本专科院校,由省(自治区)市共建,以地级市管理为主,比如新乡学院。由于以上两类院校和省政府在社会城市举办的地方高校在发展资源和区位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主要由地级市政府建设或监管,我们称其为地市高校。

地市高校发展起来以后,省(自治区)政府即把高校领导管理权限交给地级市政府,市政府开始实质性地领导和管理学校,负责拨付经费给所管辖高校并保证其逐步增长,成为地市高校的投资主体和办学主体。因此,地级市政府财政拨款成为地市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设立地在地级城市及其管辖区域,主要归地方政府管理,经费由省市共同拨付或以所在市拨款为主,所以地方性是地市高校最主要的特点。对于非公立地市高校,地方政府提供的社会治安、土地等则影响着其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市高校获得教育经费的前提和保证。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理性地方政府的教育投资是需要回报的。地市政府举办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满足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于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和领导任职的期限性,地市政府投资的最主要依据就是投资能否促进地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地市高校必须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才有可能获得地市政府在经费上的全力支持。

服务区域发展获取收益是地市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补充。地市高校一般处于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政府对学校投入往往不足。再加上高校本身办学条件基础差,底子薄,亟需扩充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因此,地市高校必须在政府财政拨款主渠道之外广开财源,自己“找米下锅”,为生存和发展争取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地市高校可以通过社会服务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赢得地市社会的支持,获取一定的办学经费,弥补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

服务区域发展是提高地市高校竞争力的关键。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高校的竞争力是指那些能使高校为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特别利益的、促进高校走向成功、在高校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独特的要素和能力。一般来说,地市高校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当的战略。地市高校最大的实际就是地方性,这是地市高校的天然优势和竞争力。无论重点院校实力多么雄厚,科研力量多么强大,都很难针对所有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因此,地市高校可以实施差异化战略和聚集战略,关注区域发展,凝练特色,提高竞争力。只有在服务地方发展过程中,地市高校才能更深刻地融入地方,领会地方特色,不断提升优势和竞争力。就广东行政职业学院而言,虽然坐落在广州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也不归地市政府管理,但是学校的具体位置却在远离主城区的花都,在发展资源和区位方面和地市高校具有类似的特点,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差距非常明显,必须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对接,才能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壮大自己,不断提高竞争力。

二、地市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着眼点

地市高校在服务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服务的范围。地市高校设立在地级市及其管辖区域内,主要由地级市政府管理并投资,因此地级市及其所辖区域就成为地市高校必然的和最主要的服务范围。在地级市区域范围内,最值得关注的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毕竟城市市区的人口和面积一般只占地级市总量的很小一部分。而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决策的“城市化倾向”使得城市市区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地市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着眼点就是县域经济的壮大和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是在县一级行政区划地域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一般来说,县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往往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此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重点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投入,还需要大量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还需要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地市高校对县域经济的服务除直接的社会服务外,还在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将科学研究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近年来,珠三角设立的多所职业技术学院,就为当地工业区的发展培养了大量高水平劳动力,特别是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和工业区毗邻,学生毕业后直接就进入附近的工业区就业。

县域经济主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则是包括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在内的农村全面进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社会的突破性进展,首先要发展生产,经济繁荣了,农民收入才有可能提高,生活才会宽裕。发展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一要发展农业生产,二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同时要提高农业投入的人力资本存量,这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地市高校拥有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区位的文化、自然资源和经济方面的特色,抓住农村的科技需求和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要求,面向农村开展教育培训、科技服务、信息传播、新产品开发等服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由于城市规模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转移到城市中去,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说需要农民的创业。地市高校相对于农民来说是先进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对农民进行培训有利于创业成功。同时,地市高校熟悉当地农村情况,送教育、文化下乡,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地市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路径

地市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同时具有一般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共同特点,必须遵循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知识经济时代,地市高校的社会服务从本质上讲是高校以人才、知识和技术优势,为县域经济各个子系统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整体发展服务,人才、知识和技术是地市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资源。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路径的合理选择,影响着服务效率的高低。因此,必须选择合理的途径,通过特色化的专业建设、通识化的人才培养、“阵地战”的科学研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

首先,办学目标要立足本地化。在地市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准确的定位实现与当地发展的对接。专业建设是地市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前提。地市高校能否为区域发展提供服务,在于高校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地域特色,依托区域“本土化”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产业来强化自身的学科特色,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准确定位,建设特色专业,培养差异化人才。将专业建设和区域的发展统筹考虑,既要考虑地市的整体发展和学校的学科建设,更要深入了解地市的长远发展规划和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从而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专业建设必须突出特色两个字,只有专业设置立足当地的产业优势,适应地市发展的需要,才能够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人才培养要实现通识化。人才培养可以针对全日制学生和成人(特别是农民)分别进行培养。全日制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毕业后大部分又要到基层和农村工作。对于到农村工作的毕业生来说,不仅要懂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其他领域的知识,能够在农村生活、开展工作,做一个完完全全的现代农民。所以,在进行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浓缩专业精华,精简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其他专业模块里的若干门课程,培养适应农村和基层生活的综合性人才。对于成人(特别是农民)来说,一是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二是要进行创业教育。对于农民,首先要掌握技术,同时最好能够提高管理和营销能力,而不是专业教育,因为一般的专业教育对其激励强度不够。所以,地市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友、兼职教授及相关利益主体等网络资源,对农民进行创业教育,同时提高其社会资本存量,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再次,科研建设要打“阵地战”。在高校科研中,游兵散勇打“游击战”,永远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地市高校在科研服务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争做科学技术的创新源头,但要争做技术落地转化的推进器。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和热点问题,要主动融入,组织专家或者牵线搭桥联合优势力量进行研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和自身优势,主动组建研究机构、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把科技推广成果带来的社会效益纳入到绩效考核中,打造服务地方发展的坚实科研阵地。

[1]C.K.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2]柳和生、程肇基:地市高校学科建设要服务于地方经济[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3]王锡宏:区域高校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4]谌飞龙、叶清:地市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7).

[5]余文盛:地市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策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8).

猜你喜欢
区域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分割区域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区域